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徐茂公虽然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却有历史原型,他的原型就是徐世勣,是唐朝名将之一,所以真正的“徐茂公”不仅能掐会算,还能排兵布阵领兵作战。
徐世勣,字懋功,因为曾被李世民赐姓李,便改为李世勣,后来为了避李世民的讳,于是改为李勣。同时也是因为改名的原因,与李勣同一时期的秦叔宝、尉迟恭等人,经过《隋唐演义》的传播后,已经名声响彻民间,他却依旧默默无闻。
不过,李勣在历史上还是很有名的,曾被李世民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要知道凌烟阁并非谁都能进的,功勋只是继承之一,最终能否位列凌烟阁,还得看李世民的意思。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江湖不仅仅是打打杀杀,还有人情世故,好比李靖功勋卓著,满朝文武无不敬服,却没能排进凌烟阁前五,就是因为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不算李世民的真正心腹,因此排在尉迟恭之下,堪堪位列前十。
先看一下李勣的贡献,抛开一些小战役不说,只说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场战役。
公元629年,唐朝想要消灭东突厥,以兵部尚书李靖为帅,徐世勣、薛万彻等为辅,共同率领几十万兵马进攻东突厥,期间李勣击破突厥主力,并与李靖一同歼灭颉利可汗的有生力量,唐朝才得以一举剿灭东突厥。
公元641年,李勣刚刚上任兵部尚书,位置还没捂热,薛延陀就率领二十万大军进犯,李勣二话不说以六万余兵力,便一举击溃了薛延陀。
公元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李勣被任命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领步、骑军六万,是攻伐高句丽的主将之一,期间立功也是不少,只不过李勣位高权重,不好封赏,于是朝廷把功劳换算到李勣的儿子身上。
从这些可以看出,李勣一生战功赫赫,若论功勋足以在凌烟阁位列前茅。但同样因为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在论功行赏时有失偏颇,导致李勣只是位列凌烟阁二十三,在唐初功臣中成了所谓的“吊尾车”。
那么说到这里,估计会有人疑问,既然李勣不是李世民真正的心腹,为何却能成为李世民的托孤大臣呢?——这个问题问得好。
由于史料没有记载,当初李勣是不愿意参加玄武门之变,还是另有缘由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我们可以从李渊对李勣的评价中找到答案。
根据《旧唐书》记载,李渊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徐世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诏授黎阳总管、上柱国,莱国公。”
什么是“纯臣”,大概意思是纯粹的人,也就是说李勣的忠诚是很纯粹的。就像李勣曾经在李密麾下时鞠躬尽瘁,投降李渊后同样是鞠躬尽瘁,从来都没有不安分的想法,所以李渊才会给李勣这么一个评价。
所以说李勣这样的人不是不能用,而是要看怎么用,事实上也是如此。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曾对李治说过:“李勣,才智有余,然而你与他之间并无恩情,很难让他敬服,不能为你所用。不过此事并非不能解决,我现在将他外调为官,而你只要等我逝后将他召回,这样一来就有了君臣之情,就不用担心他会对你不尽心了。”
就像李勣投降李渊后,李渊并没有刻薄他,反而极为厚待。到了李世民这里更不必说,因为李世民是大有作为的明君,就算不施予什么恩惠,也足以让李勣敬服。
也正因为李世民早已懂得如何驾驭李勣,只要在临终前将诀窍告知李治,就足以后顾无忧。这也是李世民能够安心,让李勣这样的能臣作为托孤大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