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来说吧,朱标的身上几乎集结了老朱家全部的资源培养,开国的武将也几乎都成了朱标的支持者。对于军政大事几乎事无巨细朱元璋都让朱标参与。
换句话说,如果明天朱元璋驾崩,明天中午大明王朝的一切就能被朱标紧紧地攥在手里。没人能够想到,就这样一个当时天下第一有才能之人,就这么英年早逝了。
一夜之间风向变了,为朱标所震慑的各路藩王此时都蠢蠢欲动,文臣武将也是暗流涌动,可以说他的死一举改变了大明的国运。
靖难之役
朱元璋可不是等闲之辈,他自草莽出身一路披荆斩棘,怎么会看不出这其中的门道,为了绝了朱家子孙想要抢夺皇位的心,于是他将朱标的儿子立为了皇太孙,之后又将有了二心的文臣武将全都叫过来杀了个干净,同时震慑天下藩王。
不过这之中除了一个人,燕王朱棣!
朱元璋一辈子杀伐果断,而朱允炆却是天生一副柔肠,朱元璋虽然不喜欢,但是他知道大明朝经历多年战火,此时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朱允炆是眼下最适合当皇帝的人。
皇位的传承不是简单的权力交接,朱元璋帮自己的孙子解决了大部分隐患,但是轮到朱棣一干人等的时候,朱元璋心软了。
虎毒不食子。
他明知道自己死后朱棣必反,但是他还是舍不得杀人。他只是让朱允炆不要一开始就削藩,用一种相对缓和的方式解决朱棣等藩王带来的威胁。
但是朱元璋算尽了一切,却没想到更新换代后的朝堂,军事实力已经不堪一击,更没想到朱允炆,居然会违抗自己的遗愿,过早的开始针对朱棣的活动。
建文帝登基不久开始削藩,彼时朱棣势力还很弱小,于是朱棣一个堂堂燕王开始装疯,在燕王府的地下秘密建造兵器装备。
同时将燕地的政权一切交由自己的儿子朱高炽打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作战之中,轰轰烈烈的靖难之役开始。
要知道,燕王朱棣的军队可是常年守着明朝的北大门,与元朝残余势力在雪里摔跤的军人,手下的将士都是百战精兵。
大明的士兵却是很多年没打过仗,早就被舒服的日子惯坏了,战力崩坏,每每一打仗就是一触即溃的下场。很快,朱棣兵临南京城下,建文皇帝直接剃发出家逃走。
世子变太子,朱高炽
当年大明朝的定国之战鄱阳湖水战之前,朱元璋忽听得徐达之妻生下一女,赠送厚礼的同时,直接为两家的儿女定下了娃娃亲,徐达乐得如此,几年之后徐达便将自己的幼女嫁给了朱元璋的四子朱棣。
后来,朱棣被封为燕王,这个徐达之女也成为了燕王妃,二人婚后不久,生下了朱高炽。
朱高炽当时是燕王的独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实力背景,放眼当时的整个大明朝,无一人可出其右。后来,朱棣带着全家人去北京就任燕王,朱高炽也就在此时接受了朱棣的全面培养。
朱棣有蒙古人的血统,自然是喜欢信马由缰,而朱高炽偏偏却是一个不喜欢活动的人,又酷爱儒家经典,用朱棣的话说老朱家出了个圣人。
在生活上,朱高炽喜欢吃,活生生把自己养成土肥圆的身材,严重的时候需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
由此,对于朱棣而言,朱高炽虽然是长子,但是实在喜欢不起来,便将更多的目光放在了二儿子朱高煦身上。
朱高煦从小舞刀弄枪,喜欢兵事,有人曾经说过,朱高煦是朱棣的翻版,如果不是因为大明朝的嫡长子继承,他早就改立朱高煦为继任者了。
事实上,朱棣曾经还暗暗戳戳地表达过,太子体弱,日后还得靠朱高煦接手江山。由此,朱高煦一直把自己当做是朱棣的日后的继任者,在靖难之役中十分出力。
朱高炽的厉害之处
如果只把朱高炽当一个喜好文弄墨的懦弱书生形象,那就可以说是大错特错,朱高炽喜好儒学不假,但是作为老朱家的人,他的军事指挥才能也是相当的出色。
当年靖难之役,朱高炽奉命留守北京,真赶上大军围困,他下令以水泼城墙的方式,硬生生的以极小的伤亡挡住了十倍于己的敌军,一举为刷新了在朱棣心中的形象。
如果说朱元璋代表的是草根起义的奇迹,朱棣代表的是以弱胜强的卓越军事能力,那朱高炽,就代表着文可安天下,武可定乾坤的伟大,而当时大明朝需要的是一个帮助国家发展的皇帝,而并非是一个能征善战的武将。
在朱棣当皇帝之前,朱高炽就已经代理过程多年,燕地在他的经营之下如何有目共睹,于是朱高炽理所当然地坐上皇帝的宝座。
他定年号为洪熙,并大赦天下,削减赋税与民休养生息,整饬吏治官场风貌为之一新。
而他这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他与翰林士大夫的关系,他多年精修儒家,深得其中忠厚的底蕴,他的文化层次,是朱棣和朱元璋拍马不能及的。
朱高炽虽然在位短短十个月之后便脑溢血去世,但去世之前给儿子朱瞻基留下了十分宝贵的财富。号称明代历史上的最强内阁三杨,便是由他亲手交到了儿子朱瞻基的手里。
朱瞻基也是继承遗志,平定外患增加生产,最终搞出了历史上有名的仁宣之治。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