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禹和汤怪罪自己,他们的兴盛很迅速,势不可挡。桀和纣怪罪他人,他们的灭亡也很迅速,突如其来。传之后世,人们主要记住了这两句:其兴也悖焉,其亡也忽焉。形容朝代更迭,世事无常。
然而朝代更迭涉及到整个社会的重构,弄不好就千万人头落地,而上天有好生之德,或者怜悯创业不易,往往会在朝代崩溃之前给几次机会,至于把握不把握得住,那就得看当家人的决断了,我们今天就来说说,明朝轰然倒塌之前,崇祯皇帝错失的那三次宝贵的机会。
一、迁都。
当李自成的起义军逼近北京,形势迫在眉睫,这时有人向崇祯皇帝建议首都南迁南京(这里我们必须要科普一下,明朝不是亡于清朝,明朝灭亡的时候清朝还在关外,明朝是亡于李自成,攻进北京逼得崇祯皇帝自杀的,是李自成的农民军)。
明朝将疆域划分成两京(南京、北京)十三省
其实,此时南迁,绝对是上上之选,好处有三:
1、行政体系完善,能直接开展工作。
南京本来就是明朝的首都,朱棣夺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之后,虽然把首都迁到了北京,但是行使双京制,在南京依旧留有全套的中央办公机构,也就是说,南京和北京一样,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京师相同。北京所在为顺天府,南京所在为应天府,合称二京府,南京六部衙门行文时署名“南京X部”字样,只不过南京的机构只能管理南京周边地区。
明朝的政府架构
2、避开满清,祸水西引。
如果明朝不南迁,北边面对满清,西边面对李自成,两面受敌,难以招架。但是南迁之后,实际上明朝从两面受敌变成了背靠东南,把李自成夹在满清和自己之间,李自成直接成两面受敌了,明朝的防御压力大减。
3、中枢不变。
南迁之后,崇祯皇帝依旧是天下共主,能指挥调度各地的明朝势力,就不会出现崇祯一死,南方各个朱姓王爷纷纷自立,不仅不能形成合力,反而拆台内讧,组织不起统一的抵抗。宋高宗赵构南渡杭州建立南宋,就保存了宋朝的香火,延续了王朝的命脉。
二、与满清议和。
崇祯十五年(崇祯一共在位17年,死前两年),崇祯皇帝秘派兵部尚书陈新甲与皇太极搭桥牵线,准备议和,皇太极态度十分积极,毕竟明朝是大国,满清也没有把握一定能赢,所以皇太极甚至还愿作出一些让步,然而眼看和谈要成功,不料消息泄露,引起言官们的反对,崇祯立刻甩锅,为表自己的清白,还将陈新甲下狱处斩,议和事也随之告吹。
三、与李自成议和。
我们高中历史课上曾经学过一个观点,叫做农民起义的阶级局限性,在洪秀全身上我们能看到,在李自成身上,我们看的同样明显,在李自成大军打到北京的时候,李自成首先想到的是跟明朝议和,他提出了两点,派人去找崇祯谈。
当时的疆域图(李自成国号大顺)
1、“欲割西北一带,敕命封王,并犒军银百万,退守河南。”
简单说就是,明朝把西北地区封给李自成(其实这时候西北已经在李自成手上了,封不封都是他的);给李自成百万银子(这对国家来讲还是小钱);明军退到河南。
2、“受封后,愿为朝廷内遏群贼,外制辽沈,但不奉召入觐。”
谈好以后,李自成愿意为朝廷消灭其他起义军,同时,出兵帮助朝廷抗击满清,但是我李自成不到北京来。
胜券在握的李自成提出这样的条件,对固守北京城的崇祯皇帝来说,这无疑是天上掉下了一个大馅饼,但是崇祯皇帝为什么没有答应呢?
原因也很简单,跟没有南迁一样,由于崇祯皇帝的性格是刻薄寡恩,没有担当,死要面子。
崇祯帝虽然是个勤政的皇帝,但是个性上可以说是刻薄寡恩、没有担当,对于有能力有功的大臣,往往稍有不如意就处理,杀总督、杀督师、杀大臣,而对提出建议的大臣,如果结果对了,那是皇帝的功劳,如果结果错了,就让大臣背锅至死。
所以在听了李自成的条件后,跟听了南迁的建议后一样,崇祯肯定不会第一个开口,他希望有臣子站出来,背这个锅,然而询问大臣们的意见,众人都一言不发,只是鞠躬俯首。虽然“忠君报国”说得好听,可是比不上血迹斑斑的前车之鉴。大臣们明白,在崇祯下面做事,最好是什么也不做,因为就连迎合上意的奸臣都可能会背锅而死。所以,只要不做事,不说话,就不会承担责任,这样才能活得下去。所以,当崇祯拿着李自成的“和议书”,商讨意见时,大臣们一个个默不作声,崇祯只得回复使者,“朕还没想好,想好了再颁旨。”李自成收到答复后,也断了和议的念头,全力攻城。
纵观上天赐予崇祯帝的三次起死回生的机会,崇祯帝都没有把握住,再典型不过地表明,崇祯帝存在着严重的性格上的缺陷,这也正是当时许多大臣不敢尽心为国的原因。
崇祯皇帝最后在临死前写下:“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最后这一句,还是体现了他爱民的一面。
明王朝并非没有人才,但崇祯帝用人多疑且出尔反尔,遇事推脱责任,致使君臣离心离德。反观杀害岳飞岳王爷的宋高宗赵构和“末代女皇”慈禧,虽然一定要在历史上留下骂名,但是他们对替主背锅的秦桧和李鸿章厚待有加的这种担当,却是收拢人心、成功维持了当时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上就是今天的“中华五千年历史”知识分享,欢迎大家在文章下方留言评论多多交流,我们下期再会。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