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科举制度,这个制度在隋朝被发明以来,唐朝得到了较为系统的发展,宋朝时期,重文轻武,科举成了士大夫们晋升的最佳通道。科举制度虽然古板,但在古代算是一个比较公平的取士渠道,而且也是寒门学子出人头地为数不多的机会。而到了明朝,科举虽然经过了一些波,朱元璋最后还是意识到,这个制度虽然不完美,但没有比这更好的方式。
洪武十八年这一榜,其实严格来说,是朱元璋第一次殿试的一榜。当年的状元是丁显,榜眼是练子宁,探花是黄子澄。所以洪武十八年这一榜,也被称为“丁显榜”。从宋朝起,每次的科举大榜都会在贡院立碑,丁显榜当时也被立碑于南京国子监。没想到朱棣一上台,朱元璋录取472人的碑文,被朱棣砸了,这些人全部被杀或贬为庶民,非常奇怪。
小编整理分析,造成这个结果的,有两个原因,通过这两个原因,也能看出朱棣的经历和心理。
其一,朱允炆继位后,力劝他进行削藩的两个人,是黄子澄和练子宁,这两人正是本榜的探花和榜眼。削藩逼死了朱棣的几个弟弟,也让朱棣如临深渊,最后不得不起兵“靖难”,虽然最后的结果是朱棣赢了,但他并不感谢黄、练二人,而是将二人处死,这是朱棣对“丁显榜”有敌意的原因之一。
其二,有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洪武十八年,这一年明朝发生了三件大事。第一是科举取士后,这472人还没来得及分配到新岗位,基本上被安排在国子监“历练”。第二件事是当年朱棣的岳父,也是朱棣的靠山徐达去世。第三件事是发生了震惊明朝的郭恒案,郭恒案是明朝初年四大案之一,牵连范围较大,这个案子的结果是:礼部、刑部两个尚书被处死,兵部、工部的多名侍郎被查,全国20个省都被牵连,其中朱棣也涉及其中。
因为当时御史台和国子监的书生门,纷纷把燕京布政使李彧作为主犯之一,说他吞没军粮500多万石,并且勾结兵部和户部。朱元璋以此为理由,密查全国,其中燕京作为主要调查对象。当时徐达刚死,燕京的老大朱棣整日惊恐。国子监书生们刨根问底,不断上书,让朱棣对这些书生恨之入骨。而国子监的这批人,基本上都是丁显榜的进士。这就是朱棣和这些进士们结下梁子的缘由。
基于以上原因,待到朱棣称帝后,下令砸掉丁显榜碑文,并且对这一榜的472人全部做了处理。参与靖难之役的,基本上全部被杀头,没参与的,也全部被贬为庶民。明朝从洪武到崇祯,一共89科科举,有如此遭遇的,只有丁显榜一科。
小编认为:黄子澄、练子宁等人和国子监的书生们,让朱棣两次吃过大亏,而这些人都来自同一科科举,让朱棣有机会挟私报复,但同时这一榜有众多无辜的学子,也纷纷遭殃,非常可惜。朱棣整体来说,算是成就很大的一个帝王,嘉靖帝奉他为“明成祖”,但帝王高高在上,也会挟私心而报复几百人考生,多为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