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贵族吗?
按历史学家说法,曾经有,不过消失很久了,而且有新旧之别!
旧贵族时代,止于项羽自刎乌江后,那群战国时代的分封贵族,消失于中国历史长河中,代之而起的则是渐渐崛起的豪族和世家贵族。
豪族和世家贵族,属新贵,他们存在时间相对长久,从汉朝一直延续到唐朝中后期。
最著名的贵族阶级就是关陇贵族,一群人玩转了中国几百年,从东汉开始,历经南北朝,隋唐,成了华夏最重要的政治组成。
可惜他们最后也落寞了,落寞的根源,则是科举制的不断渐进,最终被科举文官集团取代,成了历史云烟。
从此以后,华夏再无贵族。
让我们无数人羡慕的贵族文化,也只能出现于西方或者日本。
这是历史传承的产物,也是华夏的特色!
那么中国为何没有贵族基因咧?司马光说了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话说春秋时,卫国上卿孙桓子率领军队攻打齐国,这齐国属大国,而卫国属小国。
以小博大,还主动进攻,打败仗那是必然,果不其然奇迹没有出现,孙桓子在新筑(今河北魏县南)大败逃亡,逃着逃着慌不择路,差点就挂了。
这个时候救世主出现了,新筑人仲叔于奚率领家丁,救了孙桓子一命。
孙桓子逃脱劫难回到卫国后,寻思着要感谢救命恩人,于是决定给几个城池仲叔于奚做食邑。
食邑简而言之就是封地,按规定,受封之人,享有食邑上的征税权,这可不是一般的赏赐啊。获得食邑的人,几乎就是贵族,除了没有名分外,其他该有的权利都有。
按理说,天降如此机遇,是个人都会欣喜若狂,可仲叔于奚不是普通人。
只见他看着孙桓子的封赏,眉头都不皱一下,淡定的说:老哥啊,我救你是出于义气,不是为了财富。
随后又悠悠的说:封地我是不要的,只要你允许我再马车上装饰“繁缨”就可以。
孙桓子一听,开心不已,还有不要钱要挂饰的,当即答应了仲叔于奚的要求,估计背地里还在想,看来你是真有钱,下次有事还找你。
而获得“繁缨”之后的仲叔于奚也心满意足。
终于,终于,我有了贵族身份了,钱财算个啥,有个身份才重要。
那么“繁缨”到底是什么:专指代天子、诸侯所用辂马的带饰。
这装饰可不是一般大富大贵人家能享用的。
看过《权利游戏》的人估计都对七大家族家辉念念不忘,那是贵族的象征,而这“繁缨”其实就有着同样的效用,属于一种身份的认同,算待遇而不是经济奖励。
由此可见,这仲叔于奚算一个追求进步的人。
听闻这事之后,引出了一个大佬的发言,这大佬,国人耳熟能详,他就是孔夫子。
能让孔夫子单独评论的事都不是小事,对这件事,孔夫子是如此说的
不如多与之邑。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这话啥意思咧?不过是孔夫子看穿了仲叔于奚的诉求而已,他要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奖励,而是一种身份地位的世袭传承。是一个将自己区分与普通平民的外衣。
有了这外衣的加持,就有了无数的方便,这属于名器,是不能随便赠与的,必须要慎之又慎。
因为获得了“繁缨”之后,这个人就获得了相对的社会地位。
这地位又往往和头衔挂钩,头衔又往往和其他接轨,操作得当之后,一个小小的“繁缨”,搞不好比几个城池带来的利益更多。
听完孔夫子言论,在看这仲叔于奚,左看右看我都觉得他一定是个精明的商人。
精明在他深知一个道理!
先富后贵,即难又不安稳,随时有危险。
先贵后富,即简又很安全,随时有机遇。
拿着身份的招牌,能做的事,比挥舞金钱能做的事更多,更便捷。
这也许就是无数商人,都期望能成红顶商人的根源吧。
那么为何后世红顶商人那么少咧?
怪就怪这孔夫子多事,将这个道理给说透了。
说透了之后,就弄的广为人知。
延伸到后续,所有当权者对于名分的赏赐都是慎之又慎。
我不怕你要钱,比如王翦出征楚国,要钱要地,秦王二话不说给。
我就怕你要名,比如韩信攻克齐国,要做齐王,刘邦扭扭捏捏才给。
古今观之,不禁让人暗暗点头,孔老爷子看的真明白啊。
由此才有了中国贵族无论如何无法存在的根源。
贵族贵族最讲究的是什么?不过传承而已!
而主事者最害怕的是什么?给于你传承!
所谓富贵三代,才明穿衣吃饭,可能传三代的又有几人?
天欲取之必先予之,取之和予之都看天,天决定。
这样的历史氛围下,华夏又如何会有贵族传统,也幸好没有贵族传统,才有无数华夏豪雄迭起的时代出现。
因为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最后:历史如烟,看故事即可,今日世界吗,奋斗为先,只要肯耕耘,做不成贵族,做自己也很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