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此战,以3万对阵56万,摧枯拉朽,成为后世骑兵作战的经典战例。项羽又派人从沛县掳来汉王的父母妻子、儿女,把他们扣留在军中做人质。当时,诸侯们见楚军强大,汉军被打败,又都背离了汉王而去帮助楚王。
这时,萧何督促关中粮草兵马赶往前线,韩信也在沿途收拢溃散士兵,与刘邦在荥阳屯兵,止住了溃退之势。随后,在韩信的组织下,汉军与掩杀过来的楚军在京城、索亭之间大战,挫败了楚军一鼓作气把汉军赶进关中的企图。
楚汉之争,双方各胜一场,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刘邦的“汉初三杰”,在荥阳与项羽对峙时,没能占半点便宜,而且项羽盟友更多,刘邦单靠关中接济,压力很大。无奈之下,刘邦命韩信开辟第二战场,引了一支人马,往北作战,剪断项羽的侧翼。
刘邦
刘邦分兵那一刻,就已经认定在战役上是没有办法赢项羽了,只能通过战略上的操作,逐渐耗干项羽的战争资源。从这一点上来看,项羽的战争天赋和才华,顶得上刘邦和韩信。
张良出的是阳谋,陈平使的是阴计。张良把刘邦的战略布局给定好,陈平则是在项羽团队使离间计。刘邦和韩信要做的,就是在正面顶住楚军攻势,在侧翼快速发展。
这样一个全局作战的视角,比起项羽来高了一个维度。兵法上说,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项羽直到齐国快被韩信攻破了,才想到唇亡齿寒,要帮齐国续续命。结果,龙且一战送了20万人头,楚军溃败之势更加快了。
所以,在京索之战后,看似项羽占据了战役主动,但是战略上却已经陷入被动,已经是风起于秋萍之末,只是他尚且不自知。
从这个角度来说上来看,刘邦在陈平和张良的辅佐下,在正面与项羽能够相持,已经是战略上的胜利了。甚至,刘邦略显颓势,露出破绽,也正是整个战略布局当中最大的诱敌之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项羽始终认为彻底消灭刘邦就只差最后五分钟,从而置其他方向于不顾,以利于韩信在北方大开大合。最终导致各路诸侯被韩信扫荡一空,项羽自己落得个乌江自刎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