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维护周礼、助平周乱,齐国为维护霸业,具体实施了怎样的措施?

维护周礼、助平周乱,齐国为维护霸业,具体实施了怎样的措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510 更新时间:2024/1/18 21:34:25

春秋时期五霸迭兴,皆以尊王为旗纲,这就说明了王室虽然衰微,但王权仍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象征意义,而尊王就成为了称霸的最有力口号。

尊王政策也是齐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内容,这其中包含了诸多的方面,其中最为直接也最为紧要的就是与周室联姻,搭建与周王室的关系纽带,为下一步的尊王外交做好铺垫。

鲁庄公十一年(公元前683年),“冬,齐侯来逆共姬”。齐桓公亲迎王姬于鲁,为何在鲁?高士奇在《左传纪事本末》中解释为:鲁主王姬之嫁旧也,故桓公至娶王姬,亦逆于鲁,盖鲁为王室懿亲也。齐桓公即位不久,就立刻着手与周室的联姻,体现了桓公对周礼的维护和尊重,更是借周王室的特殊地位来提高齐国在诸侯间的地位。

[var1]

周礼在西周社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缘由西周时周礼不仅是维系政治纲常的基础,更是周王进行国家统治的最有利工具,在本质上周礼与周王是一体的。春秋之后虽然礼坏乐崩,周礼逐渐不被重视,但周礼与周王的关系依然是不可分割的,维护周礼也就是在维护周王的权威。齐桓公深谙于此。

欲先尊王必要维护周礼,并在外交活动中积极实践这一政策,以期达到尊王的目的。在稳定了与周王室的关系后,齐桓公便以天子之名,率诸侯之师平定宋乱,鲁庄公十四年(公元前680年)春,“诸侯伐宋,齐请师于周。夏,单伯会之,取成于宋而还”。去年齐会宋、陈、蔡、邾于北杏,谋划平定宋乱。

[var1]

于兹又领陈、曹之师讨伐宋国,并且齐桓公亲自向周天子请师。杜预在《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中解释道:“齐欲崇天子,故请师,假王命以示大顺。”此次齐桓公请师于周,也是实现了一举双得的效果,一方面按周礼,诸侯会师理应天子统帅,桓公请师而周王派单伯会师,也是在名义上维护了周天子的权威。

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意义,是桓公以假借尊王之名,而欲行奉天子以令诸侯之实。最终齐国的目的到达了,宋国迫于压力,顺服于齐国。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联合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以“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之特权,讨伐楚国不复昭王之罪。

[var1]

在征伐过程之,许穆公卒于师,桓公按周礼加等以侯礼葬之。许本为男爵,而以侯礼葬之。按照一般的礼仪来评判这显然是违礼的行为。但是如若按照“凡诸侯死王事,加二等”的周礼规定,是完全符合周礼的。王事在此指的是征伐之事。诸侯为周王伐楚,许男死于征伐过程,是谓王事也,故加二等爵位以礼丧葬。

孟子·万章下》记载:“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字、男同一位,凡五等也。许以男爵而得侯礼,是为加二等也。以衮衣敛之,衮衣,按礼制,是公、侯所用丧葬礼服,因许有侯礼加等,亦可以用衮衣敛尸。”齐桓公按照周礼的规定,以加二等之侯礼的礼仪来进行许穆公的葬礼,这无疑是桓公遵循周礼、尊周王的表现。

[var1]

齐桓公时期是齐国霸业的鼎盛时期,桓公之后,诸子争位而乱,齐国霸业极盛转衰,但并不意味着霸业的衰亡,孝公即位后,齐国局势逐渐稳定,仍存有霸权之余威;一个霸权的终结的标志着另一个霸权的兴盛。《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记载:“一战而霸,文之教也”。一战指的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文是指晋文公

晋文公的称霸,也就意味着齐国霸业的终结。所以将公元前681年,至公元前633年这一时间段,来规定齐国霸业时期的时间跨度。话说回来随着齐国霸业的兴盛,和尊王政策的推行,齐桓公的春秋霸主地位得到了周王的承认和肯定,周惠王赐齐侯命,“王使召伯廖赐齐侯命”(《庄公二十七年》),即命齐桓公为侯伯为诸侯之长。

[var1]

这无论是对齐桓公亦或是周王,都是一种双赢的局面: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王室正统的肯定,对霸业的稳固有巨大的帮助;桓公一直奉行尊王的政策,日渐衰微的周室依靠强大的齐国,来维持其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讨伐不礼不敬之国,及平定周室内部不断发生的内乱。先是子颓之乱。

周惠王新立之时,子颓趁机祸乱,而卫国曾出兵助子颓攻打成周并立之,卫国此举是对周王权威的挑战。故周王为维护王室的权威,请齐国之师讨伐卫国。鲁庄公二十八年(前666年),齐桓公以周天子名义兴兵讨伐卫国,“齐侯伐卫。战,败卫师。数之以王命”,齐师大败卫师,又以周天子的名义责难卫国的。

[var1]

这是齐桓公尊王政策第一次实质性进展,通过讨伐卫国震慑了祸乱王室的外部势力,保证了周王室的稳定。其次是子带之乱,子带给周王室带了持续的内乱。王子带为周惠王之子、襄王之弟,因受惠后宠爱而生谋逆之心。周惠王欲废除太子郑而立子带。齐桓公会鲁、宋、陈、卫、郑、许、曹诸国国君于首止。

并与太子郑会盟,确定了太子合法正统的继承地位。鲁僖公七年(公元前653年),及惠王崩,太子郑即位为新王即周襄王。襄王忌惮子带会趁机发动叛乱夺取王位,于是秘不发丧,紧急向齐国告难求救。齐国一贯推行尊王的政策,谋定王室内乱就成为齐桓公,责无旁贷的大事。

[var1]

次年春“盟于洮,谋王室也。襄王定位而后发丧”,齐桓公会周襄王及鲁、宋、卫、许、曹、陈在洮结盟,以诸侯之力拥立周襄王顺利即位,暂时稳定了周王室的秩序。子带见襄王已立,深知自己已没有机会,只能采取武力夺取的方式,但当时春秋社会俨然已形成,以齐国为首的诸侯联盟体系。

在齐国尊王政策的领导下,中原诸侯定不会与子带为伍,子带只能选择中原之外的戎狄作为自己的依靠,竟伙同戎狄攻伐成周,鲁僖公十一年(公元前649年),“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同伐京师,入王城,焚东门,王子带召之也”。王子带带领着扬、拒、泉、皋、伊、洛之戎等这些戎族一起讨伐京师,攻入王城作乱。

[var1]

《史记·周本纪》记载更为具体:“叔带与戎、翟谋伐襄王”,子带联合戎狄谋伐襄王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其而代之。作为春秋霸主的齐国一向遵循尊王的政策,断然不会纵容子带扰乱周室秩序。鲁僖公十二年(前648年)冬,“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齐桓公派管仲前往成周为王室平定戎难,平息了因子带之乱而引发的祸乱。

稳定周王室的统治秩序。事毕襄王飨宴管仲,《左传·僖公十二年》详细记载: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君。齐国为次国,国氏、高氏为为天子所命,在齐国世为上卿,管仲为齐桓公所命,是为下卿。若周王现以上卿之礼待管仲,如国、高二上卿来朝,王将何以礼之焉?这明显是违背周礼的行为。

[var1]

管仲作为齐国的国相,在齐国维礼尊王的大背景下,坚决拒绝周王的上卿之礼而受下卿之礼,是欲通过规范礼制来稳定周王室的秩序。次年春,“齐侯使仲孙湫聘于周”,此时齐桓公以春秋霸主的身份,心系周室的安危,故派遣仲孙湫来聘周。戎狄自子带之乱以来,常年来伐京师,致使其常为王室难。

齐桓公作为春秋霸主一贯秉持尊王攘夷的政策,会盟诸侯以谋定王室安危,征召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戍守成周以备戎难。先是公元前647年齐会鲁、宋、陈、卫、郑、许、曹于咸地,以商讨保卫周室。同年秋因戎又侵伐京师之故,桓公派诸侯联军来戍卫成周以备御诸戎,并派仲孙湫前往致送戍卒。

[var1]

三年后戎又来惊扰京师,给王室造成祸乱,周王以此向齐国告难,齐桓公再次征召诸侯之师来周戍守,《史记·齐太公世家》亦有记载:“四十二年,戎伐周,周告急于齐,齐令诸侯各发卒戍周”。

齐国与周室的联姻,这其中有很深刻的隐含意义:一方面从迎亲的仪式上来看,桓公娶王姬而亲迎于鲁,婚姻的流程依然按照周礼的规定来进行,这体现了桓公对周礼的维护和尊重,更是对周王的礼敬和尊崇。

另一方面联姻后周室与齐国结姻亲之好,齐国便搭建了与王室的直接联系,齐国便可以以此为纽带深耕与周室的关系。并进一步借周王室的特殊地位来提高齐国在诸侯的影响力,这为其尊王政策的深入开展扫清了障碍。

[var1]

综合来看齐国始终贯彻执行,其尊王的外交政策,维护周礼以尊周室,助平周乱以稳王制,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功:维护了礼制的秩序,稳定了周王室的安危,这些都为齐国赢得了王室的肯定和诸侯的心悦臣服,更为齐国霸业的顺利进行铺平了道路。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演义中赤壁之战曹操败逃时为何要让张郃、徐晃联手战赵云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张郃徐晃不敢与赵云一战,曹操偏爱张郃还是徐晃,张辽张郃徐晃大战赵云

    曹操命张郃、徐晃一起上的原因很简单,此时他手下没有一个人能挡住赵云。赵云之勇,曹操早在长坂坡之战就有领教,深知赵云武艺之强。此时曹操手下的头号猛将许褚并不在身边,根据下文描述,这个时候他还和李典保护着谋士在赶来的路上,只有徐晃、张郃、张辽等人跟着曹操。而徐晃、张郃、张辽这几人武艺明显不如赵云:张郃和

  • 刘备去世到蜀汉灭亡四十年中,蜀汉人口数基本无变化有这两个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备去世后蜀汉国力,刘备死后蜀汉还有多少兵马,刘备死后蜀国的历史

    蜀汉灭亡时全国总人口是94万人,不到一百万人,有28万户家庭,平均下来每户只有3.4人,算起来甚至不如现在的四口之家。其实四十年时间,蜀汉人口没有增加实属正常,能够保持人口数量稳定不变,都已经很不容易了。蜀汉人口没有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口增长率极低。人口增加长率简单地说就是:一年内出生的人口总数

  • 长坂坡赵云连杀五十多员曹将,他们的水平到底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赵云长坂坡杀了多少人,赵云长坂坡原文,赵云血战长坂坡全版

    不过演义中并没有详细描述赵云杀死这五十多员曹将到底都是谁,其中提到名字的只有淳于导、夏侯恩、晏明、钟缙、钟绅五人:赵云第一次杀回乱军之中寻找阿斗时,先找到了简雍,得知甘糜二位夫人弃了车仗抱着阿斗逃走,慌忙去寻。结果只找到了甘夫人,正在此时曹仁部将淳于导捉了糜竺,带着手下千余人马押着回去请功。赵云上去

  • 公孙瓒麾下有3位大将,曹操刘备各得一人,剩下的那个却无人能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公孙瓒手下十大猛将,正史公孙瓒与刘备的关系,历史上公孙瓒到死都还留有兵力吗

    早期的军阀将领中,比较知名的便是公孙瓒、袁绍和刘虞等人。当时他们的麾下也都有着诸多的将才,特别是公孙瓒,以前他手底下有三名大将,其中两个各自投奔了曹操和刘备,最后一个无人能降。这三名大将分别是赵云、田豫和严纲,前两位也都是赫赫有名的,在三国后期表现都不俗。唯有严纲因为去世的早所以名声不大,但他却是三

  • 从集团构成、托孤背景以及托孤对象,对刘备与孙策托孤进行比较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孙策托孤遗言,刘备与孙策的托孤,孙策和刘备托孤谁厉害

    虽然托孤是无奈之举,托孤人选却是需要帝王再三斟酌,甚至临死前都还在纠结怎样限制这些托孤大臣。毕竟新帝年纪小或是不懂事,贸然将一整个国家交到他手里,不是明智之举。三国时期,魏蜀吴在托孤问题上各有不同,又十分相似。但是魏国因为托孤失败导致自己国家覆灭,本文将以刘备和孙策的成功托孤来做比较,来看看在这段时

  • 赵高拟假诏书,公子扶苏难逃一劫,赵高为何支持胡亥继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可能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在东巡的过程中命不久矣,秦始皇在临死之前才让赵高拟下诏书立公子扶苏为太子,秦始皇一直迟迟不肯立太子正是坚定的相信自己能长生不老。可是在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的过程中,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但是身边的赵高早就看秦始皇不顺眼了,也正在东巡的过程中密谋来假传圣旨。秦始皇的队伍虽然

  • 司马懿和曹操同为篡权之臣,为何人们贬低司马懿赞赏曹操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死治司马懿活治司马懿,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和司马懿,司马懿和曹操有何不同

    由此曹操成为了东汉真正的掌权者。不可否认的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曹操也保护了汉献帝。这一点毋庸置疑,最起码在曹操这里,汉献帝一直是安全的,甚至汉献帝还发动了“衣带诏”事件,曹操就差一点死在汉献帝的手中。不过最终的汉献帝没有成功。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和司马懿都是篡权之臣,曹操是东汉末

  • 袁绍宣称曹操麾下精兵都是他援助的,必定招之即降,事实究竟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讨伐曹操檄文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一篇千古流传的讨伐檄文正式出炉,并很快传遍天下,流传至今。这就是著名的《为袁绍檄豫州文》,由“建安七子”中排名第二的大才子陈琳亲自操刀,他当时正好在大将军袁绍身边担任主簿;而袁绍刚刚平灭了幽州牧公孙瓒,掌控了黄河以北的青、幽、并、冀四州,还担任着东汉王朝的“大

  • 三国时期最牛的三个奇才,为何却英年早逝?这三件事做得太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国中最牛的奇才,三国三大奇才英年早逝,三国死得最憋屈的十大名将

    导语:三国时期战火连天,各个诸侯为了争霸天下都是无所不用及其,都说上兵伐谋,一个顶级谋士对于一个势力来说至关重要。刘备就是这么一个例子,尽管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起兵,但因为没有谋士的辅佐,征战几十年都一无所获。遇到诸葛亮之后才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诸葛亮帮他制定战略,然后帮他吞并荆州和益州,最后刘备才能

  • 司马懿派一人追赶诸葛亮,诸葛亮仰天长叹:大仇可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诸葛亮以自己为诱饵司马懿大败,司马懿女装吸引诸葛亮,司马懿和诸葛亮的接吻动画

    不可否认的是,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也是过人的,毕竟诸葛亮五次北伐,一直没有进攻到曹魏的内部。这一切与司马懿有很大的关系。现如今人们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非常熟悉的,在这件事中,马谡自作主张发动战争,结果到了街亭的丢失。虽然诸葛亮对马谡是非常器重的,可是违背军规的时候,马谡根本没有想到后果。这时候的马谡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