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小时候的命运非常凄苦,以至于他对贪官污吏、地主乡绅有一种本能的憎恶。朱元璋曾规定,凡是贪污60两以上的官员,一律处以死刑,堪称最严厉的反贪律令。但怎样才能从本质上避免官员贪腐,朱元璋也想了很多办法。其中,最为典型的一般办法就是:让各地方每年上报账目,交给户部一份,自己留一份存档,然后每年的账目,都要经户部结合当地的物价、灾情、钱粮上缴等逐一核算,由朝廷帮他们严格“审计”,这样就避免了各地官员中饱私囊了。
这里面有两个细节需要注意:第一,地方官呈报上来的账目,都是厚厚的账册,每一张纸都要盖上官印,以免造假。第二,若是江浙地区,离南京较近还好,要是两广、云贵等地的官员,来到南京向户部汇报账目,一来一回至少要两个月。
虽然朱元璋要求地方官不得贪腐,户部更要严谨审查,不得玩忽职守。但地方官并不都是包拯和海瑞,总有一些严嵩之徒,雁过拔毛,钻空子的。地方官派人来给户部对账,户部说:“你这一条报多了,要改!”来人说:“好,我改,改到你满意为止!”地方官的心思是,账目问题很多,你只要有一条没发现,我就能赚到。
账目改起来容易,拿一张白纸,将那一页重新抄一遍不就行了吗,但是,还要盖上官印,这个就麻烦了。官印在衙门里,回去盖印,那太耽误时间了。但也不能把官印带到南京吧。因此,很奇妙的一种情况就发生了:我不可以带印,我可以带纸呀。于是,地方官派人来户部之前,都拿上厚厚一打空白账册,在白纸上先盖上官印,方便到京城后“修改”账目。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空印事件”,后来这种方法在地方官之间逐渐传开,几乎所有人来户部对账,都会带上大量的空印。地方官和户部对“空印事件”都心知肚明,相互方便。就这样,朱元璋制定的反腐策略,被成功的破解了。有一天,朱元璋到户部视察,来的匆忙,官员来不及收拾,被朱元璋意外发现几张白纸放在桌案之上,一看,一角还盖有官印,越看越多,各省的官印都有。以朱元璋的睿智,立即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于是下令彻查。
彻查起来的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大明朝的绝大部分州县,都带有空印,朱元璋怒不可遏,施以重刑:户部涉事官员,和各地主印官员全部处死,副手以下杖一百充军,带空印来户部的办事人员,一律发配边疆。不仅如此,明朝各级官吏都设有“按察使”,因为这些按察使没能履行监督的职责,按察使也一律诛杀。《明史·刑法志》记载,“空印案”和后来的“郭恒案”一共诛杀4万人,因为郭恒案“死者过万”,那空印案被诛杀的,至少有3万人。因为“做假账”,3万多人人头落地,教训非常深刻。
关于“空印案”朱元璋属不属于滥杀无辜,众说纷纭。支持者说,空印事件,不仅在明朝,在元朝时期也是官场的惯例,有的地方太远,往返一趟盖印要2个多月,实在没必要耗费这个时间,而且有的钱粮在运输中有损耗,只有到了户部才能精准核算,所以空印不可避免,朱元璋如此杀人,确实是滥杀。但反对者认为:空印确实是做假账的一种表现,在目前的财务惯例中,也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而且自从“空印案”爆发之后,明朝的贪腐案件大量减少,可见朱元璋的做法是正确的。您认为朱元璋在处置“空印案”时,属于滥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