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起源
起源于商朝的庙号制度中将“创立基业称为太,功高者称为高”,有功者称祖,有德者称宗。周只施行谥号,没有庙号,而秦朝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皇帝并没有谥号和庙号,是因为秦始皇将这种制度废除,给自己称制为皇帝。
庙号称祖
开国皇帝的庙号一般称祖,后世皇帝一般称宗。开国皇帝庙号一般称“太祖”,这起始于汉朝刘邦。汉惠帝刘盈,将刘邦的庙号定为太祖,谥号为高,后世的朝代也就使用这个称呼作为开国皇帝的庙号,但司马迁误将其成为高祖,后世也就这么叫了。这也就有了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棣,清太祖努尔哈赤。
曹魏、隋朝和唐朝比较特殊,曹丕、杨坚和李渊认为自己的家族起源于自己的父辈,所以将自己的父亲庙号设为太祖(分别是魏太祖曹操、隋太祖杨忠和唐太祖李虎),而自己被封为了高祖。
世祖世宗
庙号制度中,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情况。帝位的传承一般是父死子继,有的皇帝庙号中叫世祖或世宗,这时就要注意了。这是因为这两个庙号都有皇帝世系偏移的意思,即不是原来的嫡系继承皇位,像刘彻是庶子,不是嫡子,称为世宗,东汉刘秀不是西汉刘彻一脉,但东汉继承自西汉,称为世祖,明朝嘉靖不是上一任皇帝儿子,庙号为世宗。
晋朝特例
《尔雅*释亲》中记载曾祖父的父亲是高祖父,而太祖父是高祖父的长辈,所以一般先有太祖,后有高祖,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曹魏、隋朝和唐朝开国皇帝将自己的父亲封为太祖,自己成为高祖。而司马氏的晋朝却别具一格,司马懿为高祖,司马昭为太祖,辈分乱了,具体的原因却又没有一个定论,让人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