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那么,孔子无知吗?如果在古代,说出这样的话多半是要被群起而攻之的,对于至圣先师,天纵之圣不仅不能这样说,连问都是罪过。但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看,孔子确实非常的无知,甚至连当代的小学生都不如,那么,这个“无知”的人是怎么对待这些的呢?
《论语.述而》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是对孔子言行的记述,从字面上看,这句话说的意思是:孔子没有谈论过怪异,蛮力,迷乱和神鬼之类的事情,换一种说法,就是孔子没有谈论过自己不理解的力量和神鬼之类的事情。
那么,孔子到底有没有说过呢?
说过,而且不止一次提到过,比如“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从这几句可以看出,这句话仅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是错误,似乎可以理解为:孔子不喜欢讨论鬼神之类无法理解的事情,态度则是”敬而远之“。
[var1]
王阳明心学中有一个观点: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鬼神这些事情对于孔子来说大概就跟山谷中的花一样,你去看它时它对于你才有意义,你不去看它时,他对于你就不存在。孔子的态度大概可以归纳为:有没有这些东西跟我没有任何关系,有也好,没有也罢,反正我不去讨论。
与这四个字相对的,是孔子教导学生应该做的四件事:文,行,忠,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忠于君主,诚实守信,一切所求都要自己努力去找,而不是求助于鬼神,这种所谓的”捷径“孔子既不参与讨论,也让学生们敬而远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人为本,这种人文主义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var1]
这句话还有另一种解释:孔子不说话了,生怕分散自己的心神,这种解释很有些牵强。
要说明白这件事,就要结合上下的语境: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从这段话的上下语境去看,这四句话是完全独立的,没有继承关系,都是孔子对做学问的态度和观点,比如”发愤忘食“”敏以求之“”三人行必有我师“,既然是并列关系,那就是弟子对孔子言行的总结,中间也就不会突然出现一句”孔子怕影响心神不说话了“。
[var1]
孔子对自己无法解释的现象的态度,也是千年来中国人对待鬼神的态度,根据2015年底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ResearchCenter)发布的一项关于宗教信仰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四十个国家中,中国人信仰宗教的比例在全球处于最低的位置,比例仅为7%,如果追根溯源,“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影响有多大呢?《论语》作为儒家的标准教科书之一,在孔子之后上千年的时间里不断的进行着完善和补充,发散和扩大,统治着几乎全民族的思想,影响至今,这大概也是我们民族精神中自强不息的由来,也正是因为这种特质,赋予了我们民族顽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