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867年幕僚对曾国藩说清朝50年内必亡,曾不信,45年后清灭亡

1867年幕僚对曾国藩说清朝50年内必亡,曾不信,45年后清灭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119 更新时间:2024/1/18 19:57:38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用武力撬开了清王朝紧闭的大门,国难当头,魏源、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魏源在《海国图志·叙》写道:“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谁料这本书出版后反响平平,还迅速被清朝列为禁书。

但装睡的人叫不醒,却不代表所有的人都会纵容你安睡,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彻底给了装睡的清朝统治者一记重击。

这一次的危机,让骄傲的清王朝认识到改革迫在眉睫,于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和恭亲王奕訢等人为代表发起的洋务运动登上了历史舞台。

【洋务运动代表】

曾国藩和幕僚的谈话,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1、

1867年7月21日,曾国藩如往日那般处理完了繁忙的政务后,却没有回家休息。

因为时任两江总督的他,想着朋友不久前从京城回来后讲给他的所见所闻,便愈发心绪不宁,于是,曾国藩决心去找幕僚好好聊一聊心。

曾国藩对赵烈文说:从京城回来的朋友告诉我,这些日子京城里的风气越发混乱,不仅公然犯法的事情时常发生,而且街道上的乞丐也越来越多,某些妇女还学喜欢女子穿着打扮。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

赵烈文沉思片刻,回答道: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分剖离析。然而主德隶重,风气未开,若无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我估计,异日之祸,必先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曾国藩剧照】

赵烈文的话,引用了《三国演义》中“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之观点,他说清朝统治的时间已经很久了,现在还没有崩溃,只是因为皇帝本身的威望还能够让大臣们归心。

清王朝的崩溃已经是无法逆转的事情,他认为以现在内忧外患的情况来看,迟早有一天清朝会从上到下彻底腐败,而且这个时间不需要太久,50年内就可以看到。

2、

曾国藩听到这番话,内心大为震动,可他却还是不太相信清王朝会如此简单的灭亡,他问道:“清朝还能像宋朝和晋朝那样南迁吗?”

赵烈文摇了摇头:“恐遂陆沉,未必能效晋、宋也。”

曾国藩回想起自己正在做的洋务运动,对这一观点,表示反驳:当朝天子德行还不错,国家未必会到那样困境。

【赵烈文】

赵烈文的回答却让曾国藩扎心了,他是这样回复的:君德正矣,而国势之隆,食报已不为不厚。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

这句话充满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佛教的因果学说,他认为同治皇帝虽然可圈可点没啥大错,但多年来,清王朝堆积起来的民怨,根本不是说改就能改过来。

晚晴时期,为了巨额赔款,清王朝增加了赋税,加剧了社会矛盾,这是彻底失了民心。

而另一方面就是外来势力的冲击,这种冲击体现在王权和思想两方面,它使得民众认识到这世界上除了皇帝之外,还有着一种东西叫做——民主。

这种思潮否定了君王天生以来对统治国家的正统性,它告诉百姓黑的反面除了白,还有着黄绿青蓝紫。所以说,西学东渐对百姓思想的迪上,有着远比西方“技艺”对百姓的冲击方面更强的效果。

3、

赵烈文认为,不出50年,清王朝就会成为军阀混战,各自为政的局面。

【洋务运动】

曾国藩此刻,内心非常难受,他问赵烈文:“吾日夜望死,忧见宗庙之陨落。你不是戏论吧?”

这句话,深刻刻画出了曾国藩这位深受儒家文化熏陶,一生以忠君报国为己任的晚晴栋梁,内心是何等惆怅。他说自己每天都担忧死前见到国家的衰亡,你这些话千万不要开玩笑。

历史证明了赵烈文的判断非虚,仅仅过了45年,赵烈文的判断便在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得以确认。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参考资料:《赵烈文·能静居日记》

更多文章

  • 乾隆儿子众多,为何最后却选中了资质不高的嘉庆为帝?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乾隆儿子嘉庆,乾隆传位嘉庆完整版,乾隆给嘉庆留多少钱

    说起乾隆关于他的故事很多,但是有一个是最让人们好奇的。那就是乾隆儿子众多,为何最后却选中了资质不高的嘉庆为帝?有的人说是因为他的儿子们去世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也有人认为是因为他的儿子们不优秀。我们先来看看他的儿子死了很多这件事情,他一生之有17位皇子,但是其实嘉庆的条件不算好,他排行15,前面还有14

  • 弘昼一生尽做疯狂事,甚至打劫运钞车,哥哥乾隆为何没有动作?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乾隆对弘昼的偏袒,弘昼抢运钞车,弘昼死于乾隆多少年

    而且每次他这样做的时候,那些大臣还有王公贵族们全部就得给他送礼。所以,他因此此事搜刮聚敛了非常多的钱财,这件事也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但是,乾隆却没有惩罚过他,这是为何呢?我们知道弘昼是雍正的皇5子,他的生母是皇贵妃耿氏。按照当时清朝的规矩,生母是绝对不能养自己儿子的。所以弘昼出生之后,就让弘历的母亲熹

  • 他本是状元,慈禧嫌弃他的名字而落榜,不曾想最终却推翻了清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慈禧批状元,慈禧最后的一个状元,慈禧钦点状元刘春霖

    都说将死之人必有恶臭,那时的大清国就没有那种一心进取的阳光气息了,通过各种史料所反馈出的事实都不难发现。大清朝光鲜其表、败絮其中了,内部早就烂透了。作为晚清一切灾祸的祸首,慈禧太后将前朝君主如同提线木偶一般的玩弄,令人义愤填膺。更可气的是,慈禧不单单是没有能力,就连私德方面也堪称败坏。国家身处危难,

  • 乾隆一生有40多个女人,却只爱翻她的牌子,牌子掉漆了重做继续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乾隆一生最爱的三个女人,乾隆一生做过哪些荒唐事,乾隆一生的兄弟姐妹

    按理来说,皇帝为了朝野与后宫的稳定,应该雨露均沾,但皇帝也有自己的私心,有其所爱的女人。乾隆也曾有过最爱的一人,甚至她的绿头牌由于多次被翻已经掉漆。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乾隆皇帝一生女人众多,却独爱翻她的牌子乾隆是清朝的第6位皇帝,也是雍正皇帝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公元1711年,卒于公

  • 雍正母亲什么想法,不愿做太后还要给康熙陪葬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雍正为什么不封养母为皇太后,康熙陪葬,雍正的母亲哪一年去世

    雍正母亲什么想法,不愿做太后还要给康熙陪葬。雍正的生母是德妃乌雅氏,这个女子同样也是康熙的第4位皇后孝恭仁皇后。但是她的这个称号并不是康熙生前为她册封的,而是因为她的儿子。因为它是在雍正继位之后,才被尊为皇太后的。还有件有趣的事情是,太后这个职位其实是后宫的很多嫔妃奋斗一生都想得到的尊贵位置,但是她

  • 康熙58岁时,一14岁妃子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为何康熙却冷眼相待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康熙的最后一个儿子见过康熙吗,康熙死去的前四个儿子都是谁,康熙一生做了哪些事

    有意思的是,在康熙58岁那年,一位年仅14岁的妃嫔为其生下了一个阿哥,然而康熙对这对母子的态度却很冷淡,这背后究竟有什么隐情呢?凭借美貌入宫这位妃嫔的本名叫做色赫图氏,她的父亲只是一个芝麻小官,跟高贵的八旗子弟相比,色赫图氏的出身可谓是低贱。众所周知,清朝的选秀制度尤为严苛,清朝是由满人建立的。当时

  • 15岁宫女爬上龙床,为56岁雍正生下皇子,死后乾隆为她停朝3天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为56岁雍正生下最小皇子,雍正妃子亡故后乾隆停朝三天,乾隆与雍正合葬

    运气好的秀女得以去皇帝跟前伺候,被赐为妃嫔,等待着隆恩在深宫里枯萎。也有一些秀女被赐给皇家子弟做福晋侧福晋,但是没有参与选秀的女孩子,不可以先一步嫁与旁人。选秀制度是非常严格的,尤其是对于汉人而言。但是就有这样一个奇女子,以汉人出身坐上了雍正妃嫔的位置,甚至在她死后还有乾隆为她停朝三日以示吊念,这个

  • 靖康之耻后,宋钦宗父子被施以“牵羊礼”,皇后不堪受辱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靖康之耻宋徽宗牵羊,靖康之难宋徽宗宋钦宗被囚禁在哪,宋朝皇子被金人牵羊

    金军攻破了汴京,宋徽宗爷儿俩连同后宫佳丽三千全都被抓了去。大胜后的金军带着能带走的一切金银珠宝牛羊马畜,以及皇帝美女浩浩荡荡回上京去了。当时金国的都城在黑龙江哈尔滨,两位皇帝以及大量皇族还有宫女全都是被驱赶着步行。曾经贵为一国至尊,锦衣玉食。如今却成了任人宰割的阶下囚。这条路无疑是世界上最艰难的一条

  • 朱高炽:在位十个月戛然而逝,他达到了朱元璋和朱棣达不到的高度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棣为什么立朱高炽,朱棣喜欢朱高炽吗,朱高炽怼朱棣是哪一集

    这么来说吧,朱标的身上几乎集结了老朱家全部的资源培养,开国的武将也几乎都成了朱标的支持者。对于军政大事几乎事无巨细朱元璋都让朱标参与。换句话说,如果明天朱元璋驾崩,明天中午大明王朝的一切就能被朱标紧紧地攥在手里。没人能够想到,就这样一个当时天下第一有才能之人,就这么英年早逝了。一夜之间风向变了,为朱

  • 朱标不死,朱棣只能是燕王而不是明成祖,他真有这么厉害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棣朱标谁有能力,山河月明朱标拿鞭子抽朱棣,假如朱标不死燕王敢反么

    在朱元璋的诸多儿子当中,朱棣也是被评为最像他的人,这些是在他当上国君之后对明朝实行的政策中可以看出,颇有朱元璋狠辣的行事风格。但要论起最不像朱元璋的人,估计就是他的长子朱标了。他也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的父亲,父子两的个性很像,平和而且不暴虐。但朱标却比自己的儿子更加的有智慧。明朝接班人朱标是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