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志》的叙述来看,彼时吴主孙权派卫温、诸葛直出海寻找夷洲和亶洲,目的是和徐福的后裔取得联系。而寻访徐福后裔的目的并未明说,从字面上看孙权派两人到海外去开疆拓土,好比后来西方人开拓海外殖民地一般,因为彼时亶洲居民已过万户,地方一定不小,但因条件所限,卫温等人无法抵达山遥水远的亶洲,只到达较近的夷洲,还掳来数千俘虏向孙权交差。
孙权派卫温、诸葛直出海究竟有何目的?
卫温(包括诸葛直)只是孙权麾下一位不太出名的将军,却因最早到达、发现夷洲(今台湾)而名标青史。但这位对中国地理有重大发现的人物,下场却很悲惨,从夷洲(台湾)回来后的第二年就被吴大皇帝孙权以“违诏无功”之罪而下狱诛杀了。
从《三国志》的记载看,当时卫温、诸葛直接受孙权诏命是出海寻找传说中的夷洲和亶洲,目的是寻访秦时方士徐福的后代。而孙权为什么要找徐福后代史料并未明说,从字面看好像是为了到海外去开拓殖民地,因为文中特别提到亶洲物阜民丰,居民已过万户。卫温、诸葛直虽然没能找到亶洲,却成功抵达夷洲,还掳获数千男女,顺利返航
卫温、诸葛直虽然不曾寻访到亶洲,但却找到了夷洲,还掳来数千人口。也算完成了一半任务,虽未立下大功,但成绩也算有目共睹的。孙权不给封赏也便罢了,为何却以“违诏无功”的罪名将二人下狱处死呢?
卫温南下示意图
显然,卫温、诸葛直不畏艰险出海远航是负有特殊使命的。抑或另有隐情?究竟是何原因让对中国地理大发现作出重要贡献的东吴二将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白白丢了性命呢?
他俩虽未圆满完成任务,但也算完成了一半。虽未能找到亶洲,但却发现了夷洲(台湾),即便没有功劳,辛劳总有吧?咋说也罪不至死呀 ?由此可见,孙权派二人出海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找到夷洲,他最想要找到的是亶洲。
亶洲就是今天的日本,亦称瀛洲。当年秦始皇被方士徐福忽悠,派船队载着徐福和数千童男女及大量金银财宝出海为他寻找不死仙药,结果徐福抵达亶洲后却不回来了,而是在那里定居下来......孙权派卫温出海当然不为开疆拓土, 他就是为了寻找到徐福后裔,而他这样做的目的和秦始皇一样,都是想得到那长生不老的仙药。
顺着这个思路,卫温和诸葛直的悲惨命运就不难理解了。孙权派你俩率万余将士出海远行,是为了到亶洲去寻找徐福后裔,再从他们那儿求得不死仙药,而你俩却避重就轻、避难趋易,就近到夷洲(台湾)去绑了数千土著男女回来销差,孙权内心的失望与恼怒可想而知,所以随便给安了个“违诏无功” 的罪名将二人斩杀。他当然不好明说二人是因为没有到达亶洲,没有找到徐福后裔,更没访求到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才被自己严惩的......
孙权布置任务时说的含混莫名,卫温、诸葛直不明就里,死得有点冤
自古以来,多数帝王对如何长生不老均有浓烈兴趣。秦皇嬴政、汉武帝刘彻 、唐太宗李世民、清雍正帝都曾遍寻民间秘方,打坐炼丹,吞服“仙药”,只为延年益寿,最好是永远不死,永享万代之福。吴大皇帝孙权虽然只是偏安一隅的小霸主,但也未能免俗。
孙权
彼时魏、吴、蜀三足鼎立,东吴盘踞江南,时刻受到北边强大曹魏的威胁,与西边的蜀汉也貌合神离,明争暗斗不断,在天下未定,攻伐不休、国不泰、民不安的时候,孙权还不能说自己要继承秦始皇的遗志去干些劳民伤财、虚无缥缈的事,譬如到海上去求取不死仙药的事他只敢想,却不敢明说。
当年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成了“千古一帝” ,在国力达于极盛时,派徐福、栾大等方士出海求取仙药也曾饱受诟病、质疑,何况你孙权只是偏安一隅的小国之君,你若明说,张昭等软硬不吃的老臣不群起反对才怪。
所以孙权非常有可能以远征夷洲、亶洲为幌子,派卫温、诸葛直二将去海外寻访秦汉遗民,最终目的是求取不死仙药。
在布置任务时,孙权肯定把开疆拓土和掳掠人口的事放在首位,但也顺便提了下到亶洲寻访徐福后裔,顺便向他们买点长生不老药回来的事。因他不便直说,语焉不详,卫温、诸葛直不明就里,按他交代的表面意思去执行了,却忽略了其内心最在意之事——到亶洲求取不死仙药,这自然让孙权失望加恼怒。
如果卫温、诸葛直善于揣摩孙权的真实想法,察觉到孙权是让他俩出海寻药,在没有找到亶洲及徐福后裔的情况下,他俩是决不会轻率返航的,一定会往更渺远的海上驶去,直到完成任务为止。
彼时孙权已经年过半百,在古代已经是老迈不堪的衰朽之年了,他定会想当然地以为自己来日无多。所以急欲和自然规律鏖战一番,所以才不惜工本打造海船,派卫温率万人出海求取能长生不老的仙药。
而卫温、诸葛直都不是点头会意之人,都没有将孙权的心思猜透,他俩不畏艰险,劳师远征,用将近一年的时间在海上漂泊,最终发现了夷洲(台湾),似乎完成了孙权布置的一半任务,但却没有找到亶洲,没见到传闻中的徐福后代,没有能满足孙权内心最在意需求 ——长生不老仙药,最后落得个以“莫须有罪”被下狱处决的悲惨下场,教训不可谓不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