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时废时复的科举,明朝人才的选拔

时废时复的科举,明朝人才的选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672 更新时间:2024/1/1 2:52:40

其中反应最激烈的,对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的,其实还不是那些落第之后满腹牢骚的人,而是明太祖朱元璋,因为他对科举的不满,直接导致科举在洪武年间停办长达十年。

朱元璋一开始也极为重视科举,早在他即帝位前一年,就是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他还是“吴”的时候,曾经下令,在他的辖区设文武二科取士。明王朝建国的第三年,就是洪武三年(1370),他下诏正式建立科举制度,诏书中明确宣布“非科举者,毋得与官”。

因新朝刚刚建立,需才孔亟,从洪武四年(1371)起,连续举行乡试三年,官员缺额很多,在乡试中考取的举人都免于会试,赴京直接听候选官。就这样,经过元王朝不重视科举这一特殊阶段以后,明王朝的选拔人才又回到了唐以来的正轨。

连试三年,朝廷选拔了一大批官员,总算弥补了用人荒,但又有新的问题暴露在了朱元璋眼前。他很快发现,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宫员,并不能让人满意。有的年纪太轻,只会夸夸其谈,有的文章不错,但缺乏处理事务的能力,有的颇具小才,德行却不相符。

于是,在明王朝开科取士之后的第三年,朱元璋断然决定停止科举,并在诏书中发牢骚说:我原本是真心实意要吸纳贤才的,你们却总是敷衍我!

然而科举可以停止,国家却不可一日不要人才,朱元璋面临的事实是,除了科举,他很难找到新的选才办法,于是只好回到唐以前靠地方推荐选拔人才的旧路。

为了保证荐举人才的数量及质量,朱元璋拟定了各类人才的标准、条件,责令各级政府切实遵照执行,荐举制一时之间成为了国家选拔官员的基本制度。但这种制度的弊病也是昭昭在人耳目的:

一是地方官员自由裁量权过大,推荐之人,往往决定于官员一己私心,这样就很容易有上下其手徇私舞弊的机会。

二是没有可操作性强的硬性标准,朱元璋要纠正过去科举只重文才的偏,希望选拔上来的官员德才兼备,但“德”是不太好清晰度量的,更况,一个表面有德的人,还很可能是个伪君子呢。

不仅如此,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之后,意味着所有人的任用都只能依靠朱元璋个人裁定了。他不是火眼金睛,也不可能精通所有学问及事务,难免出现错误提拔的情况,使人才“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

而且一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朱元璋再励精图治,也有打马虎眼的时候。

有一年,主管祭祀的机构太常寺缺官,朱元璋准备从儒生中挑选几名去太常寺任职。应诏而来的儒生很多,朱元璋感到很为难,如果逐个交谈,得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况且就算交谈一次,也未必就能对其德才有恰如其分的判断,结果只凭他瞥一眼的印象,以貌取才。

这样选人出漏是难免的,一个叫高炳的人,因面貌雍容儒雅,像个忠厚人,朱元璋认为“外貌若此,心必亦然”,就选入了太常寺为宫,结果不久就因罪被罢官回乡。朱元璋废除科举,决心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落到实处却成了这样,真是一个很大的讽刺。

虽然朱元璋一心蛮干,三令五申,要地方切实负起向中央朝廷荐举人才的责任,但荐举制的弊端仍然暴露得越来越历害。他发现,荐举上来的人,德才不够、滥竽充数者并不比科举少,他不得不向现实妥协,在荐举制度推行十年之后,又下令恢复科举。

于洪武十七年(1384)命礼部定科举成式,颁行各省,成为了明朝选拔人才的定制。

更多文章

  • 宋朝皇帝宋仁宗,为何广受好评?一件小事证明了其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仁宗宋朝最好的皇帝,宋仁宗对宋朝有贡献吗,宋仁宗与宋朝史书的关系

    在宋仁宗的在位时期,他对国家的治理是非常好的,我们都知道的仁宗盛治,也算是达到了北宋时期的国家发展的顶端了,宋朝也在他的治理下算是到了全盛时期,要说起宋仁宗,他是一个品德性格都很不错的人,他本人并不喜欢奢华张扬,他的性情呢,也是很仁厚宽容,并且他还时刻约束着自己,是个自律有原则的人。在宋仁宗在位时期

  • 明知朱棣想立朱高煦为太子,文官集团为什么忤逆圣意支持朱高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棣让朱高炽砍朱高煦,朱棣临死改立朱高煦,朱高炽是被朱高煦毒死的吗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笔者曾作文阐述过一个观点:明仁宗朱高炽之所以能登上帝位,除了源于有个好儿子朱瞻基,更源于他背后有强大的文官集团支持。至于文官集团为什么要支持朱高炽,则是另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明成祖朱棣一共也就只有3个儿子(幼殇的朱高爔除外),参与皇储争夺的主要是嫡长子朱高炽和嫡次

  • 朱元璋为什么大肆诛杀开国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诛杀功臣有谁没有杀,朱元璋从什么时候开始诛杀功臣,朱元璋是如何诛杀功臣的

    当然能当上皇上,与他手下那些为他拼死拼活卖命的兄弟子侄。当上皇帝后,一开始朱元璋对他的部下大肆封官进爵,体现了他对那些曾经替他卖命的兄弟们的感激之情。但是后来他开始大肆诛杀开国功臣,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首先这与这些功臣自身也有关系。朱元璋自幼受苦,尝尽了富人的剥削压迫,所以他痛恨那些贪官污吏,那些欺

  • 木匠粗心将大殿门槛锯短一尺,朱棣暗怒!木匠又锯一尺,朱棣大喜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棣朱棣,朱棣皇后徐妙云死在朱棣前还是后,朱棣孙子朱瞻基是朱棣害死的吗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经过历代的传承,老祖宗不仅留下了许多手艺,还留下了许多艺术品。著名的就有景德镇的青花瓷,和各个时代流传下来的诗词字画。要说到最大的艺术品,那就是北京故宫了。故宫在历史上被称作紫禁城,在明朝时期建造的。整座城辉煌气派,极具东方文化色彩。是一件闻名世界的艺术品,是

  • 明成祖朱棣册封的四位奉天靖难公爵都有谁?姚广孝为何没能入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奉天靖难全过程,朱棣对姚广孝的预言,姚广孝和朱棣谁最厉害

    朱棣当上皇帝后,自然不能忘记那些在“靖难之役”中为他出生入死的文臣武将。1402年九月,朱棣大赏群臣,按每个人的功绩给予相应的爵位、头衔和勋号。对明朝历史有所了解的读者想必会知道,明朝功臣能获得的最高爵位是公爵(一些人在死后会被追赠郡王爵位)。但同样作为公爵,地位却大不相同,这就得看爵位前面有没有加

  • 明代宗朱祁钰:白璧微瑕临危受命,却是明朝最冤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相对于朱祁镇,朱祁钰在人们心中的评价可以说是比较高的,朱祁钰当政期间,可以说是比较英明的皇帝了。明朝能够安然度过土木堡之变的危机,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除了于谦是护国功臣,中流砥柱以外,朱祁钰也可谓是功不可没。可是这两位的下场都是比较惨的。人们认为明代宗弱为太平天子当有汉宣帝,宋真宗的能力!高于清朝

  • 明朝赚了全世界30%的白银,百姓还是穷困潦倒,问题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10亿两白银去哪了,明朝后期白银怎么处理,明朝后期国库里白银去哪了

    直到1567年,明穆宗朱载垕(隆庆皇帝)干了一件注定将载入史册的事情:解除海禁,允许民间海外贸易,还主动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即著名的“隆庆开关”。隆庆开关”后,明朝很快就成为当时世界上贸易往来最频繁的国家。明朝那时候正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有东西都是纯手工制作,而且质量好,外观精美。

  • 明朝最悲惨的皇后,身怀六甲却因为惊吓而亡,年龄才不过21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最厉害的皇后排名,死得最惨的明朝妃子,明朝最悲催的皇后

    而明神宗的第一任皇后孝洁肃皇后陈氏便是这最好的明证。只是可惜虽然成就了皇后之位,却又在身怀六甲之时因惊吓而亡,去世之时也不过才21岁的大好年华,堪称有明一朝最为悲惨的皇后。陈皇后的父亲陈万言,只不过是一个屡试不中的诸生,虽然获得了一个类似于公务员的廪膳生员名额,但也却止步于此,并无官职。而她之所以能

  • 明朝最准的两个预言:一个算出朱棣篡位,另一个预知了明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朝朱棣篡位历史,明朝朱棣打了几年才篡位成功的,朱元璋发现朱棣篡位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发生在明朝的两预言事。大家都知道,这个朝代在我国的历史上存在了将近300年的时间,也是由汉人所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明朝是非常强大而又先进的,特别是水师,更是无比的厉害。只不过可惜的是,这样一个诺大的王朝,也没有逃脱掉被毁灭的结局。而之所以会灭亡,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 明朝最幸福的皇后,皇帝一生只爱她一人,到死也不愿意碰其他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最厉害的皇后排名,明朝最忠贞的皇后,明朝张皇后张嫣

    在那个时候,得到皇帝的恩宠就是后宫所有女人追逐的目标,宫斗剧里她们为了争宠做出来的事十分阴狠毒辣,有些妃子好不容易怀了龙子,可能第2天就送了命。但是有那么一个女人,皇帝一辈子只娶了她1个,让她当皇后,两个人每天同起同居,到死没碰过其他女人,为什么她能拥有这样的爱护呢?张皇后,出生于1470年,兴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