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两次与世界接轨的机会,大清皆错失了,第一次是乾隆,第二次是?

两次与世界接轨的机会,大清皆错失了,第一次是乾隆,第二次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783 更新时间:2024/2/29 16:14:33

乾隆31年清朝人口是两亿人左右,嘉庆17年清朝人口是3.5亿人以上,至少增加了1.5亿人(见《清史稿》卷一二五,食货六)。人口涨了近两倍,而朝廷年收入反而减少了,这两组数据也凸显了嘉庆时期的人口压力和财政压力。但嘉庆皇帝漠然视之,对大清已经迫在眉睫的危机也无所作为。不过,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指责嘉庆皇帝的无所作为。

毕竟在历史上,嘉庆皇帝是个试图有所作为的皇帝,他也想中兴大清,就像昔日明孝宗朱佑樘中兴大明一样。不过这一回,嘉庆皇帝所面临的问题是大难题,是盛世之患。盛世承平日久,又无大的战争发生,白莲教起义也旱在嘉庆九年被镇压。大清的问题基本上不是稳定的问题,而是发展的问题,可恰恰在这里,发展成了大问题。

人多了,地少了,怎么办?起码对嘉庆皇帝来说,他无法破解康乾后盛世时期人口和财政良性互动发展的结构性难题。嘉庆时期朝廷的的收入主要包括田赋、盐、关税和杂赋四项,其中田赋是大头。嘉庆朝和历史上的其他朝一样,财政收入以田赋为主,这是农业国家的普遍财政收入模式。当田赋收入到达极限后,就急需对财政收入结构做出重大调整。

但是,这样的调整却又是王朝的忌讳,增加盐课、关税和杂赋的收入比例势必要鼓励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但这样做会重创自古以来“重农抑商”的基本策略,嘉庆有这个勇气吗,事实上嘉庆没有。当初乾隆皇帝拒绝英吉利使团马嘎尔尼要求通商的建议,从而错失了顺应世界潮流的机会。

马嘎尔尼走后,历史再一次给了大清机会,因为在23年后的1816年,上天又一次给了大清机会。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六,以阿美士德勋爵为首的英国使团一行75人出现在皇宫门口,试图与乾隆皇帝的儿子——嘉庆皇帝商讨通商等事宜。当初乾隆皇帝虽然拒绝了他们通商的要求,好歹见了马嘎尔尼一行人。这一次嘉庆皇帝做得更过分,他自始至终连见都没见他们一面。

嘉庆皇帝怒气冲冲地说:“朕为天下共主,岂有如此侮慢倨傲,甘心忍受之理!”(见《清实录·毫无疑问,这句话与礼仪有关。乾隆五十八年马嘎尔尼访清,23年之后,嘉庆皇帝又遭遇了同样的问题,英吉利使团觐见时跟上回一样不跪,这事关一个天朝上国皇帝的尊严。于是,阿美士德勋爵带着英吉利使团拂袖而去,大清失去了与世界明接轨的机会。

这应该是上天给大清最后的一次机会,因为在24年之后,悲壮的鸦片战争爆发了。中西方两大文明的对抗最终以这一种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真是令人扼腕叹息。这是嘉庆皇帝的一个选择,说到底也是大清的选择。这一切似乎是嘉庆皇帝的错,一切也不都是他的错。早在23年前,乾降皇帝也有傲慢和偏见的,这大概可以说明盛世之君和衰世之君在这个问题上都不敢做出突破。

因为在他们背后,有一种共通的东西在起作用——文化,或者儒家文化。这种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自给自足文化具有很大的封闭性和心灵安慰作用。它覆盖了一代又一代帝王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整齐划一地规定他们的行动和心理路径。所以接下来,嘉庆皇帝面对这样一些情况和现实能够安之若素。

长期以来,嘉庆一朝每年关税只有一百多万两,不到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二。但是嘉庆皇帝非但不想突破这个数字,而是严防死守,限令只允许广州一地对外通商。嘉庆皇帝鄙视西洋技术,包括农业技术的推广引进,以至于农产品产量长期得不到提高。在嘉庆时期,南方产稻最富裕的江浙一带,年亩产量仅为几百斤,产量最高的湖南长沙,年亩产量也不过680多。

嘉庆王朝是一个因循守旧的王朝,一切都是以不变应万变。在这个王朝里,离经叛道是可耻的,老成持重是值得称道的,而老成持重的一个重要指征则是满朝上皆是白发苍苍的大臣。在相关的历史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士王杰79岁退休,大学士刘墉85岁病逝在任上,大学士庆桂79岁退休。

嘉庆王朝几乎见不到年轻的大臣,特别是有独立思想的年轻大臣。嘉庆王朝最后只有这样一批白发苍苍的大臣们在朝堂上暮气沉沉地行走,和嘉庆皇帝共同让大清往万劫不复的境地里沉沦。大清的背影也从此渐行渐远,中衰已经成为定局,这是大清王朝走过180年后的宿命。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实录》等

更多文章

  • 史上公认的千古一帝,个个影响深远,康熙上榜,第一当之无愧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康熙称得上千古一帝吗,康熙有没有千古一帝,千古一帝康熙一生简短评价

    “千古一帝”的称谓和“民族英雄”的称谓一样是一种世俗称谓,能称得上千古一帝的,那肯定是对后世的中国留下深远影响的皇帝,并且是积极的影响。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娲皇女娲、黄帝轩辕、炎帝神农,虽贡献巨大,但都不是真正帝王。中国历经了494位皇帝,能称上千古一帝的也就这几位,还是大家公认的四、康熙康熙

  • 康熙选太子选了一大圈,究竟谁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太子人选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老大胤禔,康熙肯定是不会传位给他的。一开始康熙就没想过传给他。奉行嫡长子制的康熙,是不会传给他这个庶长子的,何况他还和康熙确定的皇位继承人老二胤礽反复闹不团结,还搞出什么用巫术想搞死胤礽的事。所以,无论他行还是不行,康熙都不会考虑他,因为康熙认为,他品行有问题。老八胤禩,康熙其实还是比较喜欢他的。这

  • 雍正最恨的不是八爷,而是这位皇子,继位后将其活活毒打折磨致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上八爷逼宫雍正是真的吗,雍正抄家八爷完整版,雍正八爷抄家完整版

    其实从八爷党皇子的结局,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雍正最恨谁。首先是,八爷胤禩。在雍正4年,被圈禁,并削宗籍,更名为阿其那,同年的9月在狱中死亡,而死因是病重。据史料记载,八爷在被圈禁的时候已经患病,关起来后就绝食,而且情绪波动很大,最终病死狱中。九爷胤禟,在雍正3年就被削宗籍,圈禁,命名为塞思黑。而且九爷史

  • 清朝被灭,我国欠着列强7.3亿两白银,这笔账最后怎么处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清朝赔了1000亿两白银,清朝实际赔了外国多少两白银,清朝欠了98亿白银还清了吗

    西方列强不仅利用强悍的军事实力逼迫清政府签下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还在每场战争结束之后逼迫清政府赔偿他们的战争损失。就这样清政府时期,我国欠下了列强无数真金白银。虽然后来清政府走向了灭亡,但是彼时的中国却欠下了列强七亿多的白银。虽然说清政府走向灭亡是必然,但是这笔烂账却因此落到了后人的头上,那么我国

  • 清朝皇室在祭拜长白山时,有没有发现上古的青铜门?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长白山的青铜门存在吗,清朝有六扇门吗,清朝六扇门

    上古的青铜门对于我们并不陌生,主要还是盗墓笔记之中对其的详尽描写,让现代人再度对这扇封锁着神秘力量的大门充满了好奇。在传说之中,青铜门藏在一个寻常人难以找寻到的地方,它由青铜铸就,高百丈有余。门外镇守着巨型的大齿首,靠近着便成了它们的盘中餐。满清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之上逐渐成长,为了知晓青铜门之后的秘密

  • 百年前,张之洞临终前悲叹道:“我死后,中国可能要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张之洞之死真相大揭秘,张之洞汉阳铁厂,慈禧临死前把张之洞叫到床边

    中国历史上为中国前后操劳一生的人不在少数,正是有了他们中国才能一直保持着大国的典范。反过来说一个国家的兴衰不可能只是由大臣操劳上下,最重要的还是要看统治者的决策和雄心,而在百年前,中国一名人临终前悲叹道"我死后,中国可能要灭亡了",他是谁?又为何这么说呢?一、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人就是张之洞,能够影

  • 民国女神林徽因:喜好抽烟还嗜酒如命,知性才女的人设崩塌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更让笔者喜欢民国的,还是民国时期的短句诗词,还有民国时期的诗人,而林徽因亦是其中一位。可谁又能想到,能写下“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一绝美诗词的背后藏着怎样令人唏嘘的一面呢?一代才女初长成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在福建的名望世家,祖父林孝恂,饱读经书,在清朝末年,考取进士,在浙江一代是颇有名望的

  • 清朝入关后剃发易服,为何允许道士例外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清军入关剃发易服,如何看待清朝剃发易服,剃发易服令全文

    但在如此高压政策之下,却有一部分人可以逃离开去、仍然保留汉族的传统衣冠发式,那便是道士。那究竟是为什么,道士会成为如此特殊的群体呢?接下来请跟随笔者一同探讨。首先得弄明白清朝统治者为何如此狂热于推行“剃发易服”令。这其中有几点原因。第一,当然是为了政权的稳定与巩固,在人口相对处于不利地位的条件下,清

  • 《雍正王朝》中邬先生的结局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雍正王朝邬先生的结局,邬先生结局,雍正后来找邬先生了吗

    邬先生自己都承认自己是个阴谋家。邬先生表面上教授雍正的是帝王之学,而实际上却是将一个看上去没有希望的皇子慢慢辅佐成了皇帝,再激进一点就是造反了。雍正登上皇位,邬先生不仅仅得到了物质上的满足,也能获得一种掌控全局的成功感。但对于坐稳了皇位的雍正来说,邬先生就比较可怕了,如果邬先生被拉入了其他人的阵营,

  • 和珅到灾区赈济灾民,竟然往灾民粥中掺沙子,乾隆知道后却称赞他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和珅到死才明白乾隆的高明,和珅赈灾过吗,和珅给乾隆送美女

    大家都知道,在我国的古代时期,由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所以主要的经济模式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但是这种经济模式十分的脆弱,因为说白了,这完全就是靠天吃饭,如果风调雨顺的话,便会有很好的收成,一旦碰上大旱大涝的极端天气,老百姓辛辛苦苦种的庄稼就会颗粒不收,这个时候,老百姓就会陷入饥荒的处境,只能等待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