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辽形势图
为什么明朝的正规部队却打不过满族的业余部队呢?其实双方的财政起到很大的决定因素!
你认为明朝统治上亿的人口财政情况会比满清的政权强?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是拖垮明朝政府的重要因素,明朝末年,天灾不断,粮食欠收,物价就会飞涨,加上世界其他地区的白银流入,导致通货膨胀,而明朝的财政收入过度依赖农业税,每年的税收其实只有400-500万两白银,就是诺大的大明帝国,财政收入却不多。
明朝作为官方政府,养一只正规军队花费特别大,每个士兵都是有编制的,平时还要管吃喝,战死还要给抚恤费,在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后上书崇祯给东江镇的军饷就达到每年饷银42万,米十三万六千。而东江镇只是辽东军事体系的一小部分,辽东军事防御体系也只是大明王朝军事体系的一部分,可见整个大明王朝在军事上的花费需要多大。
当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时候,就是政府的财政赤字。这个时候朝廷的做法一般要么是开源节流,要么是拆东墙补西墙,当然,明朝政府是双管齐下,第一是增加农业税负以为“三饷”,第二是把本来用于赈灾的钱大部分的投入到军备当中。
即使是这样,明朝政府依然摆脱不了财政不足给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
按照孙承宗对清兵的作战策略来看,孙承宗认为后金(皇太极时改为清)兵勇猛,并且擅长野外作战,而明军善于守城,于是提出构筑一条防御清兵入侵的宁锦防线,以防御为主,其实这个策略应该是可行的,以己之长克彼之短,构筑一条“马奇诺”防线,将清兵牢牢锁在关外,守城肯定比攻城容易多了。这条宁锦防线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从天启年间一直到松锦大战之前,清军都没有越过来!
孙承宗
但是,宁锦防线还是有点问题,第一,代价太大了,筑城的钱不说,长期驻扎大量的军队也是钱。第二是不够长,既然条条大路能通罗马,那么条条大路就不能通北京吗?也就是说,宁锦防线不够长,清军可以从其他地方绕过去。
现在的问题就是,一条宁锦防线已经要了明政府的家底,还要修两条到三条的宁锦防线来防守,假如清军要是建立水师的话,估计明廷的城墙得把海都围上。
与清军的军事长期对峙使明朝的财政更加拮据,而清军的策略是不断的消耗明朝的财政,而且联合内地的农民起义军一起消耗,直到最后,清军包围锦州,明朝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所在,还想要去挽救宁锦防线,并且孤注一掷,调集九边精锐决战清军,这就有了关乎明清国运的松锦大战。
松锦大战作战经过示意图
其实,崇祯还是没想明白,组织松锦会战对明朝没有一点的好处,结果可能有三种,第一种,明军大获全胜,直捣辽东老巢,以一役而结束辽东对峙;第二种,双方互有胜负,都伤亡惨重,军事对抗继续;第三种,清军大获全胜,从此明朝再无抵抗之力。
崇祯的想法是迫切的想要得到第一种结果,但是可能吗?假如,即使历史没有假如,我也给崇祯一个假如,假如明军真的大获全胜,一路顺风打下沈阳,但是你能把满族打绝吗?清军一个后撤吉林,或者进入辽东丘陵,跟你打起游击,你这10来万军队是撤是不撤,你一撤,辽东还得丢,你不撤,农民起义军就无力镇压。
如果出现第二种或者第三种,都是明朝所接受不了的结果,因为你的财政已经不足以支持你发动这场战争了,再打下去对自己绝对一点好处都没有,在清朝晚期对外策略上,清政府一味的避战求和是统治阶层极具理性的考虑,甲午中日战争来说,如果清政府坚持与日本打,日本政府未必能坚持住,但是打来打去,清政府就一点点丧失了对国家的掌控。所以,慈禧的想法是,我宁愿投降,我也要保证自己的统治。现在人对慈禧当时的卖国求荣,丧权辱国是痛恨心扉,但是,这就是政治。退一步来讲,假如我们国家现在与美国开战,每个人拿1000块就能结束战争,你拿不拿?谁都不愿意打仗,老百姓更不愿意打仗,所以,尽管清政府丧权辱国,但是坚持不打仗也得当时的民心啊!
清军进入山海关
明朝的统治阶级就没有想到这一点,还妄想通过一次战争带来和平。
在洪承畴指挥的松锦大战中,明军已经调集九边精锐,可以说,大明朝能拿的出手的王牌军都在这里,军事实力未必会虚清军,对抗前期,清军接连失利,皇太极带病上阵,可见,明军当时应该处于上风。
但是,崇祯皇帝以粮饷不足为由多次督促洪承畴出战,乘胜追击,速战速决,导致洪承畴孤军深入,最后粮草被断,八路总兵带兵抢逃,被清军杀的是片甲不留,几乎全军覆没。这个锅除了崇祯和当时指挥作战的太监需要背,财政问题估计也是重要的,就是如果政府拿出这10多万人的军饷,能支撑明朝打到底,明军未必会输,都是爹妈生的孩子,满族人怎么就能多扛一枪还是能多挨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