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有。曹操收纳人才不太关心出身,“唯才是举”,乱世人才珍贵,而曹操的阵营里却藏龙卧虎,这与他敬贤爱才有很大关系。只是一旦触及曹操的忌讳,他也顾不上许多了。孔融之死、杨修之死,都是最好的例证。这两人当然算不上功臣,像许攸、荀彧才是真功臣。
许攸怎么死的?他先跟袁绍,后跟曹操,献计烧了乌巢粮草,使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最终胜利;然而许攸太嚣张,仗着功劳大就处处不给曹操面子,结果做了许褚刀下亡魂。许攸之死,以曹操的性格来说算“合情合理”,对比之下,荀彧的死就显得疑点重重了。
中国历史上被称为“王佐之才”的人物不多,西汉董仲舒算一个,东汉荀彧算一个。曹操身边知名度最高的谋士当属郭嘉,但说到最重要的谋士,却非荀彧莫属。先看看荀彧为曹操制定了哪些重要策略:陶谦死后曹操想打徐州,荀彧分析利弊,劝曹操先攻吕布。
曹操采纳了。这个战略直接决定了后来曹操称霸北方的局势出现,荀彧可谓功不可没;劝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昌的人还是荀彧,接着曹操开始“奉天子以令诸侯”,占了争夺天下的战略先机。荀彧还有几个特点:郭嘉料事如神,他也料事如神;而荀彧更擅长举荐人才。
荀攸、钟繇、郭嘉、杜畿、陈群等人,都是因为荀彧的举荐才进入曹魏阵营。荀彧“居中持重”数十年,为曹操的军国大事立下汗马功劳,为何最后却服毒自尽呢?只能说,两者之间出现了不可弥补的裂痕,曹操以为荀彧将自己奉为“君”,殊不知荀彧奉的仍然是大汉。
这可能跟荀彧的出身有关。荀彧出身颍川荀氏,家族代有名望,越是这样的世家大族,就越看重名声,越坚守忠君爱国的理念。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的局面已经不可逆转,荀彧如果怀着儒家“济天下”的壮志,最好的选择就是辅佐曹操,扫平天下,令汉朝重新光复。
于是两人产生了分歧,曹操虽然不称帝,但称个魏公什么的不在话下,荀彧叹息“将无汉禄可食”,自然惹得曹操不悦。曹操直接赐了一碗空食,以荀彧的聪明,怎么会看不出曹操的意图?随后他就自尽了,曹操得知“懊悔不已”。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荀彧是因忧郁而死。
但不管怎么样,建安十七年(212年)都是荀彧命运转折点,曹操从这一年开始排斥荀彧的话。荀彧虽然死了,但他对曹魏的影响并没断绝,他第6个儿子荀顗,最终可是成为了司马家族的一支重要力量,司马昭征战时,荀顗也像父亲一样“守后方”——历史就这么重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