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没有互联网,老百姓无法像我们现在一样,随时上网对国家大事发表意见。但古人有自己的方法,他们会编些民谣和俗语传唱,以表达对统治者的意见。不管是皇帝还是官员,对于市井中所传唱的民谣都很在意,因为这是对社会舆论百姓心声的一种反应。
绝大部分统治者都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最引以为傲的大唐,民谣俗语同样也非常丰富。这些民谣俗语不仅反映了唐人的社会情绪,也反映了唐人勇于批评的品质。当然,唐人用民谣俗语骂人,那可真的是很在行了。
对于社会生活动荡的反应
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从唐初的蒸蒸日上到唐末的萎靡孱弱,都能在民谣俗语中体现。它就像是一种社会政局的晴雨表,只要有轻微的社会动荡,百姓的心理情绪都会通过民谣俗语反映出来。
譬如在唐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沧州刺史薛大鼎注农重商,开渠浚治。当地商贾通行、屯田实仓,百姓的生活日益改善。于是就有民谣传唱:
"新沟通,舟楫利。属沧海,鱼盐至。昔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
这种对官员的赞美在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是比较普遍的。老百姓生活富足,编撰民谣传唱以抒发心情,是对官员乃至君王最大的认可。
相反,如果百姓生活遇到困难,人们也会编撰民谣俗语传唱。
"山南鸟雀窠,山北金骆驼。镰柯不凿孔,斧子不施柯。"
山南,指的是唐朝,山北指的是胡人,这句话的反应的是当时南迁的突厥重新发起反唐的叛乱,他们日益壮大,造成当时内地"百姓不得斫桑养蚕,种禾刈谷"的生活动荡。
元和10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谋反,唐宪宗委任武元衡对淮西蔡州进行清剿。这引起与淮西勾结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等割据势力的恐惧。结果,武元衡在六月三日被刺客杀害。
当时长安就有流言:"打麦麦打三三三。既而旋其袖曰:舞了也。"
打麦指的是收割麦子的时候,麦打指的是伏击,三三三是指六月三日。有人说这是地方割据势力故意散播流言恐吓朝中的官吏。但它确实造成了京师官员的恐慌,加剧了当时社会的动荡。
当外族入侵,军阀割据威胁到人们的正常生活时。百姓心中就会产生一种不可名状、惶惶不安的危机感。他们会编撰一些预示危机的民谣俗语,用言简意赅的内容警示世人,这是百姓用民谣俗语表达对社会动荡的担忧。
当然,老百姓关心的也并仅仅只有这些,对统治阶层的批评和诉求,也都是通过民谣传唱达成。
对朝廷制度的反应
随着唐朝的统治,社会弊端也开始暴露。皇室的残杀、奸佞专权和酷吏作恶,都会让人们对社会现状表示不满。
唐高宗调露年间,他几次想要封禅中岳,但因为突厥的反叛、吐蕃的入侵,迫使他两次都未能如愿。永淳元年,他又一次想封禅嵩山。当时民间为表达不满就流传着童谣:
"嵩山凡几层,不畏登不得,只畏不得登。三度征兵马,傍道打腾腾。"
这说明,民间对屡次征战已经产生了厌烦心理。年年的战争对百姓的生活已经造成了极大困难,而封禅更是劳民伤财,百姓自然会有怨声。
武则天任用酷吏专政,李嵩、李全文、王旭三个人在京师被称为""。京城里就有"若违心负教,横遭三豹"的说法。
她为了笼络人心,滥封官爵,导致太府在朝会的时候,用作朝服的貂皮都不够用。民谣就唱:"貂不足,狗尾续。"
武则天后期,又有民谣唱:"张公吃酒李公醉"。张公指的就是张易之兄弟,李公醉所指的就是李唐即将复兴。这其中映射的是人们希望政局稳定,祈求安宁的愿望。
在面对朝政的弊端,百姓们为了抗争,会通过民谣俗语抨击时事。从而形成一种舆论风向,并且迅速向社会各个阶层扩散。这些流言曾给武则天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没有哪个正常的皇帝愿意背负着百姓的骂名流传千古。
唐朝民谣俗语的主要特点
如果说民谣俗语是体现唐人社会心理的,情绪喜恶的感性产物。那么,民谣俗语中的核心价值就是这个时代的个性、气质和理想的凝结。
唐朝民谣俗语最突出的特点,是敢于直面对社会时事、制度弊端和无能的官员进行嘲讽和挖苦。有的民谣俗语甚至直指当权者本人,给他们起外号,评论他们的品行。
冀州枣强县尉张怀庆因为"好偷名士文章",于是就产生一句谚语"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人们借此讽刺他喜欢盗用王昌龄和郭正一的诗词。
崔湜为了巴结韦后和太平公主,时常献媚。在他做了宰相以后,有一次他的妻子和女儿一同进宫,人们就说她"托庸人于主第,进艳妇于春宫"。
泽州都督王熊因为断案不如前任尹正义公正,时常闹出些笑话。百姓们就给他起了个外号"王癞癞"。
"前得尹佛子,后得王癞癞。判事驴咬瓜,唤人牛嚼沫。见钱满面喜,无镪从头喝。常逢饿夜叉,百姓不可活。"
不得不说,老百姓用民谣俗语骂起人来真是大快人心。因为押韵顺口,很快就传遍了大街小巷。纵然当事人再恼怒,又无可奈何。
除了编民谣骂不作为的庸官,他们还给人起外号,这种风气流行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武则天时期的李昭德被叫做"中霜谷束",张元一被叫做"逆流虾蟆",苏征被叫作"失孔老鼠"等等。任谁被起了这些绰号,都要气得七窍生烟。
由于这种给人起外号影响实在太不好了,就等同于人生攻击,所以后来皇帝下令要杜绝这种风气。直到朝廷以"谤国罪,败国风"的罪名处分了一批编造者和流传者,人们才不敢随便再给人起外号了。
虽然给人起外号这种行为并不值得推崇,但也恰恰反映了唐人嫉恶如仇,对社会现状弊端的敢于批评嘲讽的勇气。
民谣俗语的双重作用
唐朝的民谣经常借助官场上荒唐可笑的奇闻趣事打笑,这些讽刺性的民谣常常对统治阶层造成了无形的压力。
唐懿宗曾颁布"以进士车服僭差,不许乘马"。于是左右着社会舆论风向的文人学士们在科举考试时,就借身材魁梧的宰相郑昌图指桑骂槐的讽刺皇帝昏庸。
"今年敕下尽骑驴,短辔长秋满九衢,清瘦儿郎犹自可,就中愁杀郑昌图。"
连皇帝都敢讽刺,你说唐朝这些文人胆子大不大?只要是他们认为不正确的事,没有什么是不敢编出来的唱的。
景龙年间,安乐公主在洛州道光坊建造安乐寺,耗费了大量的钱财。童谣唱:"可怜安乐寺,了了树头悬。"
洛阳令杨德干仗杀恶徒立威,人们为了警示不要犯恶落在杨德干手里就唱:"宁食三斗碳、不逢杨德干。"
但民谣俗语也并不都起到积极作用,也常常被用作官场政治斗争的工具。
武则天想要除掉要挟自己下台的顾命大臣裴炎,故意借骆宾王为徐敬业起兵编选的童颜:"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说裴炎谋反,将他处死。
可见,民谣俗语也可以起到恶语中伤的破坏作用。
民谣俗语中也经常蕴含着愚昧、颓萎、动摇性。人们容易以偏概全,盲从轻信,甚至造谣惑众。面对这些流言,百姓一般很难分辨它的真实性。常常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反而促使捕风捉影的谣言快速传播。
所以,纵观历史,皇帝对坊间流传的民谣俗语都非常重视。一旦有以讹传讹的苗头,必定要派人去彻查。但像唐朝的文人和百姓这么直言不讳的,还是比较罕见的。
结语
唐代的民谣俗语,是唐人在社会生活波澜起伏下,作为表达当时情绪而产生的。在俚俗粗鲁的文化背景下,它反映了整个唐人心理变化活动。它是人们结合生活环境,所表现出的社会舆论和思潮,同时也折射出了唐朝历史的演变轨迹。它体现了唐人群体特有的意识形态、习俗观念和性格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