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策为什么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反而传位给弟弟孙权?

孙策为什么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反而传位给弟弟孙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339 更新时间:2024/1/27 12:42:03

而在孙策临终前,自知命不久矣的他,曾对自己的身后事以及江东的未来做了一系列安排。

其中,最为主要的安排,就是将象征江东统治权的印绶,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孙权,并嘱托重臣张昭等人用心辅佐孙权。

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感到奇怪,在古代的继承体系中,大多都是“父死子继”,况且孙策也有儿子,但为何他却反而选了“兄终弟及”这种方式呢?

其实孙策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当时他面临的局势,迫使他不得不这么做,也惟有传位于弟弟孙权,才是化解当时糟糕局势的最优方案。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孙策死的实在太不是时候了。

孙策死的时候,孙氏政权刚刚才在江东站住脚跟,但站住不等于站稳,此时江东的内部,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

首先就是孙策在自己的势力里,没有绝对的权威。

众所周知,孙策之父孙坚,是在孙策十七岁时便战死,而那个时候的孙策,虽说小有名望,但却无军功在身,因此其本身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自然就很小。

甚至,就连去找袁术要回父亲的旧部,也得靠着打山贼立功后,才要回了一部分。

而当时他的族人和将领,却一个个早已立功授官,比如舅舅吴景,当时为丹阳太守,堂兄孙贲则为都尉。

所以,在孙策创业之初,能领导族人的最大也是唯一的权威,就只剩下孙坚长子这个身份了。

正是因为如此,孙策的队伍从一开始组建,里面就有大大小小的好几个股东,靠着与这些股东的合作,孙策才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基业。

毫不夸张地说,孙策在去世之前的身份,更多的是一个盟主,而不是君主。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孙吴的将领权力都相当大,也具备高度的自主性,甚至,可以用军阀来形容他们。

况且,当时孙策死的时候,其官位也只不过是一个太守,而太守在孙吴政权里并不算高,孙贲、吴景、孙辅等均为太守。

既然大家官职都一样,凭什么就要听你的?

所以,孙策在没有树立自己的权威,并且当时的江东还是豪强林立、各自为政的局势下突然死掉,确实死得太不是时候。

如果再给孙策几年的时间,那么相信他应该能改善这种情况,建立自己的权威,有一批属于自己的死忠,但可惜的是,他过于短命,还没来得及做这些工作就死了。

除了孙吴政权内部的矛盾之外,当时的外部也是矛盾重重。

孙策不是江东本地人,他是以武力手段,驱逐了东汉朝廷设置在扬州的合法官吏,从而占据江东开创基业的。

而他这一举动,必然就动了原本主宰江东的当地土著豪族的蛋糕,加上他名声不好(袁术部将身份),因此,就遭到了江东土著豪族的强烈抵制。

只不过,对于这些人的抵制,孙策采取了一种更为强硬的方式进行了解决。

这个方式就是杀,并且还是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批一批杀,所以,在孙策的授意下,原本江东的名士家族,被批量剪除。

像我们熟悉的顾、陆、朱、张这“吴四姓”,其实都是在经过孙策杀戮后仅存的硕果,在他们之前,江东的士族远不止这四家。

比如吴郡的高氏、会稽的周氏、以及会稽的盛氏等,都曾经是江东的高门大户,但就是因为反对和不支持孙策,均被其无情抹杀。

这还只是社会地位很高的士族,而那些普通的豪族,孙策更是不客气。

比如吴郡的王晟,他曾担任过合浦太守,同时也是孙坚的好友,但就是因为起兵反抗孙策,全家宗族,都被孙策杀了个一干二净。

而王晟本人,原本孙策也是要杀的,但孙策的母亲吴夫人多次哀求,这才让王晟捡回了一条性命。

至于什么乌程邹氏、乌程钱氏等,基本上都被孙策灭了族。

而在杀了这么多江东本地的士族与豪强之后,他们对于孙策有多厌恶和反感,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孙策还活着的话,那么这些内外的矛盾,暂时还能压得住,并且孙策也会通过时间来一点点化解这些问题,但问题是,在他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他却突然要死了。

一方面是因为政权建立时间太短自身尚且有矛盾,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屠戳太狠,导致江东本地的士族还没有完全站在孙家这边。

更让人头皮发麻的是,曹操和刘表这类强敌,还在虎视眈眈。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势下,即将咽气的孙策,深知选择继承人事关重大,其直接关系到孙家未来的生死存亡,所以,就这个问题,他不得不慎之又慎。

而他选择弟弟孙权,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为什么呢?很简单,通常来讲,古代君王在去世时,一般都会想到把他的权力和地位传给自己的亲儿子,这是最理想的结果。

但这个理想结果,孙策却无法做到。

史料记载,孙策的儿子名叫孙绍,其生卒年不详,但按照孙策26岁去世,以及当时的孙权只不过才十八岁这个线索来倒退的话,这个孙绍在当时应该不会比叔叔孙权的年龄大。

既然没有当时孙权的年龄大,那说白了就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

这样的毛头小子,一没资历二没威信,孙策敢把权力交给他吗?要真是这样的话,那就意味着,孙策是把孙家的基业往火坑里推。

并且,如果孙策强行非要儿子接班的话,到那时,孙策刚一咽气,包括孙吴政权的内部,以及江东的各大势力,就会乘虚而入。

一旦如此,不仅是孙策留下来的权力会被分割,就连孙策儿子,甚至是孙家宗族都有可能会性命不保。

也许有人会说,孙策可以给儿子安排一个辅政大臣啊,就像刘备临终前,安排诸葛亮辅佐刘婵那样,不就可以了吗?

理论是确实是可以,但问题是,孙策是刘备吗?答案并不是。

他既没有刘备的威望,也没有刘备的公信力,更何况,当时孙策临死前面临的局势,可要比刘备在白帝城面临的局势复杂且艰难得多。

最重要的是,当时孙策身边的人中,能当此大任得几乎没有,而勉强能算半个托孤之臣的,也只有张昭了。

因此,在不能考虑儿子作为接班人的情况下,留给孙策的选择就只剩下了弟弟孙权了。

选择弟弟孙权的好处,在于毕竟他也姓孙,从亲情角度来讲,让孙权接班,这样做最起码肉还烂在自家锅里,总比被外姓人夺去好得多。

并且,这样做的话,虽说孙策的儿子会失去很多地位和荣誉,但只要不肆意妄为,那么孙策的儿子就基本上可以性命无忧,且永葆富贵。

作为一个成熟的领导者,孙策对于这一点,还是分得清孰轻孰重的。

另外,孙策自己从十几岁开始打拼,虽说创下了一定的基业,但万万没想到自己会死于非命,而从父亲的角度来讲,孙策也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有一天像自己一样,落了个如此下场。

相对于功成名就,当时奄奄一息的孙策,应该更希望自己的儿子孙绍将来能平安善终。

所以,不管是于公于私,选择让弟弟孙权接班,都是当时孙策最佳的方案,也是孙策唯一的方案。

不过,孙策也不是完全没有留后手,在他临终之际,他曾对心腹张昭说了这么一番话。

“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孙策临终遗言

这句话,颇有刘备临终前,交代诸葛亮的那番话的意味,大意就是,如果孙权靠谱,那张昭就辅佐孙权,如果不靠谱,那张昭就可以替代孙权执政。

并且,孙策考虑的也极为全面,他最后几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假如局势恶化到连张昭都控制不住,那么就只能“缓步西归”,返回老家淮泗地区,以保全家族了。

从孙策的这几句临终遗言其实也能看出,当时江东的局势确实十分凶险,不然孙策也不至于说出这般丧气的话。

就连孙策自己都觉得凶险的局势,他能放心交给自己还未成年的儿子吗?坦白来讲,就算是交给弟弟孙权,孙策也是一万个不放心。

而通过孙权接班后所经历的事情来看,孙策的担忧一点都不夸张。

比如当时江东的各地太守,对于年少的孙权十分不服气,因此,自打孙策去世开始算起,孙吴政权多个郡叛乱的就没停过。

先有庐江,后有三郡,再有庐陵、会稽、丹杨、豫章等,都有规模不一的大小叛乱。

这些叛乱,导致了孙权自继位以来,一直就处在马不停蹄的平叛之中,当然,最终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如果换做是孙策的儿子继位,且不说他能不能做到这一切,单说他能不能想孙权一样冷静处理就是一个大问题。

而除了在做这项工作之外,孙权还改善了与江东本地士族的关系。

总之,通过长久的恩威并施,孙家终于在孙权的带领下,在江东真正站稳了脚跟,而之后又凭借几场大胜利,树立起了足够的威望,成功完成了从盟主向君主的身份转变。

整体来说,孙策把弟弟孙权定位接班人,无疑是当时最明智的选择,孙权此人在政务上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也正是因为孙策看到了这一点,同时也知道稳定江东和巩固孙家在江东的地位,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绝非是一个未成年能完成的,因此,才会传位给弟弟而没有给儿子。

更多文章

  • 周瑜死后,鲁肃为什么会被任命为统帅全军的大都督?他究竟有何能耐?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周瑜鲁肃三大都督,周瑜和鲁肃谁先做都督,周瑜孙尚香鲁肃

    世人对鲁肃的第一印象就是宽厚的长者,老好人的角色,然而真实的鲁肃,其表现更加出色,更加令人惊异。他出身于士族家庭,非常富裕,说他视金钱为粪土也不为过。东汉末年,特别是黄巾起义之后,各地烽烟四起,诸侯纷纷割据,民不聊生,流民遍地。作为富甲一方的鲁肃,并没有认真的治理自家产业,反而拿出大量的粮食和财物救

  • 三国正史中的武将排名,典韦第三,吕布未上榜,第一才是万人敌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典韦和吕布谁厉害三国演义,典韦 Vs吕布,三国正史中赵云和典韦谁厉害

    五、文鸳文鸳又称“小赵云”,是《晋纪》中的万人之雄,也被认为是三国末期的第一猛将。想到三国赵云必然想到他在长坂坡七进七出的英勇事迹,但其实在正史中真正的七进七出是文鸯单人单骑在邓艾率领的魏国众多将领追击中搏杀,最后让追兵不敢靠近的事迹。四、孙坚孙坚,是孙权之父开国皇帝东吴开国建立的奠基人,自身武功极

  • 关羽死时,曹操说了10个字,司马懿说了9个字,两人水平高下立见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关羽死后多久曹操就死了,关羽死后曹操说了哪九个字,关羽死后曹操在他墓碑上说的话

    “武圣”关羽,在儒家、佛家、道家均有一席之地。《三国演义》中,“义绝”关云长威震华夏,却死在孙权手中,真是千古遗憾。关羽死后,各方势力反应各异,刘备伤心欲绝,自不用说,而曹操与司马懿的一番话,却引人深思。 关羽之死 身在曹营心在汉,铁骨铮铮关云长。不管曹操对关羽有多好,当他得知刘备还活着,就马不停蹄

  • 是谁这么厉害?能把天下无敌的吕布杀得“三战三败”?不敢出门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吕布无敌,吕布死后关羽无敌,吕布无敌一刀一个坦的最强出装

    《三国志@吕布传》记载:(吕)布遣人求救于(袁)术,自将千馀骑出战,败走,还保城,不敢出。对于“三战三败吕奉先”,《三国志@荀攸传》写的十分传神:“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北就是败北,衰就是衰微,这句话很好理解:吕布有勇无谋,如今三战三败,已经被打的没有锐气了。可以说,天下无敌的吕布

  • 三国志11三家分魏:诸葛尚夺取蜀汉,黄月英垂帘听政,刘禅最受伤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三国志11刘禅有多强,三国志11诸葛亮事件,三国志11三家伐魏

    这个剧本的脑洞,建立在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夺权后,淮南三叛也同时获得了成功。如此这般,黄河以南到长江以北的这个区域,就都摆脱司马家族的控制了。王凌和文钦互相确认了一下眼神,这反贼的锅还是先让钟会背着吧,反正他也背了那么多年,不差这个剧本。在雍凉督军的邓艾一看,司马懿也不过如此,自己有兵马有粮草,把潼

  • 盘点汉末三国时期的三大名士,被合称为“一龙”,看你是否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三国汉末名士排名,三国名士100名排名,三国历史上十大名士

    华歆一、华歆(157年-232年),字子鱼,平原郡高唐县(今山东省高唐县)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重臣。华歆早年拜太尉陈球为师,与名士卢植、郑玄、管宁等都为同门。华歆之后被推荐为孝廉,由朝廷授予郎中一职。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调华歆入京。中平六年(189年),华歆到洛阳后,被授以尚书郎之职。初平元年(

  • 如果没有刘备,关羽和张飞能否干掉吕布?很多人没看懂原文的暗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三英战吕布三国演义中最出名的一场对战,莫过于虎牢关前的三英战吕布了!此一战,先是吕布大杀四方,打得众诸侯叫苦不迭,后是张飞、关羽、刘备轮番上场,围攻吕布,上演了一幕三英战吕布的戏码,令众位看客叫好不已,也正是因为这一场作战,奠定了吕布天下第一的名号,让天下众人都见识到了吕布、关羽、张飞等人的超强战力

  • 姜维原本是曹魏将领,为何他会投降加入蜀汉,并对曹魏奋战到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一、姜维胸怀壮志,渴望建功立业。 陈寿因为姜维对蜀汉灭亡负有责任,在《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不佳。他说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大家对这个“粗有文武”的评价意见不一,但是对姜维“志立功名”则是看法一致。这是因为姜维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完全印证了这个评价。姜维的父亲原是郡里的功曹,在平定羌、戎叛乱时战

  • 秦始皇和芈月居然是直系亲属,这世界真是太小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始皇与芈月关系图解,秦始皇和芈月哪个厉害,秦始皇母亲芈月

    车裂商鞅的秦王是芈月的丈夫战国时代的秦国有个叫嬴驷的国君。 也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王的男人,被称为“秦惠文王”。 这样说,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说起他做的事,很多人都知道吧。 他就是当时车裂商鞅的秦王。 而他的小妻子是电视剧《芈月传》里苅月的历史原型——苅八子。历史上芈月是第一个被称为“太后”的女人,

  • 戏说三国“带甲百万”,如果真有诸侯拥有百万大军,会是哪一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戏说三国完整版2,戏说三国漫画,元七戏说三国原著

    是汉中之战后,法正劝说刘备称王时说的一番话,台词中有这么一长句形容刘备当时的威势: “……更扶有两川之地与荆州,带甲百万,上将千员,天下大势已归于主公啦……” 先开始以为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给刘备长脸,后来翻看原著,没这段话,是导演改编的。原著中是诸葛亮带着群臣劝进,其中也只提到“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