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草根,都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走上人生巅峰,坐上了皇帝宝座。
不同的是,刘邦和朱元璋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而李自成却功亏一篑,身死国灭。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他们三人之间的重大差别呢?
一、不同的战略眼光
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人在利益面前,往往会裹足不前。成大事者,要做到不为眼前小利所惑,凡事从大处着眼。
刘邦在楚汉战争中,与项羽大战72场、小战40余次,最开始的时候胜少负多,连父亲、妻儿都保不住。然而,刘邦并不气馁,而是审时度势,抓住项羽的弱点,积小胜为大胜,集中优势兵力,最终消灭了项羽。
公元1357年,当朱元璋打下徽州时,马上去拜访当地的大儒朱升。朱升给他说了9个字,助他成就帝王霸业:“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在战略上,不要过早暴露自己的目标,以免树大招风。朱元璋立即采纳,并成为他的致胜之道。
而李自成起兵时,为了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喊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说实话,这句口号其实并没有错。但是,它错在难以落实。当李自成的百万大军攻入北京后,不收税、不纳凉,喝西北风不成?
他一面照常征税,一面又让部将纵兵劫掠,一下子就失信于民,成为了众矢之的。
二、不同的人才策略
刘邦善于识人用人,历代帝王鲜有能及者。在夺取天下后,刘邦大宴群臣,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我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然而,这三位人才,我能用之,这就是我能得到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会能用,所以才被我所擒。”
赤贫出身的朱元璋,虽然自己只读过几个月的私塾,认识不了多少字,但其求贤若渴的精神,十分感人。每打到一处,他都要拜访当地的名士大儒,请教安邦定国之策,或者干脆请其出山成为自己的幕僚。
除了刚才提到的大儒朱升,浙东四杰——宋濂、刘基、叶琛、章溢,皆被他请到专门修建的“礼贤馆”。刘基起初不愿意出山,朱元璋说:“我为天下屈下先生耳。”其情真意切,最终打动了他们。
而李自成的队伍中,本来就缺乏具有远见卓识的智者。唯一一个能提出真知灼见李岩,也因为受到李自成的猜忌而被冤杀。大顺农民军的向心力、凝聚力迅速垮塌,走向败亡。
三、不同的斗争策略
刘邦、朱元璋取天下,无不是以智取胜,而且十分注重根据地的建设。
在楚汉战争中,项羽曾经提出过与刘邦单挑,以决胜负,避免生灵涂炭。
然而,刘邦却说:“我与你斗智不斗力。”而事情的发展,也正如刘邦所说的那样,项羽自恃武功高强,好勇斗狠,作战每每以强大的攻击力挫败敌人。
而刘邦却是在认真经营天下,打仗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而已。有了这种斗争策略,他才在攻占关中以后,势力越做越大,军队越打越多,直至最后以优势兵力取胜项羽。
朱元璋夺天下的过程也是一样。他认真经营东南根据地,壮大自己的力量之后,才先攻灭了善于进攻的陈友谅,让关门自守的张士诚成了待宰的羔羊。统一南方后,他又进取中原,夺得天下。
而李自成的团队中,虽然不乏刘宗敏一类的猛将,但却缺少智谋之士。他一贯坚持流动作战的方针,虽然动辄率领百万大军东征西讨,但实则一直没有建立稳固的后方根据地。一旦失势,便兵败如山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