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的历史,做商人做到如胡雪岩一般,官场、江湖、商界、海上面面俱到,为国家筹备军饷,以一己之力搅动民族企业与洋商之争的可谓是寥若晨星。
但很可惜,他结局凄惨,不仅被李鸿章和各国洋商联合围剿,投资生丝失败,近3000万两白银的家业顷刻殆尽,更在破产后被慈禧下令革职抄家,负债累累下,不得以下遣散姬妾仆人,最后在第二年黯然离世。一代红顶商人的商业传奇最后草草收场,惨淡落幕,可悲可叹。
据传胡雪岩在自己的政治靠山左宗棠,因病去世后,预感到自己再无东山再起的机会,因而郁结于心,终于病倒。气息奄奄之际,他嘱咐家人了5个字:"白老虎可怕"。
他借此告诫后世子孙钱财害人,生意可怕,之后便然长逝。此后他的直系后代,虽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不乏有诸多功成名就之人,却果然无人经商。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广聚财富、富可敌国的大商人落得如此下场呢?或许这要从他的起家说起。
一代红顶商人的商业传奇
胡雪岩幼年家贫,父亲早逝,以帮人牧牛为生,为求生后外出闯荡,四处打拼。他小小年纪就在诸如粮行、商行摸爬滚打,练就一双看人的"利眼",最擅长审时度势。很快他就因为勤劳伶俐成为了杭州大钱庄"信和钱庄"的伙计。
在19岁的时候,被杭州阜康钱庄的膝下无子的于掌柜视为义子,更有甚者,于掌柜在弥留之际把钱庄留给了胡雪岩。这所价值5000两银子的钱庄,就这样成为了他的第一桶金。但他真正起家,还要归功于他的第一个政治伙伴——王有龄。
两人初相识,胡雪岩还在钱庄做伙计,而王有龄是一个落魄的书生。他目下无尘,很是傲慢,因而招来很多人的反感。但是,有一个人却不仅没有疏远他,反而处处关心他,这个人就是胡雪岩了。
一次,两人喝酒谈天,王有龄告诉胡雪岩,其实他父亲在世之际,就曾为他捐了一个"盐大官",只不过是因为无钱打点,才一直没能补缺。"盐大官"在当时算得上是一个肥缺,但是王有龄却不以为然,他说如果有钱打点,他更想改捐个知县,因为知县虽小,却分管一县,是一方父母官。能杀人亦能活人,更能借此大展拳脚。
胡雪岩却认为此话极有见地。几天之后,胡雪岩交给王有龄一个包袱,里面正是王有龄所说的,需要的500两银子。王有龄大惊,连忙追问,但胡雪岩却只是坦白,两人既然是朋友,他不忍兄弟虎落平阳,壮志难酬,所以从钱庄挪用公款,如果不能及时归还,后果不堪设想。对于当时的王有龄来讲,自然深受感动。
胡雪岩既有胸襟气魄手段,又果断敏锐,一眼便看穿王有龄并非池中之物,此刻正是"烧冷灶"绝佳时机,因而果断出手,更是上演了一出苦肉计。这样一番声色俱下,情真意切的送别,又有谁能抵抗得了呢,而王有龄又怎能抵挡得住胡雪岩这样一个朋友呢。
就这样,尽管王有龄此后官运亨通,一路从江苏布政使,官至湖州知府,乃至浙江巡抚,却从不曾忘记过胡雪岩对他的帮助。他不仅将税银全部存入胡雪岩的阜康钱庄,更为胡雪岩大开方便之门,委之以综理漕运的重任,几乎掌握了浙江一半以上的财富。
政商结合,是获取财富的密码
至此,如胡雪岩所愿,他凭借着微时对王有龄的资助,获得了一个绝佳的政治盟友,仅凭王有龄一面之词,便敢于倾尽所有,投资一个前途未卜的穷书生,这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独到。
不仅如此,胡雪岩更是从和王有龄的合作模式中,一窥官商结合的巨大利益,他意识到权利是积累财富的一条捷径。一个庞然大物的商业帝国依靠着权利的滋养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迅速成长,就这样壮大了胡雪岩的野心。所以胡雪岩之后的一系列的商业战略,其实都是对此前起家行为的复制罢了。
胡雪岩认为:"如果你有一乡的眼光,你可以做一乡的生意,如果你有一县的眼光,你可以一县的生意,如果你有天下的眼光,你可以做天下的生意。"
就这样,在王有龄因与太平天国鏖战失败,自缢殉国之后,胡雪岩放眼天下英雄,迫不及待的在次年杭州克复之后,再次选中当时的军政大臣左宗棠作为政治伙伴。
这一次,胡雪岩向左宗棠献策"罚捐代罪"私下招安太平军。通告那些愿意归降的太平军,如果愿意捐钱,再稍微受点处罚,军中便承诺可予以脱罪。抓住了太平军将士的畏战求和心理,不仅一举解决了军饷问题,更平定了人心,不可不谓对人心体察深刻了。
至此,胡雪岩被左宗棠引为心腹,此后在军政两届可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他不仅协助左宗棠同"常捷军"联系,同时在同治五年(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此后更为左宗棠办理采运、筹饷以及订购军火。在左的提携下,他官至布政使,头戴红顶戴,身穿黄马褂,一时间风头无两,成了所谓的红顶商人,更大胆代表其向外国银行团借款,让人惊叹他的才智的同时也为之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危机四伏,终于爆发
胡雪岩确实野心勃勃,敢为人先,走得虽然是捷径,却也都是险峻异常的险途。他接连选择朝廷重臣作为自己的保护伞,因为他本就是商人,为自己的生意开疆拓土,这本来无可厚非,说到底还是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
但这一次,他竟然开始成为了左宗棠的谋士,彻底把自己绑在了权利的大车上,更谋得一个功名,这实际上已经一脚踏入了另一个领域--官场。官场不同于商界,自有不同的规则。
在官场,财富完全是权利的附属品,完全丧失了在其他领域的优越地位。因为只要在官场,财富永远唾手可得,可财富对权利的加持作用却并不大,所以在这里,胡雪岩的优势丧失大半。
胡雪岩迫不及待地在根基不稳的时候跳入了权利的漩涡之中,只能是一条成为砧板上鱼,任人宰割。他的处境放在任何一个年代都是鲜花着锦,烈火油煎,又更何况是在那样一个暮色沉沉的末世。
左宗棠和李鸿章二人因政见不合以及利益冲突,互相攻击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境地。左宗棠借李鸿章守孝之际,多次指示胡雪岩排挤李派势力,更收集李鸿章兄长的罪状,差一点就扳倒了李鸿章,但因为李鸿章在朝势力深厚,更受慈禧信任而功败垂成。李鸿章老谋深算,不动声色,却暗地里与盛怀章打算借扳倒胡雪岩扳倒左宗棠。
然而这时的胡雪岩还沉浸在红顶商人的美梦之中,他一方面为左宗棠筹备军饷,一方面为新扩大的商业版图说惊喜,为与洋商争利,大肆囤积生丝,哄抬物价,垄断居奇,为此不惜豪掷3000万两。
但他没想到的是,殊不知李鸿章早就严阵以待,只等他大肆收入生丝后,李鸿章就令盛怀章低价卖出大量生丝,同时拖延发往新疆的军饷,命令各大银行不得向胡雪岩借款,拦截胡雪岩发给左宗棠的电报。
胡雪岩为了填补军饷不得不低贱转卖手中生丝,因而血本无归,与此同时,李鸿章授意各大银行放出胡雪岩投资失败的消息,更恶意兑款,造成亏空引起了储户恐慌,疯狂兑款。就这样,短短几天时间,胡雪岩的阜康钱庄便无以为继,他只得抵押房产地契,胡雪岩的商业帝国就这样在又在权利的步步紧逼之下轰然倒塌。
在这场较量中,李鸿章步步为营,老谋深算,可谓是决胜千里之外。他有旧部,心腹,官场人脉,积威甚重,算计胡雪岩用的也都是阳谋,可谓算无遗策。而反观胡雪岩,却几乎无还手之力,一步步地主动走入了李鸿章的圈套,失去了所有的财富。
商界手段在官场明显水土不服,胡雪岩的眼光独到,果断机智,在李鸿章多年的官场累积前显得不堪一击,他与其说是受到了左宗棠的连累,不如说是受到了官场的降维打击。
商业帝国惨淡落幕,可悲可叹
昏惨惨灯将尽,乌拉拉大厦倾,腐朽不堪的清朝孕育不出成熟的民主资本主义工商业,尔虞我诈的权力倾轧下也无法给商人一个稳定的发展空间。一代红顶商人就这样倒下了,留给后人无限的唏嘘。
前几年,互联网经济红利兑换率最高的时期,也是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催生了许许多多的成功富豪企业家的时候。与此同时,贫富差距的鸿沟也初显端倪,整个社会不可避免地弥漫着一股焦虑的气氛。无数的普通人渴望财富,成功,尤其渴望一夜暴富。因此成功厚黑学在图书市场大行其道。胡雪岩也因此频频被提及。
然而就像马云后来评价胡雪岩所说的一样:"这个人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也树立了一个很坏的榜样""钱和权是不能混在一起的"胡雪岩商业帝国的起起落落告诉我们,如果想要靠所谓的捷径或者手段一夜暴富,是一个再玄学不过的难题。
因为你不仅要考虑时代对捷径的容忍度和发展前景,而且还要做好成为当权者手中炮灰和玩物的心理准备。毕竟权利的争夺自古以来都是你死我活,杀人不见血,在商界失败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未尝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可在官场一朝败落,却是再无翻身之日。
更何况权利的更迭一方面风云诡谲,一方面却又旷日持久,因为权利集团从来都是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官场讲究论资排辈,假若家世背景全无又想快速乘风破浪,变现权利,最后只能是被权利玩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