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流言背后的唐朝社会心理:用民谣俗语骂人,唐朝人真的很在行

流言背后的唐朝社会心理:用民谣俗语骂人,唐朝人真的很在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501 更新时间:2024/2/7 7:49:00

古代人没有互联网,老百姓无法像我们现在一样,随时上网对国家大事发表意见。但古人有自己的方法,他们会编些民谣和俗语传唱,以表达对统治者的意见。不管是皇帝还是官员,对于市井中所传唱的民谣都很在意,因为这是对社会舆论百姓心声的一种反应。

绝大部分统治者都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最引以为傲的大唐,民谣俗语同样也非常丰富。这些民谣俗语不仅反映了唐人的社会情绪,也反映了唐人勇于批评的品质。当然,唐人用民谣俗语骂人,那可真的是很在行了。

对于社会生活动荡的反应

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从唐初的蒸蒸日上到唐末的萎靡孱弱,都能在民谣俗语中体现。它就像是一种社会政局的晴雨表,只要有轻微的社会动荡,百姓的心理情绪都会通过民谣俗语反映出来。

譬如在唐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沧州刺史薛大鼎注农重商,开渠浚治。当地商贾通行、屯田实仓,百姓的生活日益改善。于是就有民谣传唱:

"新沟通,舟楫利。属沧海,鱼盐至。昔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

这种对官员的赞美在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是比较普遍的。老百姓生活富足,编撰民谣传唱以抒发心情,是对官员乃至君王最大的认可。

相反,如果百姓生活遇到困难,人们也会编撰民谣俗语传唱。

"山南鸟雀窠,山北金骆驼。镰柯不凿孔,斧子不施柯。"

山南,指的是唐朝,山北指的是胡人,这句话的反应的是当时南迁的突厥重新发起反唐的叛乱,他们日益壮大,造成当时内地"百姓不得斫桑养蚕,种禾刈谷"的生活动荡。

元和10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谋反,唐宪宗委任武元衡对淮西蔡州进行清剿。这引起与淮西勾结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等割据势力的恐惧。结果,武元衡在六月三日被刺客杀害。

当时长安就有流言:"打麦麦打三三三。既而旋其袖曰:舞了也。"

打麦指的是收割麦子的时候,麦打指的是伏击,三三三是指六月三日。有人说这是地方割据势力故意散播流言恐吓朝中的官吏。但它确实造成了京师官员的恐慌,加剧了当时社会的动荡。

当外族入侵,军阀割据威胁到人们的正常生活时。百姓心中就会产生一种不可名状、惶惶不安的危机感。他们会编撰一些预示危机的民谣俗语,用言简意赅的内容警示世人,这是百姓用民谣俗语表达对社会动荡的担忧。

当然,老百姓关心的也并仅仅只有这些,对统治阶层的批评和诉求,也都是通过民谣传唱达成。

对朝廷制度的反应

随着唐朝的统治,社会弊端也开始暴露。皇室的残杀、奸佞专权和酷吏作恶,都会让人们对社会现状表示不满。

唐高宗调露年间,他几次想要封禅中岳,但因为突厥的反叛、吐蕃的入侵,迫使他两次都未能如愿。永淳元年,他又一次想封禅嵩山。当时民间为表达不满就流传着童谣:

"嵩山凡几层,不畏登不得,只畏不得登。三度征兵马,傍道打腾腾。"

这说明,民间对屡次征战已经产生了厌烦心理。年年的战争对百姓的生活已经造成了极大困难,而封禅更是劳民伤财,百姓自然会有怨声。

武则天任用酷吏专政,李嵩、李全文、王旭三个人在京师被称为""。京城里就有"若违心负教,横遭三豹"的说法。

她为了笼络人心,滥封官爵,导致太府在朝会的时候,用作朝服的貂皮都不够用。民谣就唱:"貂不足,狗尾续。"

武则天后期,又有民谣唱:"张公吃酒李公醉"。张公指的就是张易之兄弟,李公醉所指的就是李唐即将复兴。这其中映射的是人们希望政局稳定,祈求安宁的愿望。

在面对朝政的弊端,百姓们为了抗争,会通过民谣俗语抨击时事。从而形成一种舆论风向,并且迅速向社会各个阶层扩散。这些流言曾给武则天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没有哪个正常的皇帝愿意背负着百姓的骂名流传千古。

唐朝民谣俗语的主要特点

如果说民谣俗语是体现唐人社会心理的,情绪喜恶的感性产物。那么,民谣俗语中的核心价值就是这个时代的个性、气质和理想的凝结。

唐朝民谣俗语最突出的特点,是敢于直面对社会时事、制度弊端和无能的官员进行嘲讽和挖苦。有的民谣俗语甚至直指当权者本人,给他们起外号,评论他们的品行。

冀州枣强县尉张怀庆因为"好偷名士文章",于是就产生一句谚语"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人们借此讽刺他喜欢盗用王昌龄和郭正一的诗词。

崔湜为了巴结韦后和太平公主,时常献媚。在他做了宰相以后,有一次他的妻子和女儿一同进宫,人们就说她"托庸人于主第,进艳妇于春宫"。

泽州都督王熊因为断案不如前任尹正义公正,时常闹出些笑话。百姓们就给他起了个外号"王癞癞"。

"前得尹佛子,后得王癞癞。判事驴咬瓜,唤人牛嚼沫。见钱满面喜,无镪从头喝。常逢饿夜叉,百姓不可活。"

不得不说,老百姓用民谣俗语骂起人来真是大快人心。因为押韵顺口,很快就传遍了大街小巷。纵然当事人再恼怒,又无可奈何。

除了编民谣骂不作为的庸官,他们还给人起外号,这种风气流行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武则天时期的李昭德被叫做"中霜谷束",张元一被叫做"逆流虾蟆",苏征被叫作"失孔老鼠"等等。任谁被起了这些绰号,都要气得七窍生烟。

由于这种给人起外号影响实在太不好了,就等同于人生攻击,所以后来皇帝下令要杜绝这种风气。直到朝廷以"谤国罪,败国风"的罪名处分了一批编造者和流传者,人们才不敢随便再给人起外号了。

虽然给人起外号这种行为并不值得推崇,但也恰恰反映了唐人嫉恶如仇,对社会现状弊端的敢于批评嘲讽的勇气。

民谣俗语的双重作用

唐朝的民谣经常借助官场上荒唐可笑的奇闻趣事打笑,这些讽刺性的民谣常常对统治阶层造成了无形的压力。

唐懿宗曾颁布"以进士车服僭差,不许乘马"。于是左右着社会舆论风向的文人学士们在科举考试时,就借身材魁梧的宰相郑昌图指桑骂槐的讽刺皇帝昏庸。

"今年敕下尽骑驴,短辔长秋满九衢,清瘦儿郎犹自可,就中愁杀郑昌图。"

连皇帝都敢讽刺,你说唐朝这些文人胆子大不大?只要是他们认为不正确的事,没有什么是不敢编出来的唱的。

景龙年间,安乐公主在洛州道光坊建造安乐寺,耗费了大量的钱财。童谣唱:"可怜安乐寺,了了树头悬。"

洛阳令杨德干仗杀恶徒立威,人们为了警示不要犯恶落在杨德干手里就唱:"宁食三斗碳、不逢杨德干。"

但民谣俗语也并不都起到积极作用,也常常被用作官场政治斗争的工具。

武则天想要除掉要挟自己下台的顾命大臣裴炎,故意借骆宾王徐敬业起兵编选的童颜:"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说裴炎谋反,将他处死。

可见,民谣俗语也可以起到恶语中伤的破坏作用。

民谣俗语中也经常蕴含着愚昧、颓萎、动摇性。人们容易以偏概全,盲从轻信,甚至造谣惑众。面对这些流言,百姓一般很难分辨它的真实性。常常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反而促使捕风捉影的谣言快速传播。

所以,纵观历史,皇帝对坊间流传的民谣俗语都非常重视。一旦有以讹传讹的苗头,必定要派人去彻查。但像唐朝的文人和百姓这么直言不讳的,还是比较罕见的。

结语

唐代的民谣俗语,是唐人在社会生活波澜起伏下,作为表达当时情绪而产生的。在俚俗粗鲁的文化背景下,它反映了整个唐人心理变化活动。它是人们结合生活环境,所表现出的社会舆论和思潮,同时也折射出了唐朝历史的演变轨迹。它体现了唐人群体特有的意识形态、习俗观念和性格气质。

更多文章

  • 作为杨贵妃的前夫、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朝寿王李瑁的结局,杨贵妃秘史寿王李瑁,安史之乱后的寿王李瑁

    所以唐玄宗娶杨贵妃,也相当于抢了自己儿子的女人。那么失去心爱之人的李瑁最终结局如何呢?李瑁还是非常老实的,没有跟父亲过不去,他也得以善终,安史之乱发生后,李瑁跟随父皇一起逃进川地,最后无疾而终。(一)李瑁:身份显赫,唐玄宗宠爱的小儿子唐玄宗一朝早期,唐玄宗最宠爱的是武惠妃,而李瑁正是武惠妃的亲生儿子

  • 李世民有三件事情没有完成,留给了李治处理,最后一件和武瞾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世民与李治武则天的关系,李世民驾崩前如何交代李治,李世民怎样评价李治的

    李世民是一位十分狠的人,不仅仅在玄武门把他的哥哥和弟弟给杀了,还来了一个斩草除根,把李建成的儿子和李元吉的儿子全部给杀了,这下子李渊这个皇帝就只剩下李世民这一脉嫡亲。后来的李渊看到自己在皇位上也没有了什么意义,干脆就把位子给了李世民来当,自己当起了太上皇,在深宫之中过起了与世无争的生活。李世民当上了

  • 隋朝的统一是大势所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隋朝的统一,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利弊,乐乐课堂历史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热热闹闹的魏晋南北朝结束后,中国历史终于进入了最强盛的时期——隋唐。历史上,皇帝可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但是,皇后只有一位,也只能有一位。因为,皇帝就一位,所以嫡妻也只能有一位,一帝一后,一阳一阴,古来有之。如果皇后早逝,可以续立,但!这个“皇后”的名号却具有唯一性,不能同时出现两个活着的皇后。真

  • 唐朝一代名相魏徵,其坎坷的职业生涯,告诉了我们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代魏徵,唐朝魏征一代名相,唐朝四大名相为什么没有魏征

    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很对。只有经历过坎坷与挫折,才能够走向成功巅峰。在唐朝的历史上,就有这样一个人,他的职业生涯非常的坎坷,可后来他的成就很少有人能及,他就是魏徵,大唐王朝的一代名相,甚至于在整个的历史上都是名相,能够和他相比的没有几个人。那么魏徵是如何一步步的当上宰相,他那坎坷的职业生涯

  • 唐朝女性在思想和观念上过度开放的原因和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朝女性自由程度,唐代女性对唐朝的影响,唐朝女性抹胸长裙

    一系列的封建制度和礼教,都要求女性必须严格尊崇“三从四德”。所谓的三从,是指幼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所谓的四德,是指德、言、工、貌兼具。唯独,在唐朝时期有所例外,那时的女性,无论是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还是家庭地位,都出现了大幅度的跳跃。由此,使得唐朝女性的观念和作风,都极其的自由和开放,这在整个

  • 一夫一妻拥护者隋文帝何以被气得离家出走,且看独孤皇后强势御夫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隋文帝临终前大喊独孤误我,隋文帝最后为何说独孤误我,隋文帝 独孤皇后

    杨坚拥护一夫一妻制的缘由隋文帝杨坚能顺利结束八王之乱到五胡乱华长达百年的分裂局面,建立大隋朝,全靠北周大司马独孤信鼎力相助。而独孤伽罗则是独孤信的嫡孙女。17岁的杨坚被独孤信看中后,将自己14岁的孙女许配给他。虽然独孤伽罗当时只有14岁,却是一个非常有胆识有个性的硬核少女。她对杨坚说:“想让我嫁给你

  • 此人一战成名,却被李世民冷落20年,原因很现实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世民临死前得罪一个惹不起的人,李世民最著名的事件,历史上谁能与李世民一较高下

    唐朝时期能人辈出,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的老将们也纷纷的去世,其中包括李靖、屈突通、秦琼等等。不过在这些人的身后,还有着很多的名将,只不过在这些人的光芒之下,贞观年间的他们并不怎么耀眼,或者说并不被人知晓。都说金子总会发光的,有一个人在对外的征战中一战成名,但是回来后的他却被李世民冷落了二十年,一直

  • 朱棣能不能学李世民,逼朱元璋退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同样是两个父亲,李渊在儿子李世民面前,几乎可以算是一个渣渣,大唐的天下几乎有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而反观朱棣,在父亲朱元璋面前,则真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渣渣。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时候,朱棣在干什么,只不过是一个小屁孩而已,比他厉害的,除了他大哥朱标,还有二哥秦王和三哥晋王,随便哪一个,都要比朱棣强悍的多。

  • 马嵬之变:权相杨国忠身死,专权乱政惹祸端,不懂军政瞎指挥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马嵬坡杨国忠,历史马嵬事件,马嵬之变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宠妃武惠妃病逝,玄宗意兴阑珊,有人便将杨玉怀介绍给玄宗。讽刺的是,杨玉环是玄宗与武惠妃的儿媳妇,此后则成了宠绝后宫的杨贵妃。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国忠被富商鲜于仲通推荐给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仪表堂堂、巧舌如簧的杨国忠由此得到了“赏识”,作为幕僚前往长安进贡(节度使大人希望借此

  • 他架空皇权!为子孙谋权,隋唐君主都是他的血脉!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王溪良评话隋唐,隋唐杨广看上父皇的妃子,隋唐秘史

    宇文泰此人,不但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和改革家,而且还是一名杰出的演讲家。身处五胡乱华的南北朝,宇文泰可谓身如浮萍,随波逐流。一家人先是被义军裹挟,后来义军遭到镇压,宇文泰的父兄接连阵亡,徒留宇文泰和他的三哥宇文洛生苟活于世。本以为幸免于难,结果被北魏权臣尔朱荣部队俘虏,送上断头台。危机时刻,宇文泰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