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瞻基惩处了谋逆的二叔朱高煦,为何放过了三叔朱高燧?

朱瞻基惩处了谋逆的二叔朱高煦,为何放过了三叔朱高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01 更新时间:2023/12/12 22:18:49

朱高燧,明成祖朱棣第三子,明仁宗朱高炽、汉王朱高煦的同母弟,受到明宣宗的款待。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们常见到“最是无情帝王家”的说法。尤其是在近年的小说和影视作品中,帝王的无情和宗室子弟的心狠手辣“撑起了”作品中悲剧的“半边天”。但作为一个个曾经真实存在的人,帝王也并非真的都铁石心肠。不然,明宣宗朱瞻基也不会惩处了谋逆的二叔朱高煦而放过同样反对自己的三叔朱高燧。

一、 高煦之叛与新帝

洪熙元年(1425)夏,大明王朝的第五位皇帝朱瞻基在北京登基,即为明宣宗。虽然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嫡长子,在父亲继位后也顺利被确定为皇太子,但朱瞻基的继位却差点被中断。

在明仁宗去世约两个月前,大明旧都南京发生地震。朱瞻基为父解忧,便前往南京处理灾后事宜。结果还未返回北京,明仁宗就阖然离世。朱瞻基不得不立马动身回北京继承帝位。

如果说朱瞻基是早已定好的继位者,那么他的二叔、明仁宗的同胞兄弟朱高煦,便是早就不满明仁宗一脉继位的野心家。作为靖难之役的功臣和朱棣的心头肉,朱高煦一度被父亲捧到类同皇太子的位置。但由于嫡长子继承制这一传统制度,以及明太祖朱元璋早就确定了朱高炽的世子地位,朱高煦最终败给了同胞兄长,与帝位失之交臂。

有功劳,又被朱棣宠了多年,朱高煦自然不愿接受这样的败局。朱棣封他为第一代汉王,邑云南,朱高煦却怒号:“我何罪!斥万里,不肯行。”因纵容手下劫掠,自己又使用僭越之物,朱高煦后被朱棣处罚,若不是明仁宗求情早就被贬为了庶人。但在被遣到新封地乐安州后,朱高煦“怨望,异谋益急,仁宗数以书戒,不悛(悔改之意)”。

于是当出现了朱瞻基需要从南京回到北京才能继位这个机会,朱高煦果断出手,意图在路上杀害朱瞻基,进而自己即位。只不过他的自负败给了朱瞻基的果断。朱高煦在山东的伏击因准备仓促而失败。朱瞻基顺利即位,并如其父一般再度对朱高煦好言相劝。

连朱棣都敢叫板,朱高煦又怎会向侄子低头呢?在他看来,侄子的好意不过是因为懦弱。反反复复的劝诫非但没有消解朱高煦的谋逆之念,反倒助长了他的野心。宣德元年(1426)秋,模仿着“靖难之役”,朱高炽正式发动了叛乱。

这场朱高煦忍了很久的爆发,最终以明宣宗亲征,朱高煦全族被贬为庶人并囚禁在北京西华门内收尾。且事已至此,明宣宗还是对这位二叔保有一份仁慈,偶尔还会去探望他。结果朱高煦自己造孽,趁明宣宗不备将其绊倒,最终被宣宗置于铜缸内活活烤死。

二、 浑水摸鱼的朱高燧

作为朱高炽、朱高煦的同胞弟弟,朱高燧在很早之前就在两位兄弟间选择了站位——帮助朱高煦陷害朱高炽。有时,他甚至连朱棣和朱高煦都想除去。永乐七年(1409),其府长吏顾晟就因朱高燧的野心暴露而被斩。永乐二十一年(1423),护卫指挥孟贤与宦官勾结,意图毒杀朱棣,废掉朱高炽,进而拥立朱高燧。结果计谋失败,朱高燧还是在朱高炽的力保之下才幸免于难。

尽管“屡战屡败”,朱高燧还是“屡败屡战”,直到明宣宗继位都在封地蠢蠢欲动。但自身实力不如兄长朱高煦,朱高燧的谋逆就始终没能成气候。不过早已背上了谋逆的名号,朱高燧还是没少被朝臣弹劾。

在明宣宗亲征平定朱高煦之叛后,泰半随行大臣就支持顺路铲除也有异心的朱高燧。唯有大学士杨士奇持反对意见,提议恩威并施,招揽朱高燧。

三、《松荫莲蒲图》与朱瞻基的仁慈

明宣宗最终采纳了杨士奇的建议,对朱高燧再次释放好意。宣德二年(1427)正月,宣宗派驸马都尉、广平侯袁容亲自将朝廷审问朱高煦父子的供词、朝臣弹劾朱高燧的奏折和亲笔信送到朱高燧手中。

从朱高煦被逮捕之日起,朱高燧就一直活在一种恐惧之中。如今看到侄子给的台阶,他也就果断顺势而下,回信朱瞻基,并请求辞退自己王府的所有护卫和麾下的千户所官军。

在收到三叔的回信后,明宣宗对其的“上道”甚为满意。于是精通绘画的他在宣德二年(1427)夏亲作《松荫莲蒲图》一幅,又遣人送给朱高燧。

在这幅画中,明宣宗绘了象征长寿的松,又绘了寓意和平的荷,还描绘了灵动的小鸟和坚固的湖石。这便向朱高燧传递了一个信息:只要他安分守己、奉公守法,宣宗就会顾念叔侄之情,让朱高燧能够颐养天年。

在收到画后,朱高燧也确实懂了侄儿的意思。宣德三年(1428),有一男子向朱高燧献黄纸二幅、白纸二幅、一画花、一画人,朱高燧觉得此事诡异,便迅速将其报告给明宣宗。而同年新安王、汝南王联手诬陷朱高燧,明宣宗也并未听信谗言。

虽然再也做不成皇帝梦,老实下来的朱高燧却在诬告频发的宣宗朝一路安稳。相比于惨死的兄长朱高煦,或其他卷入政治斗争的宗室子弟,朱高燧也算是在明宣宗的仁慈下有了一个不错的结局。

标签: 朱高燧明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代太监会武功吗 历史上真实的太监又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古代,太监,历史解密

    还不知道:古代太监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太监到底是什么样的?历史上的太监真的都是武功高强的吗?电视剧演的是不是真的?我们都知道,古代是对列祖列宗非常敬仰的,而对于传宗接代的观念是非常强烈的,都说不孝有三,而无后为大,主要意思就是指传宗接代对于一个家族有多么重要,而在

  • 朱允炆的几个兄弟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朱允炆的几个兄弟最后是怎么死的?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是建文帝朱允炆的父亲,朱标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朱元璋对朱标寄予厚望,精心培养,立其为皇太子,准备将来继承朱元璋的皇位。可惜,朱标身体不太好,没有等到继承皇位就病死了,也就是说,朱标在朱元

  • 十六国之列:南凉的建立与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南凉,十六国,历史解密

    南凉(397年-414年)位十六国时期16国之列,鲜卑政权。河西鲜卑秃发乌孤所建,都乐都(今属青海),盛时控有今甘肃西部和宁夏一部。历三主,共十八年。 秃发即"拓跋"的异译。汉魏之际,拓跋氏的一支由酋长统率,从塞北迁到河西凉州,被称为河西鲜卑。在此居住约两个世纪,部众渐盛,务农桑,修邻好,境内安定。

  • 朱祁钰当了8年皇帝就没有左膀右臂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朱祁钰当了8年皇帝就没有左膀右臂吗?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元年春正月壬午,昧爽,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輗、张軏,左都御史杨善,副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以兵迎帝于南宫,御奉天门,朝百官。”---《明史》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帝朱祁钰病重到不能临朝。于是其朝中大臣石亨,曹吉祥,徐有

  • 历史上的明朝到底是什么样的 实际上的明朝比南宋还强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对明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硬的王朝?自从地摊文学《明代那些事》在互联网上流传,很多小保安、搬运工、建筑工,在业余时间看了这本书以后,得出这样的认知:那就是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硬的王朝。但是事实上,明代是一个连南宋都不如的朝代。伪明三百年一般认为,武力

  • 庞统本是东吴的谋士,他为何会投奔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庞统是三国时期的顶尖谋士,素有“凤雏”之称,与诸葛亮齐名,在《三国演义》中徐庶曾向刘备推荐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称得两人之一者必得天下,然而,事实是刘备最终既得了诸葛亮,也得了庞统,虽然三分天下有其一,但依然只是最弱的一角,天下对于刘备来说那依然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关于庞统为何投奔刘备,似乎一直

  • 诸葛亮口才很好,为何没能阻止刘备征伐孙权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三国,诸葛亮,历史解密

    首先,我得申明一下,在历史上诸葛亮“舌战群儒”的事情是没有根据的,这件事只出现在明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当然,并不是说诸葛亮不是一个口才好的人。从《隆中对》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眼光与口才俱佳的人,那么他为什么阻止不了刘备征伐孙权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刘备的重

  • 汉高祖刘邦的女儿鲁元公主怎么会有太后的称号?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汉高祖刘邦的女儿鲁元公主怎么会有太后的称号?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汉文帝还是代王的时候,鲁元公主就去世了,毕竟是自己的姐姐,汉文帝跟她无仇无怨的,难不成还能把鲁元公主给挖出来吗。鲁元公主是汉朝的第一位公主,也是刘邦膝下唯一有记载的女儿,乃吕后所生。虽然不是很出名,但鲁元公主的身份很特别,她

  • 对于明朝与瓦剌而言,土木堡之变带来了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土木堡之变,又称土木堡战役、土木之变,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9月1日)第四次明英宗北伐时,明朝在土木堡被瓦剌击败,明英宗被俘虏,明军伤亡过半,阵亡三分之一,余者溃散 。它是明朝中央军队第一次发生的一场失败战役,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正统十四年,瓦剌太师也先侵

  • 清代知县一年到底有多少俸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清代知县一年到底有多少俸禄?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很多人都看过周星驰主演的一部名为《九品芝麻官》的电影,其诙谐幽默又具有深刻道理的故事情节让人记忆犹新,而在其他的一些影视剧中也都有对古代芝麻官的描述。清朝时期的俸禄规定和安排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官员分一到九品,而在官员之上还有一些王侯以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