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屈原诗歌中的精神力量打动人心,使其受到后世推崇

屈原诗歌中的精神力量打动人心,使其受到后世推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090 更新时间:2023/12/23 15:29:29

可是,屈原的政策却不符合当时楚国保守贵族的利益,他主张举贤,而贵族们极力想提拔豪族后裔任高官;他主张连齐抗秦,而楚国贵族却力图与秦国调和,因而,屈原在朝中受到了排挤和诽谤,楚不敢得罪贵族势力,致使屈原被先后被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最终,楚国挡不住秦军的铁蹄,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屈原忠贞爱国,有才识有策略,但他报国无门,忧国忧民,问天问道,上下求索,最后悲愤不已,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司马迁是第一个真正理解屈原的人,他在《史记》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作为史学家,司马迁对屈原这位政治家和诗人能心灵沟通,很有志向上的共鸣,能理解屈原的伟大志向。

司马迁编著《史记》,坚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宗旨,而这一种志向与屈原忧天而探索,忠贞报国有共同的追求,司马迁通过屈原的经历,看到了历史的非合理性和荒谬性,他发出了“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的慨叹。《史记》其实是以记述历史来探索屈原在《天问》里的很相似的论题,问天地,究古今,何为天道?何是人间正道?屈原的《天问》等影响了《史记》,司马迁通过《史记》描述历史来探索历史规律,思考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是非得失,最为人间真理,而屈原作为政治家和诗人,在他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报国无门时,以他的诗来上下求索,追问天道,探究人间真理,他以充满激情的诗来冷静地思考天地之道,这使《天问》等采用了一种一问到底的表达方式,袒露情感,深沉思考。屈原的探索精神和他的伟大的诗,成了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境界。

[var1]

屈原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表,他开辟了“香草美人”的诗歌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他影响了楚国后来很有名的辞赋家如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的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求索的新时代。屈原的作品如《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代表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最早的精神追求,而其《离骚》是“楚辞”中的精品,后来,它成了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被认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索”精神,成了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是中国古代士人们执着探索精神的典型代表;而他的诗代表着一种与儒家、道家以及后来的禅宗所不一样的美学追求。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曾将“曲骚艺术”看成是与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并列的中国古代美学的“四大思潮”。

屈原之所以受到了后世的尊重和推崇,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的诗歌代表了曲骚艺术的伟大精神力量,对后世文人之士有巨大的影响力。

首先,屈骚的巨大艺术魅力,在于诗人基于深刻的生命体验所表达的壮烈而激越的情感。屈原多次表白,他的创作乃是心灵的袒露、情感的抒发:“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沈菀而莫达。”其郁愤的情感是那样强烈,犹如山洪激荡,欲罢不能:“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它象一张使人无法挣脱的网结:“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令人心身交瘁:“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珍。”以至精神烦乱而恍惚:“申侘傺之烦惑兮,中闷瞀之忳忳。”于是诗人便企图把自己的情思予以梳理、编结,向国君进行陈述:“乣思心以为纕兮,编愁苦以为膺。”“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但是,“固烦言不可结贻兮,愿陈志而无路。”“媒阻路绝兮,言不可结而贻。”

诗人感到烦事难说、郁闷难言,因而更加深了他心中的痛苦,所以,需要得到情感方面的排解与宣泄,而这使得诗人有一种通过诗歌来表达的强烈欲望和难以抑制的冲动,诗人因极度忧虑而创作,从而,屈原的诗表现了一种壮烈而超越的情感。

[var1]

屈原

其次,屈骚表现的一种强烈的怨情,而这种情感是一个悲世者的心灵、个性、情感和理想的生动而真实的展现。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礼乐的崩坏和个体人格的张扬是个体生命情感的表达能更奔放,加上楚地的文化风尚,这使屈骚的情感表现与《诗经》有了明显不同。《诗经》中虽不乏批评时政、抒写怨愤的“怨刺”之诗,即所谓“君子作歌,维以告哀”,但是,《诗经》中对于怨愤的表达,大抵只局限于生活或政治事件本身,而缺乏与个体命运、生命的联结,对于个体心灵的抒写和个人情感的表达没有那么强烈。而屈骚对情感的表现已达到了一个新境界,注重抒发个体的情感,注重对于与个体生命的怨情的宣泄。

当屈原发现由于现实人生的卑污和丑恶,已使生命价值的实现化为泡影,以至连理想的人格也将遭到扭曲时,他便决心以身殉道,他表示:“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显然,诗人是要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其人生理想的高洁,去烛照去抗衡那现实人生的荒谬。在生与死的选择上,屈原不但与道家的态度不同,也与儒家的态度大相径庭。道家主张“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而与儒家虽主张“杀身以成仁”,但是,很多人却在现实中采取“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态度。儒家中的很多人主采取“中行”之道,认为:“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对狂狷之举,儒家是反对的,而屈原就是一个“狂者”,而庄子属“狷者”,屈原的人格特征,儒家是不会喜欢的。

[var1]

庄周

屈原既执著于理想,又执著于振兴楚国,而且,他始终不肯放弃这二者的任何一种追求,因而,他一直在探索,也一直伴随着痛苦和郁闷,最后,成了坚贞者的殉道者。屈原所行所为,是一种不屈者的抗争,也是对整个楚国前途的希冀幻灭之后的哀鸣,更是他的人格发展的必然结局。因此,屈骚的情感表现既不会像庄子那么超然,也不会像孔子那样温厚;诗人在那执著的求索和大胆的诅咒、发问中,表现出的是狂放的意绪和悲壮的情思,具有一种激烈悲怆的极大力度。这是一种崇高的阳刚之美,是伟大精神人格的体现。

再次,屈骚的注重理想性的理性追求,大量采用比兴象征手法,但又非常重视在“比德”时表现感官愉悦的美。

屈原研究专家王逸曾评价屈原的比兴表现手法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秀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这虽有夸张,但却指出了屈骚艺术的基本特色之一。屈骚的比兴手法虽“依《诗》取兴,引类譬谕”,但是,却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发挥,并发展了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而引发的“比德”表现方法。

屈骚的比兴有其明显的艺术特色,即它不但追求一种内在的理性的道德意蕴,更表现出一种对意象的外在形态的感官愉悦美的追求。屈骚的意象描写,并非简单地“比德”,而是着眼于对诗的意象进行形、色、味等能感知到的形态美的描绘和渲染。屈原的诗不避繁复地以华艳的词采来凸现芳草香花等意象,描绘感官能感受得到的繁茂鲜艳、芳香绚丽,表现得艳丽、鲜明、强烈,重视对感官愉悦美的追求,形成“惊采绝艳”的艺术特点。当然,这与楚地的文化风俗的影响有关,从出土的大量的楚漆器和衣衾图案看到,那浓艳、繁缛、鲜丽、热烈的色调和构图,与屈骚的艺术风格极为相似,这是楚文化所特有的一种审美情趣,它使屈骚的比兴意象并不追求象征意蕴的多义与深邃,却刻意于意象外形的美与丑的反差,以突出美的圣洁和丑的卑污,更充分地表达审美主体的强烈而鲜明的爱憎。

最后,屈骚在艺术上不但表现出一种浓艳的缛丽,而且更追求一种神秘的诡奇之美,并借此而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屈骚明显受楚国浓重巫风的影响,屈原以他那博洽的见闻,活跃的想象,驱遣着神话中的日月、风云、雷电、山川、龙凤等,建构出一个个有着浓郁巫风的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抒写着诗人那热烈奔放、执著诚挚的情感。在屈骚中,澎湃的情感始终是艺术想象的推动力,而想象的飞翔驰骋又畅酣地表现着激荡的情感。而屈原那富有激情奇妙的诗,显然与楚地浓厚的宗教巫术色彩文化意象有密切关系,这使得诗人能展开奇异的艺术想象,因而,屈骚所表达的象征意蕴,不是指向抽象的道德伦理,而是指向诗人的自我情感和人生体悟。诗人以诡奇之美来表达对人生的真切体验。

[var1]

王逸

王逸《九歌序》云:屈原“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怨结。”

比如,《离骚》描写遨游于天上的人物形象,颇有神秘感,但却不像是神的形象,于是表达人的体悟和求索。《离骚》中的两次描写人物形象在天上遨游,虽寄寓着不同的情感意蕴,但却人生的追求和探索。第一次是写诗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人驾虯乘鹥,驱遣日月风雷,充满自信,但求帝却被帝阍拒于门外,不得已又转而“相下女之可诒”,几经周折,仍告失败。这反映了诗人寻求政治上的理想和追求的彻底破灭,发泄怨愤。另一次是描写“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表现诗人决心离开故居以寻求理想乐土,他转道昆仑,发轫天津,中经流沙、赤水、不周,向西海进发,正当他感受到精神解脱的欢快时,“忽临睨夫旧乡”,心中掀起了沉闷而痛苦的情感波涛,使情感得到狂热的宣泄。《离骚》对人物形象遨游于天上的描写,给情感的艺术表现以极大的张力,给诗人的不屈求索注入了执着的精神,但却因探索无果而陷入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之中,因为需要解脱和宣泄。而诗正是表达了其执著、爱恋、痛苦、郁闷和不甘失败的情感追求。而屈原在诗中的“遨游”,表现了超脱污浊,走出黑暗而不能实现而寻求解脱的人生意味。

司马迁说:“屈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刘勰说:“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式,艳溢锱毫。”王逸说:“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屈原在政坛上虽失败了,但他在政治斗争中的那种坚持理想、宁死不屈、追求真理的精神,成了后世政治家学习的榜样,而他在屈骚中的所表现的高超艺术技巧和伟大的精神力量,正是后世人们尊重和推崇他的重要原因。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之旨意:天子诸侯们是如何传旨?臣僚们又是如何奉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春秋战国政治权谋,春秋战国时期的策略,春秋战国时期如何选官

    越是往更早的朝代看,就越是能体现旨意的重要性。什么是旨意,在古代来说大体是属于天子或诸侯所专属的。天子的旨意也就是圣旨,这种旨意是不能违抗的。圣旨其实就是命令,也是一种文件传达的方式。所以,天子说的都是降旨、传旨,是居高临下的。但是不同的时候,旨意颁布也会有不同的情况,臣僚们应对的态度也有不同。有时

  • 春秋战国时代的“案”,都用来干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春秋战国时期所发生的重要事件,春秋战国历史著名事件,春秋战国十大重大事件

    今天我们来说桌子。在春秋战国时代,桌子称之为“案”。“案”的作用跟今天没什么区别。读书、吃饭、装饰、娱乐,“案”的作用无非也是这几种。不止在春秋战国,任何时代的“案”都是退而求其次,不可能扮演主角。运气好点的“案”,因为其所归属的是主人是当世的有名人,也即伴随着参与了有名的事件。这里历数几件。周幽王

  • 孔子明明不喜欢巧言令色的人,为何却器重能言善辩的子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孔子为什么念叨子贡,孔子如何评价子贡,赵玉平老师讲孔子与子贡

    [var1]孔子所反对的是这种言不由衷的态度,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很多,比如“口蜜腹剑”这个成语说的就是这样的人。唐朝的李林甫就是个巧言令色的人,对身边的人总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和别人说话也是十分的和气。但是肚子里却是想着如何坑害别人,所以,有人说李林甫是“口有蜜,而腹有剑”。李林甫曾经对李适之说,华山

  • “孙膑减灶”的故事到底是真是假?物资匮乏的古代有十万个灶?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孙膑减灶计简介,孙膑减灶的故事感想,孙膑减灶完整过程

    [var1]但是问题中还存在一个错误,古代物资并不匮乏,这是第一,到现在为止很多国家的物资丰裕程度都达不到古代中国的大部分历史时期,目前全世界有8亿人吃不饱饭。中国古代除了饥荒年代大部分时间百姓生活是可以解决温饱的。第二,要不要十万个澡,要看实际需要,诸葛亮用增灶的办法打败魏军就要把灶做多,孙膑用减

  • 孔子明明提倡仁义治天下,为何刚当上大司寇就杀少正卯?何仇恨?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孔子的仁义道路,孔子杀少正卯,孔子仁义礼智信素材

    [var1]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各个诸侯国对待周天子态度也来越不像话了,所有的诸侯国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扩张自己的地盘,充实自己的力量,在诸侯中间称霸,于是周朝的礼仪制度迅速的崩溃,完全是一派礼崩乐坏的场景。面对此情此景,一心想着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孔子也坐不住了,于是在27岁左右就开始兴办私学,广收门徒,

  • 西汉齐国: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七国之乱时为何毫无存在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西汉诸侯国齐国,西汉初期的齐国有多强大,吴国和齐国谁才是西汉最强诸侯国

    现在,同样的问题摆在了刘邦的桌案前。现在有这么一大帮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着自己创业的功臣嗷嗷待哺,到底要不要给他们裂土封王呢?刘邦别无选择,要是不封这帮人,马上就让他再体验一下什么叫天下大乱。[var1]可是给这些人封王之后,他们马上就让刘邦体会到了当年项羽的感受。刘邦后半辈子不是在平叛,就是在平叛

  • 貌若天仙的战国红颜:一生嫁了三个夫君,九为寡妇,40岁还被人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春秋战国最漂亮的女人,战国第一女将照片,战国十大美人排行

    自古以来,红颜总与祸水一词相连。战国历史上有名的惊世美人夏姬便是其中一位。如今被流传的夏姬乃“九为寡妇”,一生嫁了三个夫君,年至四十方将周遭男子迷得神魂颠倒。但事实似乎与民间流传并不相符。[var1]三位丈夫夏姬,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穆公女儿,有沉鱼落雁之貌。据称,夏姬在未出阁前便已有对象,乃兄长蛮,

  • 春秋奇女子文姜,为什么死后能受到鲁国的高度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姜的真实历史,鲁国第一妖姬文姜,文姜和鲁国的关系

    今天我们来聊一位春秋奇女子文姜女士。文姜是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禧公的女儿,霸主齐桓公的姐姐。这位文姜女士长得倾国倾城,春秋八卦杂志《诗经》里有两篇叫做《有女同车》和《载驱》,就是专门用来形容她的。但是,这位奇女子在后世的争议非常大。在春秋时期那个礼法森严的时代,她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为,打破时代的枷锁,

  • 这位皇帝看罢《山海经》,传旨要用上面的怪物,制作官服上的补子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山海经中最厉害的神器,山海经里的上古十大神器,古代官服补子图案

    [var1](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崇祯皇帝原名朱由俭,是明王朝最后一代皇帝,史称明思宗。崇祯皇帝的父亲是朱常洛,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万历皇帝。天启7年,天启皇帝驾崩,因其无子嗣,故此由崇祯皇帝继成大统。崇祯皇帝登位之后

  • 这座陵墓里出土一卷简书,破解了两千年来《孔子家语》的真伪谜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简书为什么被封,孔子家语真伪,孔子陵墓

    [var1](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我国考古文化事业的复兴,考古发掘工作也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河北省定州市境内的东郊地区,是我国考古学界公认的西汉时期王陵墓葬群,其本身具有极大地发掘价值。在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