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盛极致衰,太平天国逐渐陷入内斗之中,史称“天京事变”,天京政变最终以三王被杀翼王远走而结束,成为太平天国的重要转折点。1864年7月19日,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攻克天京,太平天国的幼主洪天福贵逃跑,浩浩荡荡的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
早在攻克天京之前,清廷就许下“最先攻下金陵者封王”的巨大诱惑。曾国荃攻破天京后,自然要向慈禧老佛爷请功。结果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曾国藩被赏赐为候爵,至于曾国荃,仅仅受封威毅伯。
不过对于清廷的反应,曾国藩早以料到。在刚接到攻克天京的消息之后,曾国藩除了欢喜之后,还有另外一种情愫,他在日记中写道:
思前想后,喜惧悲欢,万端交集,竟夕不能成寐。
明明打了胜仗立下大功,为什么还要悲呢?
“兔死狗烹”的事件历史上发生的可不少,攻克天京对他绝不是一件好事,“功高盖主”可不是好玩的事情。
为了避免遭到清算,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曾国藩不仅不持功自傲还很快做出了三项措施。
一、为儿办婚
咸丰三年(1853年)3月19日,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并在此地定都。洪秀全7将南京两江总督府衙改建成天王府,自此过上了他纸醉金迷的生活。1864年7月,破湘军攻克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占领了天王府。
在战争的摧残下,天王府大片沦为残砖烂瓦,而曾国藩却派人尽快修缮,并在此地给儿子曾纪鸿举办婚礼。
曾纪鸿是曾国藩的第三个儿子,很小的时候就与翰林院郭沛霖的女儿郭筠,定了一门娃娃亲。郭沛霖乃是曾国藩的至交好友,两人关系深厚,官场上互相照应,之后也一同参与到了对抗太平天国的战斗中。郭筠也是聪明懂事,很受曾国藩喜欢。
不过郭沛霖的运气并不好,于咸丰九年(1859年)死于太平军之乱。而曾国藩并没有因为郭沛霖的死而疏远郭家,当年定下的亲事也照样执行。
曾国藩为何要在天王府的遗址上给儿子举办婚礼呢?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
首先就是为了祭奠自己的好友郭沛霖,表达自己给郭沛霖报仇的意思。
第二点就是给慈禧看以及天下人看的:与太平天国的作战风险无比,自己的好友都死在其中。以此折射汉人为此做出多大牺牲,这就是给自己树了一个大旗,让慈禧投鼠忌器不敢随便针对他,否则难以堵住悠悠众口。
不过说来也是奇妙。
曾国藩一共有三个儿子,长子曾纪第早夭,次子曾纪泽虽然生有三个儿子,但是有两个也是早夭,剩下一个曾光銮膝下无子。而反观三子曾纪鸿,一共生下四子一女,曾国藩后代能够延续至今,都是曾纪鸿这一脉系的。
二、裁撤湘军
由于太平天国初期的所向披靡以及八旗军绿营军的接连失利,使得清政府不得不重用汉族势力,于是清廷饬令各省举办团练,以助“攻剿”。在这个背景下,曾国藩参考明朝戚继光的制度,招募乡勇并对其进行编制,最终成为湘军。
湘军的组建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朝廷不对湘军提供军饷,军队所需基本上都是由统帅单独负责。这也导致了湘军如同私人军队一般,完全接受统帅的命令,如同私家军一般。
那么,一个臣子拥有如此强力的私家军,朝廷能放心吗?因此,如果不裁撤这支军队,绝对会逼着慈禧对他下手。既然如此,何不主动向慈禧太后表达自己的忠心呢?因此,主动向慈禧提出裁撤湘军的请求。
面对如此识趣的曾国藩,慈禧自然十分高兴。
好友交恶
就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交情莫逆的左宗棠却与曾国藩闹翻了。
左宗棠不仅逢人就说曾国藩的坏话,在朝堂上还处处与曾国藩作对,甚至上书参奏曾国藩,说他犯有欺君之罪,太平天国的幼主洪天福贵其实是逃了出去,并没有死在曾国藩手中。而曾国藩却在奏折中揽功,反而说“伪幼主(洪秀全之子洪天福贵)积薪宫殿,举火自焚”。请求慈禧将曾国藩严惩。
不过这件事并不是什么大事,太平天国气数已尽,伪幼主翻不出什么浪花。而曾国藩刚刚建立大功,且主动向慈禧表示衷心,慈禧又怎么可能因为这件小事而治罪曾国藩呢?
这件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而很多人纳闷儿的是:曾国藩对左宗棠帮助极大,左宗棠能有如今地位,基本都仰仗于曾国藩推荐与提拔。左宗棠曾经遭人陷害而入狱,也是曾国藩联合多名大臣救他出狱的。
可以说,曾国藩对左宗棠的恩情极大,可如今为何成为这个样子?众人不得其解。
不过这对于慈禧却是一件意外之喜。
因为太平天国的原因,汉臣在镇压太平天国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对于地位日渐强盛的汉臣越发忌惮。正想着如何压制他们的时候,左宗棠突然跳了出来,这正好中了慈禧的下怀:两位大臣互相制衡,对于皇权是最有利的。
而在很多史学家眼中,这只不过是两人合伙演的一出好戏罢了。曾国藩与左宗棠也就是利用这一点,给慈禧塑造出一幅“汉臣不团结,相互敌对”的画面,方才避免了慈禧对这帮汉臣的清算。也给了其他汉臣暗中发展的时机。
曾国藩死后,左宗棠送去了一幅挽联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这段话的意思各位一看便知,左宗棠将曾国藩当成了一位知己,是一个可以不负终生的至交。如果他们真的闹翻了,左宗棠可能给他写这种挽联吗?
看完这篇故事,各位是否有感触?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着实令人佩服。
权力是一时的,唯有智慧才是永恒的。
在曾国藩的书桌上,有一本不可或缺书——《智囊全集》,曾国藩将此书“置于案头,夜阑人静时,凝其思,品其味”,从中获取了很多智慧。
据记载,乾隆刚刚继位,曾七天足不出屋,原来在苦读《智囊》。清朝大才子纪晓岚,更将《智囊》倒背如流。杜月笙也很喜欢《智囊》一书。一次,偶然得到此书,立刻如获至宝。因其不识字,就让人边读边讲解,经常听得如醉如痴,感慨说:“读懂这本书,才算读懂了社会。”
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奇书”,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冯梦龙在写这本《智囊全集》时,就说:“天下无余智”,这意思就是——普天下所有的智慧皆囊括于此,以此我们就知道这本书到底有多厉害了。难怪也有人说这套书,“学其十中有二,便可安身立命,趋吉避害。”
不管你从事何种工作,都离不开为人处世,竞争博弈,沟通劝谏,自保防身,这些你都能从此书中找到灵感和方法。
所以,我建议大家都要读读《智囊》!
我看的这套很好。有原文和翻译,只要识字就看得懂。而且有冯梦龙的精彩点评,通俗易懂,看后获益良多。看故事,学智慧,得有高人指路啊!
我也正在看这本书,真心话,很不错。如果你也喜欢,可以点击下面图标进行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