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姬昌前去渭水河畔寻找“梦中贤臣”号飞熊。也是这个时候,樵夫武吉准备砍柴去卖,行至渭水河畔遇见了一老叟。见对方一动不动在这渭水河畔垂钓,武吉放下柴担走到跟前洗手,很是好奇。见老叟的钓钩为直钩,便问道:“老先生,您贵姓。”老叟回到:“姓姜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武吉复问:“姜先生钓鱼为何钩是直的,这样能钓到鱼吗?”“直钩不为钓大鱼,而是钓诸侯,不愿就走,愿者上钩。”
武吉:“这样怎么可能钓到鱼呀,再有能耐者,直钩也不可能钓得到的。”姜子牙:“小伙子我看你面相气色不大好。”武吉又问:“我面相哪里不好。”姜子牙:“面色憔状,今日上街必然会打死人,吃官司。”武吉反复摇头直说不可能的,你定是唬我。武吉到街上才知道,姜先生说的都是真的。
自己打死了人,必然是要偿命的,而官差将我放入这画地为牢的牢狱之中,家中还有老母在堂,今若我要离去,那老母又应如何生活,想着便哭了起来。庆幸的是,西伯侯姬昌路过盘问后恩施,让他回家安顿好老母后去服刑。回到家中,在老母知道武吉的事后,便让他去寻找姜子牙,求其救他。
明白了武吉的想法,姜子牙点头便答应了,但是需要武吉拜自己为师。武吉想到关于性命之事,家中还有老母在堂,便同意拜师。姜子牙随后帮他化解了灾难,并教授他一些文韬武略。在姜子牙被拜相后,武吉紧随其身,为西周及推翻殷商纣王立下卓越功勋。然而书中记载着,封神时却没有武吉的名字出现,而他却在千年后才封的天尊。时至今日,我们都还是很迷茫,武吉的封神为何却不在当时就封了呢?
在我们的真实历史上,西周同样有一位很了不起的大臣。他曾侍奉三代君王,分别是周夷王,周厉王,周宣王。还曾与人合编过《诗经》。他的身份与《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徒弟武吉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而他的名字鲜少有人注意到:尹吉甫。
相似点一:武吉、尹吉甫都是文武双全,并且都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相似点二:两人名中都带有吉字,诗经中也有提及。所以有人认为尹吉甫就是武吉的原型。
当时的尹吉甫是尹国的国君。在周宣王时期,被拜为太师,是当时有名的诗人,思想家,政治家等等。而他参与主编的《诗经》更是称为“四书五经”中的一本,在后世中流传至今,并且成为科举考试中以及现在考试中必考的内容。因为他的功绩传至千年后的唐朝,才被封为天尊。这也是演义中武吉千年后被封天尊的一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