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匡胤的后裔在清朝考上状元,乾隆为何把他降为探花?

赵匡胤的后裔在清朝考上状元,乾隆为何把他降为探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268 更新时间:2024/2/4 1:56:26

清·赵翼《论诗》

第一篇,宋室后裔,饥寒遇贵人

也是人间生活计,老夫和泪写胭脂”

赵翼是清朝乾隆年间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生于江苏阳湖(今常州武进),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嫡系后裔,到清代乾隆朝时,家道没落。他父亲靠做私塾先生养家,赵翼从小跟着父亲读书。赵翼15岁时,父亲在一家姓杭的官宦家庭授学时病逝,杭老爷看赵翼可怜,就让15岁的赵翼继承父业,赵翼边教书边学习,为了养活弟弟妹妹,他时常还要去抄书赚钱。四年后赵翼成为秀才。

乾隆十四年,朝廷不再提倡私塾,赵翼无奈来到京城。那日雪花漫飞,西北风如狼群哀号。他蜷缩在一家饭馆门口,饥寒交迫。正巧碰到一位前来会友的贵公子。公子见他异乡落难,于是邀他共饮。赵翼稍显羞涩,无奈腹中饥饿,只好吟诗相赠于公子。那公子见赵翼有如此才华,就邀他到家中做客。后来他才知道这位公子是大学士、刑部尚书刘统勋的长子刘墉。刘墉把赵翼推荐给了自己的父亲,刘统勋非常欣赏赵翼的才华,让赵翼来协助编撰《国朝宫史》。第二年,刘统勋推荐赵翼去参加应天乡试,果然考中举人,主考官汪由敦非常欣赏赵翼。在汪由敦和刘统勋的推荐下,赵翼进入了乾隆王朝的军事中枢——军机处。在军机处里当书办,主要负责军事文件的起草和整理。当时乾隆正派重兵征讨准噶尔,来往军事文件繁多,赵翼发挥出他的才华,不仅整理的有条不紊,而且在众多军机大臣的眼皮子底下,起草文件,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有一次由于案牍堆满了桌子,他趴在地上奋笔疾书,大臣们称赞不已。

赵翼

第二篇,隐笔中状元,被降探花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话说乾隆二十六年开春,举国同庆乾隆50大寿,“恩科”大开,当年的主考官正是刘统勋。那年赵翼35岁,意气风发。但是乾隆已经明确表示,由于上书房和军机处人才辈出,为了避免天下人非议,上书房或者军机处的才子可以参加考试,但是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地方上的考生。

当时的副主考刘伦阅卷时,发现一位考生把策论写的非常到位,笔迹清隽,见解深入,于是拿给主考官刘统勋看。刘统勋和刘伦意见一致,于是就推荐这篇卷子为一甲第一名。乾隆阅卷后大喜,对考卷赞不绝口。可是当他撕开糊名的标签,脸色顿时难看至极。大骂刘统勋,说自己已有言在先,为何现在还是推荐军机处的赵翼。刘统勋大惊,赶忙看试卷,确实写着:江苏阳湖赵翼。原来是因为赵翼在刘统勋府上做过文书,怕主考官认出自己的笔迹,故意改变字体来答卷,才瞒过了刘统勋。

乾隆又看了推荐第二名和第三名的答卷,说道,江南自古是才子集聚之地,而陕西自大清入关以来,还没出过状元,这第三名陕西韩城王杰的答卷也是一流,就点王杰为状元,赵翼改为第三名。就这样,到手的状元被降成了探花。

赵翼

第三篇,为官一任,造福四海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赵翼在官场上作为颇丰,很得百姓爱戴。赵翼49岁时,出任广西镇安知府,当地的官员用大筐代替原来的小筐收纳百姓的税粮,导致当地百姓对官府怨声载道,赵翼上任后,恢复小筐,惩治不法的官吏,百姓无不感激。

赵翼53岁那年,调任广州知府,当地海盗猖獗,赵翼联合当地驻军,抓住一百多个海盗。这些海盗按律都要处死,赵翼只处决了几个首犯,其他人都遣返回家,海盗感激涕零,几年内再无海盗出没。

可惜赵翼晚年双手中风,不能为官,后来台湾林爽文叛变,闽浙总督出兵平叛,特地邀请赵翼来做幕后军师,赵翼出谋划策,助其平叛成功。乾隆听说此事,要封赏赵翼,赵翼都拒绝领受。

赵翼死于嘉庆十九年,高寿86岁,嘉庆非常敬重这位老臣,曾多次赏赐赵翼。

今人整理的赵翼著作

博史通今总结篇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是值得尊重的,虽然挂了个赵匡胤后代的名声,毕竟在清朝已经无用了。他少年疾苦,青年漂泊,和状元擦肩而过,为官清廉,为百姓谋实事,是乾隆和嘉庆时期官场的一股清流。赵翼诗歌水平也很高,赵翼与蒋士铨袁枚合称“乾嘉三大家”,在史学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他一生有许多功绩,小编没能一一陈述。

读史明智,读文铭心,用心做原创文章,与您共享。

您认为赵翼的状元被取消是否公平,对他一生是否有影响?

更多文章

  • 康熙和皇后大婚,一起住3天,孝庄连忙提醒:第4天不能同房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康熙死后嫔妃们去哪了,康熙重病孝庄力挽狂澜,康熙和哪位皇后葬一起

    其一,这是一场帝王婚礼,清朝12位皇帝中,先当皇帝后结婚的一共只有4位,分别是顺治、康熙、同治、光绪(末代皇帝溥仪成婚时清朝已经灭亡,不计)。清朝只有这4个人举办过帝王婚礼,规格最高。其二,四个人中,顺治、同治、光绪三人结婚时,都有“皇父”或太后把持朝政,皇帝结婚后将面临亲政,这是皇父或太后不愿意看

  • 太平天国最狠的女人,对洪秀全说了8个字,3万人因此丧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太平天国起义之初,一共有6位“王”,其中,西王萧朝贵和南王冯云山战死,而天京事变中东王杨秀清被杀,随后北王韦昌辉遭到五马分尸,翼王石达开心灰意冷选择离开,洪秀全的身边已无“老伙计”。其中,石达开被誉为杰出的军事家,而杨秀清则被形容为“荒唐专权”政治家。实际上,人们对杨秀清多有误解。在太平天国初期,杨

  • 慈禧临死前,到底做了一件什么狠毒的事,100年后才被专家发现?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慈禧临死前的10个秘密,慈禧死前做的五件事,慈禧临死前的三个决定

    所以,人们也并不是冤枉了她。说到慈禧我们就会想到当时的中国被八国联军欺凌,就会想到割地赔款,就会想到“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总之,慈禧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人。当然了慈禧也没有做好家长,就比如说皇权之争吧,本来人家光绪是皇帝,国家大事光绪说了算才对。但是,她不让人家光绪掌权,所有的权利,都是她自

  •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哪个成就高?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他们祖孙三人可以说是清朝最有作为的三位帝王。若是给他们三个排一个顺序,谁的成就最高?这个毫无疑问的,康熙皇帝比雍正的成就高,雍正皇帝比乾隆的成就高。历史上他们三个的知名度,康熙也是最大的。康熙帝的主要功劳就是扩展清朝的版图。1、康熙智擒鳌拜。说到康熙智擒鳌拜的事情,中国历史上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吧

  • 铁木真、努尔哈赤,2位历史猛人早年非常悲惨,极其相似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上真实的努尔哈赤,铁木真和努尔哈赤实力,努尔哈赤早期照片

    成吉思汗铁木真征服漠北,建立了蒙古帝国,然后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势头开疆僻壤,辽、金、西夏、花刺蜡模等国悉数被铁木真灭国。到铁木真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经过和南宋的崖山之战,一统中原,成吉思汗被追称为:元太祖。努尔哈赤以祖辈遗甲十三副,征服海西和东海女真部落,建立八旗制度。然后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朝铁

  • 乾隆的孙子当皇帝,因吃一碗羊肉粉条,杀了3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乾隆88岁时为什么召13岁女子进宫,乾隆最小的孙子死于哪年,乾隆皇帝吃火锅的故事

    道光少年勇敢,早在他还是皇子时,宫里太监造反,嘉庆皇帝差点被杀,道光带领一帮忠勇之士火速救驾,最终成功杀掉叛徒。他的表现让嘉庆皇帝对他另眼相看,因为在乾隆之后,很少有哪位清朝皇子,能够真正做到横刀立马,杀敌万千。嘉庆二十四年冬天,道光被委派到天津办事,赶回京城时九门已经关闭,他并没有强行叫开城门,一

  • 太平天国若是推翻了大清王朝,后面中国的结局会是什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推翻大清王朝,太平天国最终结果,太平天国的历史简介

    领导人若是只知道享受,不顾人民的死活,那人民就会进入到至暗的时代,过上生不如死,牛马不如的生活。正如中国历史上的五胡乱华时期,正如元朝统治下广大中原人民的苦难一样。说实话太平天国比他们也好不了哪里去。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太平天国的几个领导人的格局、眼光与魄力,已经决定了他们的统治下的中国,是不会比清

  • 岳父来看女婿,女婿为了形象去剃头,因此被乾隆杀掉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乾隆下扬州剃头,乾隆去街上剃头是哪部电影,乾隆女婿

    周学健是何许人也,他生于康熙年间,雍正时期第一次科举,周学健高中二甲第六名,之后一直在翰林院工作。他从小对水利非常有兴趣,在翰林院期间,他饱览书海,对水利做了刻苦的研究。封建社会里,儒学是士大夫们认为的正统学问,例如水利等只能被称为杂学,并不被人重视,这也造成了另一种结果,懂治水的人很少,周学健就成

  • 大臣在家打麻将,丢了一个“二条”,雍正掏出二条,吓坏大臣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雍正时期乱说话的大臣,雍正大臣一览表,雍正丢东西十三爷一天破案

    关于麻将的发明,还没有定论,不过最普遍的说法,说麻将发明于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茫茫大海,官兵们没有娱乐方式,便模仿古代骨牌的形势,结合船上经常会用到的“条”、“筒”和春夏秋冬等,发明了麻将,用于海上娱乐,缓解官兵们的苦闷。到了明朝中后期,麻将已经风靡全国,而且不同区域,形成了不同的

  • 雍正告诉田文镜:有人弹劾你!田文镜绝地反击,扳倒朝廷大员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雍正问田文镜,田文镜在雍正的地位,雍正深夜探访田文镜

    清朝的雍正皇帝登基后,他用人不拘一格,不管是科举出身的李绂、张廷玉,还是非科举出身的李卫、田文镜,都得到了雍正的重用。康熙驾崩时,田文镜已经61岁。因为山西赈灾一事,田文镜被雍正重用,随后调任河南巡抚。田文镜在河南期间,励精图治,推行新政,是雍正推行新政的主力之一。雍正三年,年羹尧倒台,直隶总督李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