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为什么人们对《三国演义》的认同度最高,那就不得不说到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极为成功的人物了。
一说刘备,人们脑子里就浮现出一个耳朵肥大,长相仁厚的贤主形象;一说诸葛亮,人们就会感怀到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情怀。
一说到关羽,我们就能想到一个手拿大刀,身长九尺,高大威猛的美髯公。
可说到关羽,为什么人们就会想到他十分高大威猛呢?史书只说他身长九尺,而他体型的具体形象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一、三国人物的身高
一些说书人在说到三国演义时,通常都会补充一下。比如在说到关羽身长九尺时,说书人们通常都会补充一句“按现在的说法,关羽应该有两米左右”。
而说到诸葛亮或者赵云时,又会提起他们的身高,说诸葛亮“身高一米八,是个翩翩君子。”但他们怎么知道古代人物的身高呢?他们可都是东汉时期的人物,距今已经快两千年了。
其实,这是根据古代一尺的长度换算过来的。经过考古工作者的科考研究表明,汉代一尺长约22厘米。
如果这样算,关羽的身高就是1.98米,这样的身高,在古代那种营养不充分的时代自然是鹤立鸡群。
而且,东汉末年兵荒马乱,百姓食不果腹,那关羽往人群中一站,便更是鹤立鸡群。
如此说来,诸葛亮也确实是一番翩翩君子形象,刘备在初次见到诸葛亮时,诸葛亮才二十多岁,羽扇纶巾,一米八五,谁看了不说他是个美男子呢?
但按照史书的记载,曹操的相貌就不怎么伟岸了,史书说他身长六尺八寸,如果按照汉代一寸的比例,他撑死也就一米六左右。
但这短小的身高依然没有妨碍他统一中国北方,还被人认为是当世枭雄,在史书上留名。
得知了《三国演义》中人物们的身高,那是否有人知道这算出人物身高的比例尺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二、工人挖出汉代墓
如果要说到这个比例尺的来源,那么就必须把时间线拉到20世纪70年代。
1976年,广西贵县正在进行一个施工项目,当时正值夏日,天气炎热,天上的太阳仿佛要把人活活烤干,就连工地旁的树都是蔫的。
为了早日结束施工,不再受烈日暴晒,工人们一锄头一锄头地挖着土。可挖着挖着,一名工人发现了一样,为什么好几锄头下去,一点土都没挖上来。
他再次挥下锄头,突然,从锄头柄传来不一样的感触,工人十分笃定地认为自己挖到什么东西了,他放下锄头,用手来摸索。
结果,他一把抓出一件器物,上面虽然沾满泥土,但依然有几处位置闪烁着光芒,拂去泥土一看,上面精雕细琢着动物的形象,十分精美。
工人一看这东西,就知道非同寻常,于是赶紧向上报告,接着,负责人马上联系了相关人员,连忙派人前来实施勘探工作。
工作人员勘探后发现,这是遇到了一个大墓,当时建筑工地在一个山坡上,而这个山坡所处的山包都是墓葬的一部分。
见到是如此巨大的墓葬,工作人员也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将情报顺次报给了上级部门,请求上级部门再派人员来做勘探工作。
三、墓葬坑中现“宝物”
上级部门委派的学者到来后,就立马开展了挖掘工作。
等到挖掘到墓室后,人们都吃了一惊:之间偌大的墓室,陪葬品胡乱堆放,一看就是遭到了盗墓贼光顾。
但工作人员来不及生气,当务之急就是赶快整理好眼前的陪葬品,并且确定墓主人的身份才是。
可在遭到盗墓贼的光顾之后,墓葬中比较重要的物品早就被盗墓贼拿走,剩下的只是一些外围陪葬品和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竹片和木片。
人们先将目光放在那些铜制陪葬品上。等处理完这批文物后,人们才将眼光放在那堆竹片和木片上。
人们将竹片按照纹路等因素拼接起来,发现这些竹片看起来似乎有某种规律。
接着,人们发现竹片上刻着用隶书写的“寸、尺、丈”等字样,顿时大喜过望:这是找到尺规了。
随后,人们通过分析墓主人的身份,确定了这是一座汉代的墓葬,那么可以表明,之前发现的尺规就是汉代的尺规。
但没过多久,有人就提出异议:当时正处于八月份,天气潮湿,气候炎热,再加上广西地区又是自古以来的潮湿之地,这尺规势必吸收了空气中的水汽,膨胀了一部分。
人们通过分析制造尺规的材料,分析出尺规原本的含水量,最终认为汉代一尺为23厘米左右。
随后,人们又在同一个墓葬中发现了铜制的尺规,这印证了人们的猜想,汉代一尺大约是22到23厘米之间。
经过对这个墓葬的研究,人们才最终确定了汉代的“寸、尺、丈”在现代的长度,因此,人们对汉代的考古事业得到了不小的进展。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只存在于史书上和墓葬里的研究对人们来说还是太过遥远,《三国演义》这种通俗小说才是人们更乐于见到的东西。
经过换算,《三国》中大部分人物的形象都能够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这就佐证了关二爷确实身形威武,这就难怪他能“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毕竟这种体型,无形之间就是一种威慑。
而当时进入墓葬的盗墓贼恐怕想不到,原本被他们丢在一旁的平平无奇的木片才是整座墓葬中最重要的“宝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