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民国往事:才子欲娶洋媳妇,男方母亲吓病,女方母亲说这样一句话

民国往事:才子欲娶洋媳妇,男方母亲吓病,女方母亲说这样一句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179 更新时间:2024/1/27 17:41:34

“你跟一个中国人结婚肯定会后悔的。你们的婚姻最多只能持续四年。要是有了孩子,也会后悔得想自杀。”

得知消息的戴乃迭父亲虽未明确反对,言辞中却也透着担忧,他劝女儿先不要着急结婚,先试着在中国待上几年再做考虑。

而另一头,当中国才子的母亲杨氏听到儿子要娶洋媳妇的消息时,竟因惊吓过度昏倒了,随即她还无比夸张地大病了一场。杨宪益家里的亲戚朋友也极力反对,他们无法接受这个碧眼金发的女人。

杨家人怎么也无法相信,才子杨宪益从留学毕业后竟会带个“洋妞”回来。所以,当杨宪益不顾一切带着金发女郎戴乃迭出现在杨家时,整个杨家都沸腾了。

杨宪益的家族很兴旺,他的父亲是中国银行行长,其祖父辈兄弟八人中,就有四位曾做过翰林。这样显赫的家族,也注定是会管顾世人看法的,也正因此,他们才越发无法接受杨宪益的“洋派”作风。

但此时的杨宪益却丝毫没把这一切放在眼里,接受过新思想的他始终坚信:感情从来是两个人的事。杨宪益不仅要娶英伦女子戴乃迭,还要让这个为了自己抛弃故国的女子成为自己此生的唯一。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戴乃迭选择跟杨宪益回到中国可以说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壮举。

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战时期,国内局势动荡。当初,戴乃迭身为传教士的父母便是为了躲避战乱才会带着全家回到英国。

戴乃迭父母回到英国后,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出生在北京的英国姑娘会在多年后为一个男人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她出生的国家。

与父母的惊诧相反的是,戴乃迭却对这一切很坦然。因为从小生活在北京直到7岁才被父母带回英国的缘故,戴乃迭一直对中国和中国化尤其中国古典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戴乃迭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中国传统文化更让人心驰神往的东西了。

也是因着这层缘故,就读与牛津大学的戴乃迭才会对同样就读与该校的中国学生杨宪益一见钟情。戴乃迭曾在被问及为会对其貌不扬的杨宪益一见钟情时说:

“他看起来温文尔雅,身上透着浓浓的中国文化气息,很让人着迷。”

后来,两人结识后经闲聊。戴乃迭发现,这个看起来散淡,似乎诸事无所用心的男子实际是个兴趣广泛,学识渊博的人。这样的人,用中国那句“大智若愚”来形容怕是最合适不过了。

戴乃迭在杨宪益身上看到了浓浓的中国味儿,他给她看他收藏的中国字画,与她吟诗作对、把酒言欢......这样的杨宪益深深让戴乃迭沉迷,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宪益也爱上了这个长着蓝眼睛黄头发的姑娘。

人种的差别和文化的差异曾让杨宪益对这段感情抱有悲观,但一次次地,戴乃迭都轻轻将他的疑虑挥去了。两人最终相爱了,相爱不久后,他们和如今的很多校园恋一样,面临毕业选择。

毕业这年,杨宪益25岁,戴乃迭21岁。

毕业时,哈佛大学给杨宪益抛来了橄榄枝,他们邀请他去哈佛任教,戴乃迭也收到了英国高校的邀请。

心系祖国安危的杨宪益觉得祖国正需要他,于是,他义无反顾地选择接受西南联大的聘书。戴乃迭得知杨宪益的选择后对他说:我要和你回中国。

杨宪益抬眼看她道:

“我们不是一块到美国去,而是到中国内地。我是预备回去受苦的,你受不受得了?”

戴乃迭坚定地看向他:“我不仅要陪你吃苦,还要和你一起为中国效力!”

相比冒着炮火奋战在战场的英雄,后来为中国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杨宪益和戴乃迭同样可敬。

两人回国后的1941年1月26日,经历过战火洗礼的两人终结秦晋之好,迈向婚姻殿堂,那天一起迈向婚姻殿堂的还有杨宪益的妹妹杨敏如。

婚礼上杨宪益与戴乃迭身着唐装,美丽的戴乃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婚后,面对周围人的指指点点,两人始终携手与共。慢慢地,周围的反对声便自动消停了。再慢慢地,世人开始被他们的真挚感情感动,竟开始对他们投来艳羡的目光。

好的感情,能将劣势变成优势。

文化的差异,本是横亘在杨宪益与戴乃迭之间的一条鸿沟。可两人,却生生用爱和行动,让这条鸿沟涂画成了最美的溪流。

原本,杨宪益和戴乃迭都是学的法国语言专业,但他们却为了彼此都换了专业:她改学了中国文学,而他则改学了英国文学。

这一个改变,终为他们的传奇爱情打下了基底。

好的爱情,从来互相成就。

两人的文化差异,最终成为了全世界最好的互补,也终为一对青年日后在翻译界大显身手,铺就了前路,奠定了基石,埋下了伏笔。

很快,“学英国文学的中国人杨宪益”便与“学中国文学的英国人戴乃迭”创造了一个惊动中国文学界的特殊“孩子”:他们合译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离骚》。

后来,在谈到他们翻译的第一部作品时,戴乃迭说:

“实际上是杨宪益将中文译成英文,我又把它改写成对偶叙事诗。”

《离骚》译文被发表后,著名的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大吃一惊,他幽默地评论道:

“这部《离骚》的诗体译文在精神上与原作的相似程度正如一只巧克力制成复活节鸡蛋和一只煎蛋卷的相似程度一般大。”

这部当时看来不大不小,多年后归为“笔墨游戏”的译作,恰是二人一生翻译事业的开端。

1949年,夫妇二人进入北京外文出版社,开始了合译中外名著生涯,在整个过程中两人都保持着很好的默契和分工协作,比如把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成英文的时候,杨宪益翻译完成后再给戴乃迭审阅,润色。

经过戴乃迭之手的定稿就显得韵味很足,她可以把中文与英文中各种情绪拿捏的很好,自成一派实属难得。

两人的优势被完美结合了,这种结合还让中国文学真正昂首阔步地走出了国门。

后来,两人还一起将《红楼梦》等优秀古典文学名著翻译成了英文,并让它们开始走向了全世界。

1952年,杨宪益与戴乃迭在副社长刘尊棋的极力劝说下,加入了刚成立的外文出版社。刘尊棋向两人承言:办社目标在于系统地对外介绍中国文化。

加入外文社的《中国文学》杂志之后,夫妻俩迅速制订了两条计划:

一是翻译古典文学名著,从《诗经》到清末文学,共选一百五十种,这部分主要由杨宪益翻译;二是翻译现当代文学,从鲁迅到当时,计一百种,两人合力完成。

实际上,这其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两人合力完成。其间,戴乃迭就独立译过《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

在翻译那部著名的《红楼梦》时,就是杨宪益负责翻译初稿,然后交给戴乃迭加工,鉴于作品细节情况各不相同,有时到她手上,费的力气更大。

这位金发碧眼的英国姑娘,用超乎常人想象的热情将一生的最好时光全部奉献在了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上。

只可惜,很多外国人只知道宝黛的爱情故事,却不知道这背后还有一段“中西合璧”的爱情传奇。

有了妻子的帮助,杨宪益在翻译事业上几乎达到了无人可匹敌的境界,他成了那个年代直至当今的真正的翻译大家。

杨宪益翻译的效率惊人,譬如,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他只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这完全得益于杨宪益高深的学养与二人默契的配合一他拿起线装书就直接口译,她则飞快打字,然后再通力修改,分工从来有序得很。

难能可贵的是,即便面对没有稿酬和版税的翻译工作,诸如很多古典、现代名著等,杨宪益和戴乃迭也从来照翻译不误。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真真让人钦佩。

夫妻同做一件事自然,偶尔也会有小摩擦。两人经常因翻译的一些小问题有争执,但每次,只要一方开始有情绪,另一方便会立马喊停,这是属于他们两人的爱的约定。

婚后,他们还生育了一子两女。

杨宪益和戴乃迭逃过了母亲那句“你要是有了儿子就会后悔到自杀”的魔咒一般的呐喊,但他们却万万没想到,这段婚姻里,有更大的磨难正等着他们。

得不到家人祝福的婚姻,即便到头也注定会坎坷不断,这话,在杨宪益和戴乃迭身上也不幸被验证了。

在当时的动荡局势下,金发碧眼的戴乃迭几次被指是“英国间谍”。后来,他们还一同被抓进牢里关押了四年。

这四年里,两人被关在同一所监狱,两人却互相不知道对方的消息。

杨宪益永远不会忘记自己被抓时的情景,1968年的一天,两人饶有兴致地喝着白兰地。

一瓶酒喝了一小半,戴乃迭先上楼睡觉了,留下意犹未尽的杨宪益自斟自饮。

夜深人静时,敲门声响起,仅片刻后,杨宪益被带走。这之后不到半小时,戴乃迭也被带走了。

醉于半夜的两人,醒来时已在监狱。

动乱颠簸,混沌无序。无论如何,四年的囚禁生活从此开始。

杨宪益后来在回忆这段岁月时还不无感慨地说:自己还好,在狱中并未受太多苦,只是十分担心妻子戴乃迭。

当时的两人,都以为对方在家里照顾孩子。直到一次审问消停之后,狱方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

“不知道老婆怎么样。这两年我挨斗,她情绪不好,我怕她出什么事,会不会自杀。”

回答是:“没有自杀。”

直到这时,杨宪益才知道,妻子也和自己遭遇了相同的命运。

入狱期间的戴乃迭为了维系精神状态,经常在狱中背诗念词,当一个外国人用中文读着中国诗词时,那画面,着实让人动容。

或许是因为这层关系,也或许是因为她的极其讲礼貌,她竟还得到了狱卒的“优待”。

一次,送饭者给戴乃迭送来英国餐食里常有的土豆,问她是否喜欢吃,她笑着回复“喜欢”。此后,那人便每天都给她送,而每次的一句“谢谢”,便是对这位普通中国人的善良的至诚感激。

1972年4月,杨宪益和戴乃迭终于获释回家了。

重获自由后的两人相拥而泣,他们彼此安慰着,互相祈祷着愿此生再也不生离。

随后,两人将孩子们接回了身边,可一个更大的灾祸正等着他们。因为不堪打击,杨宪益和戴乃迭唯一的儿子杨烨得了精神分裂。

后来,两人不得不将儿子送到英国医治,可最终,他却在1978年因情绪失控自杀了,这一年,杨烨年仅38岁。

这以后,戴乃迭的精神也垮了,两人喝酒的次数也越发多了。

嫁到中国的日子里,戴乃迭经受了颠沛流离、战乱、牢狱之灾、丧子之痛等等风雨,但当问到她是否依旧深爱着她生活的中国时,她的眼里闪着泪光,吐出的是坚定的“是的”二字。

戴乃迭爱中国的文化与文明,爱这里的土地与民众,更爱她选择的人生伴侣杨宪益,为了这爱,她愿意承受一切。

戴乃迭常说的一句话是:

“我觉得我有两个祖国。”

晚年,戴乃迭患了老年痴呆,为了照顾患病的爱妻,杨宪益谢绝了许多邀请与机会,更不到外地去,只寸步不离地陪伴着她。

杨宪益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我目前因老妻有病,整天坐着陪她。什么事也没做,除了家务事而外,也从未给朋友写信,也无法出门,电话倒是常打。”

患上老年痴呆后的戴乃迭在丈夫的悉心照顾下,于1999年11月18日走完了传奇的一生。

10年后的2009年11月23日,在为夫人戴乃迭过完十周年死忌后的第五天,94岁的杨宪益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杨宪益离世前在家接受采访时说:

“我现在就感觉到头了。”

当时的杨宪益身体十分康健,他直言,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身边没有妻子陪伴了。

后来,访者接着问:“那么她(戴乃迭)在你身边的话,你还会不会这么想?”

杨宪益抬了抬依旧明亮的眼眸答道:

“那也许再活一百岁.....”

这大概就是那句“有你,再长的岁月都嫌短,没你,再短的时日也觉长”了吧!

好在,如今,杨宪益与戴乃迭又在天堂重聚了,愿他们安好,愿世间的真爱安好。

戴乃迭的大姑子杨敏如在褒扬她的懿德时夸嫂嫂说:

“你生前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谢谢’,甚至关在监狱,每餐接过窝头菜汤,你也从不忘说‘谢谢’。现在,我要替我的祖国说一句:对不起,谢谢!”

本文结尾,也借杨敏如的话向戴乃迭及所有曾为或正为中国做贡献的友国朋友道一声:谢谢!

更多文章

  • 民国名人月薪有多少,等于现在多少人民币,其实和高级白领差不多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137位民国名人,伊川白元良寨民国名人,民国30万相当于多少钱

    随着我国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我国国民的经济水平也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升,每个人的月收入都在不断地提高。比起上个世纪那些国家欺负我国的时代,我们的生活水平要高出了好几十倍甚至上百倍。01民国时期虽然是一个动荡的岁月,但是我们在动荡中产生了一大批国家伟人,国家英雄。我们靠这这些国家英雄一次一次的

  • 民国“变色龙”石友三:火烧少林,炮轰南京,最后被结义兄弟活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石友三的尸骨还在黄河边么,抗日时期处死石友三,民国倒戈石友三

    石友三,是民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军阀。他这一生反复无常,一直都在背叛。01民国变色龙1891年,石友三出生在吉林省长春。生在那个年代,家境贫困的石友三和很多人一样选择当兵,至少在军营里还能吃饱饭。 1908年,石友三投在吴佩孚旗下,驻扎在河北廊坊。 1912年,石友三投奔冯玉祥,也就此开始了他变来变去

  • 提个醒!古钱币交易啦!咸丰元宝,大清铜币总成交价百万元,高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咸丰三年大清铜币价格,咸丰元宝铜币当五十文价格,咸丰元宝十文铜币值多少钱

    清豹资料发源地仙峰元报-成交价格:2425600人民币-交易日期:2014/11/13咸丰元宝宝泉局二包版应以数千样-成交价格:人民币1747500元-成交日期:2015/05/15仙峰元宝BackBaogongDangqian-成交价格:2460000兰特-交易日期:2015/05/17清仙峰元宝

  • 杀了慈禧贴身太监安德海的山东巡抚丁宝桢,其结局出人意料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丁宝桢杀慈禧,丁宝桢杀了慈禧的心腹太监,慈禧为什么不敢杀丁宝桢

    敢太岁头上动土,是可忍孰不可忍!那么,慈禧太后是如何处理这事的,丁宝桢遭到了慈禧太后的清算了吗?请听细细分解。历史真是个奇妙的东西,有时候你唯唯诺诺的,等待你的不一定是善待,有时候你硬刚了一下,反而结局是非常的出乎意料。丁宝桢就是这样一个硬刚的人。 说起丁宝桢其人,不经常关注历史的人可能不太清楚,不

  • 效法西方,晚清重金打造新军,新军:把大清给埋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晚清新军装备,晚清西方军队图片,18世纪的清朝军队

    可是讽刺的是,被清廷寄予厚望的新军,最后却成了推翻清朝统治的重要力量之一,甚至可以说他们就是大清的掘墓人。清朝末年,清军在和外国侵略者的数次战争中,屡战屡败。哪怕是曾经在农民起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湘淮军“承平日久,暮气浸深。今之勇营,亦犹昔之绿兵也”,退化到和八旗绿营没什么两样。甲午惨败,八国联军入侵

  •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辫子在清朝意味着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清朝剪掉辫子后的发型,留辫子的十大讲究,清朝时新疆人留辫子吗

    在清朝之前,中国其实就有了扎辫子的习惯。最早的扎辫子的习惯始于先秦,在如今的秦始皇兵马俑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盘发的士兵的存在。但那时的中原汉族人民并没有统一的扎辫子的要求,男子也可以留自己想要的发型。基本上就是把头发盘起来,然后用簪子插进去。而将男子发型进行统一扎辫子要求,是从清朝开始。在很多清朝

  • 民国四大兵工厂之一的巩县兵工厂,最终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民国兵工厂实力排名,巩县兵工厂,民国兵工厂左轮手枪

    对于制造武器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于是就地发展工业,建造起了后来的民国四大兵工厂之一的巩县兵工厂。1915年在巩县建立了炮弹厂,1917年完成了电机厂、库房、砖窑、铁路岔道、巡警房、水塔等多个功能。这些一起合并成为巩县兵工厂,制造了七五子母弹,各种炸弹、手枪、机关枪、各类迫击炮、手榴弹、各式步枪及对应的

  • 雍正登基当晚邬思道就提出“半隐”,原因竟与这个细节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邬思道替四爷拿了主意,一切照计划进行。两个时辰后,当康熙爷贴身侍卫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出现在邬思道面前时,邬思道就已经明白:夺嫡真的成功了。随后,已经是皇帝的四爷再次见到邬思道时,邬思道虽然改了口,但是他还是没有改变先前替四爷拿主意的毛病:当张五哥奏报说“十七爷胤礼求见”时,没等雍正开口,邬思道就

  • 咸丰为何只生了一个儿子?答案与这三个原因有关,最后一个很意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咸丰为什么就一个儿子,十六岁的少女被咸丰纳入后宫,1800万的咸丰重宝

    这种“注定”就是:帝王生育能力越强,则国越昌盛;帝王生育能力减弱则国力衰弱;帝王生育为0,则国之气数将尽也。以下是大清皇帝生育与国运一览表:康熙皇帝:55个子女;乾隆皇帝:27个子女。此二帝王生育能力最强,此时大清国运也是最繁荣昌盛之时,史称“康乾盛世”。嘉庆皇帝:14个子女,此时的帝王生育能力有明

  • 康熙第一次见到孙子弘历时竟惊得放下酒杯?原因竟与它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康熙传位弘历,康熙如何爱护孙子弘历,康熙与弘历的精彩对话

    这四大帝王中,最有名的便是大清雍正皇帝胤稹。康熙最终在诸多皇子中选中胤稹为帝位继承人,在很大程度上与胤稹的儿子弘历有关。这点,从康熙第一次见到弘历时的反应便可见一斑了。弘历12岁这年,即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傍晚,康熙来到永庆王的牡丹台,闲聊中,雍亲王提及皇帝的两个孙子出生很久了却一直未得见天颜。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