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马案是清朝末年四大奇案之首,确实在整个满清朝廷都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前几年播放的著名电影《投名状》就是说的这件事情。事实上这件事情流传得非常广泛,并且有各种说法,投名状只是最近的一部电影,在早期的时候也有好几部反映这件故事的电影和电视。
这件事的发生相当简单,只不过就是当时满清朝廷派往东南一带的最高军政长官两江总督马新贻,在校场阅兵之后返回衙署的时候,被拦下伸冤告状的平民张汶祥刺死。虽然说两江总督马新贻是朝廷一品大员,周围的护卫众多。但是刺客张汶祥是以伸冤告状为名拦下马总督的,在貌似伸冤的过程中突然行刺,所以周围的护卫都来不及反应,眼睁睁地看着马大人被刺客一刀刺死。
朝廷一品大员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刺客刺死在大街上,这确实太离奇了一点,刺客案件的发生让满清朝廷和慈禧太后感到无比震怒。慈禧太后自然就下令立刻彻查此事,起初是派江宁将军奎玉审理此案,后来又加入了江苏巡抚和漕运总督等大员一起审理。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案子,却始终得不出一个结论出来。最后慈禧太后也嗅出了其中的诡异,只得将曾国藩调来此地,这件离奇的案件最后也是草草结案。
这件案情非常可疑,本来表面上看起来似乎非常简单,但是仔细深究却发现,这件事情和当时势力强大的湘军有相当大的关系,以至于当时朝廷派来审理此案的多位朝廷大员都不敢深究此案。最后慈禧不得不将已经调往他地任直隶总督的原两江总督曾国藩调回,才最终平息了这件案件的影响。这个案件扑朔迷离,有多种说法,有投名状里面所说的桃色案件一事,也就是说两江总督马新贻为了女人害死兄弟,最终被这位兄弟的死党报仇杀掉。
但是这个说法明显只是附会传言而已,只是相当于野史传说,并不一定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多数人推测这件事和当时的湘军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满清可谓是一度风雨飘摇,摇摇欲坠。满清原先的精锐兵力,所谓的八旗再加上绿营,都已经腐朽不堪,没有什么战斗力,根本不是太平天国新锐的对手。所以后来朝廷不得不启用湘军这一地方军力来对付太平天国。经过10多年的战争,太平天国确实被扫平了,但是却让湘军势力一度坐大,当时各省督抚中有一大半都出自于湘淮军,这自然让满清朝廷感到非常的不满和不安。
太平天国被灭之后,慈禧太后自然开始着手对付湘军。她首先是将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明升暗降,升为直隶总督。因为在当时满清地方封疆大吏中,直隶总督虽是排第一,但是他临近京城,可谓是天子脚下,受到中央的诸多钳制,远不如地方上一些总督来得实惠,而仅次于直隶总督的两江总督自然是最有实权的。慈禧调走曾国藩之后,然后紧接着再派亲信马新贻出任新的两江总督,在马新贻到任之前,慈禧应该对马新贻有过秘密的交代,令他彻查湘军在东南一带所做的不法事件,包括传说中不见踪影的太平天国宝藏。马新贻应该也是做了一定的调查,这大大损害了湘军的利益,自然让当时势力在东南很大的湘军感到非常不满。所以最后湘军就玩出了这么一局,最后将两江总督在大街上公然刺死。
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满清朝廷和慈禧太后,虽然对湘军非常不满,但是最终也无可奈何。因为当时满清的实力确实非常虚弱,而经过太平天国起义之后,以湘军为首的汉人势力逐渐坐大。最终在权衡利弊之下,慈禧太后也不得不妥协,所以也没有再深究湘军的问题,曾国藩也调回东南,继续担任两江总督。至于被刺杀的两江总督马新贻,本来作为朝廷重臣,一品大员,稀里糊涂地死在朝廷中央和湘军地方势力的倾轧之中。而且死后还不得安宁,不但没能够真的抓到真凶,给他报仇雪恨,还莫名其妙地被安上了一个所谓的桃色案件事件,成了众人心中的笑柄。
虽然有关桃色案件是野史,但是经过100多年来人们的口口相传,以至于现在人们都把野史当作正史,马大人似乎就应该死于所谓的桃色事件之中。100多年来所谓的小说,以及影视剧都是这么拍的,曾经的影视大片《投名状》也是按照这个来的,至于案件背后真正的满清中央与地方湘军之争,根本就没人去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