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戊戌变法失败,慈禧撒下天罗地网,康有为是怎样成功逃脱的?

戊戌变法失败,慈禧撒下天罗地网,康有为是怎样成功逃脱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612 更新时间:2024/1/19 2:44:06

题/戊戌变法失败,慈禧撒下天罗地网,康有为是怎样成功逃脱的?文/土老帽配图声明/本号所使用配图均来源于互联网,且难以查证著作权人,若有来源我们定会标记,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号,我们会认真解决!原创声明/不易君子为文史地理爱好者原创投稿征文平台,文章原创性均通过作者保证与原创工具检测,若您发现作者文章有抄袭、洗稿等嫌疑,请将线索发送至后台,我们会严肃处理!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前言: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慷慨赴死,康有为脚底下抹油。但是有一个疑问摆在人们的面前:慈禧连光绪帝都软禁起来,那些参与变法的主要人物肯定是要被杀头的,当时慈禧已经完全掌控了局势,在大清国的地盘上,康有为又是怎样成功逃脱的呢?

(被称为“圣人”的康有为)

一、光绪帝危急时刻下密诏让康有为逃命

1898年戊戌政变前夕,光绪在跟慈禧斗法的过程中,眼看大势已去,他知道慈禧肯定要杀康有为等维新派,于是急忙下密诏通知康有为等人逃跑。康有为接诏后,即于9月20日凌晨4时乘火车离开北京前往塘沽,准备乘船南下。

因为没有了上等舱,而且还要等到21日下午4时才能起航,所以康有为改乘英国太古公司的重庆轮,该轮于21日上午11时程南下。这个决定可以说对康有为成功逃脱具有决定性意义。

(悲催皇帝光绪帝)

当慈禧已经软禁了光绪以后,就开始大肆搜捕维新派人士。他们在北京搜了个遍也没有找到康有为,后获知康有为去了天津,慈禧急忙命令停开京津两地的火车,并电令荣禄在天津搜捕康有为。

但是慈禧的这些命令都慢了半拍,康有为早已坐在重庆轮上,欣赏海上风景了。

(弄权误国的慈禧)

二、康有为在烟台悠闲逃脱,如有神助

重庆轮一路乘风破浪,向南行驶,离京津地区越来越远,康有为就像出笼的小鸟一样,心情雀跃。殊不知有一艘快艇已经开始追赶重庆轮。

原来荣禄知道康有为的行踪以后,在塘沽搜遍所有客栈,当然一无所获,后得知康有为坐上了重庆轮,于是派出快艇火速追赶。

(荣禄)

这艘快艇,时速是重庆轮的两倍,追上重庆轮自然没有问题。但是碰巧的是,快艇中途却遭遇燃料不足,只好半路返回。

重庆轮需要在烟台港停留数小时,康有为也打算下船小憩。他悠然步下轮船,在海滩一边欣赏海景,一边捡拾五色石,他还买了几篓烟台的大苹果。

他不知道,缉捕他的电令早已下到烟台的道台府,但是凑巧的是,烟台的道台正好不在道台府,而留守的官员不敢擅自译出电文。当道台回府看到电文以后,重庆轮已经载着康有为走上了南下之路。

(康有为)

三、上海港梁启超设法救老师

康有为在重庆轮上吹着海风,欣赏着海景,对发生在身后的危险毫无察觉,他天真地以为,他已经逃出了慈禧的魔掌。殊不知,重庆轮还没有到上海港,上海道台蔡钧早已接到了慈禧的电令,要他在港口收捕乘船前往上海的康有为。

蔡钧准备了很多康有为的照片,分发给各路兵丁,并开出2000大洋的赏格。两江总刘坤一又开出3000元大洋的价码。蔡钧请求时任英国驻上海总领事白利南准许他派人到所有到上海的英国船只进行搜查,却遭到拒绝。不过白利南答应帮助蔡钧搜查。

(康有为与梁启超)

当时还在北京的梁启超,知道康有为到上海港以后凶多吉少。于是他找到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此人一向同情变法,请求李提摩太帮助康有为脱险。李提摩太欣然答应,李提摩太于是请求白利南设法相救。

白利南派人乘驳船到海上拦截重庆轮,把康有为转到驳船上,并把康有为送到另一艘英国轮船上。4天后这艘轮船把康有为送到了香港,至此,康有为才算成功逃脱。

(维新志士梁启超)

康有为逃脱后,长期流亡欧美。从此以后他的历史角色主要是保皇党。在革命如火如荼的岁月,他顽固坚持保皇,开起了历史倒车。

不过他的小日子过得却十分熨帖。他衣食无忧,过得像个亿万富翁,他在瑞士买了一个小岛,还娶了六房太太,溥仪小皇帝过得都不如他!

(康有为)

参考文献:林克光《近代名人趣闻轶事》

更多文章

  • 金庸笔下的康熙英明神武为何雍正却被写得心机险恶?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康熙和雍正谁功绩更大,金庸为什么丑化雍正,康熙与雍正是什么关系

    金庸的作品里面,有好几部都是以清朝作为小说的历史背景。而清朝的几位皇帝如康熙、雍正、乾隆,在金庸的塑造之下,都成为了小说中有血有肉的人物角色。金庸小说创作的一座高峰,是其封笔之作《鹿鼎记》。如果说韦小宝是金庸笔下最不靠谱的男主角,那么康熙则是其中最完美的男二号。在《鹿鼎记》中,年仅10多岁的康熙皇帝

  • 金庸为何盛赞康熙、成吉思汗,却痛批崇祯是昏君?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金庸歌颂成吉思汗,崇祯皇帝是明君还是昏君,崇祯皇帝是个好皇帝还是昏君

    不过,金庸对于一些历史的把控或者评价却也引起了不少人的争议。比如他盛赞康熙,成吉思汗,耶律大石等异族皇帝,称他们为一代雄主,但是对于明朝皇帝崇祯,他却直斥其为昏君。这种评价引起了很多“大汉族主义”的人的不满,甚至有人说金庸姓“金”,是满族后裔。拜托!金庸本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他的祖上有一个名叫查

  • 年羹尧乱棍打走老师的儿子,雍正知道后大笑:年羹尧的死期已到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雍正处死年羹尧,年羹尧犯了什么错会被雍正处死,年羹尧为何被雍正教训

    清朝因为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并且这个王朝经历过康乾盛世,也面对过八国联军侵华的欺辱,因此这个王朝的历史也就格外的引人关注。大家都知道,雍正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将领叫做年羹尧。这个人曾经是力保雍正坐上皇位的大将,但是熟知历史的人就知道,这个人的结局却并不好,在雍正坐上皇位之后,年羹尧也变得日益猖狂,因

  • 清朝最悲情的贵族世家,虽然出了3位皇后,但她们全都命途坎坷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清朝最惨的皇后19岁进宫,清朝最悲惨的皇后是谁,清朝最苦命的皇后

    虽说都有皇后之名,但大家的情况也有所区别,有的人生前就坐上了皇后之位(如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有的人是死后被丈夫或者儿子追封为皇后(如孝献皇后董鄂氏);有的人生前受尽皇帝万千宠爱,有的人生前与皇帝毫无感情可言,帝后夫妻形同陌路,困守宫中。清朝十二帝,首位就是被尊为清太祖的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是满清大业的

  • 清朝猛将被包围,送出一封信求救却无人能懂,曾国藩看后:糟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清朝未解之谜曾国藩,清朝不重用曾国藩后果,曾国藩怎么叛变的

    曾国藩,想必大家都知道,他是历史上很厉害的人物,并且他是晚清的朝廷重臣。他不仅文采好。还练得一身武功,能文能武,可谓全才了。在他的手下有一名大将—鲍超,他是湖南人,不识几个大字,但是非常英勇,是一名厉害的武将。他至少打过500次战争,尽管身上伤痕累累,但他依然坚持着。同时和他不分上下的,还有一名武将

  • 和珅被赐死时,笑着打开乾隆的“保命诏书”,看到3个字后傻眼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乾隆给和珅的免死诏书,和珅被赐死前皇帝遗诏,和珅被嘉庆赐死乾隆给的保命诏书

    当时在位的乾隆皇帝,对于和大人干的这些偷鸡摸狗的事儿都是一清二楚的,但是乾隆皇帝并没有杀掉他,原因如下。当时的和珅能够帮助乾隆赚钱,他当上内务府总管后,从各种途径搞来的银两,全都进献给了皇帝,让皇帝过上富奢的生活。其次是和珅善于拍马屁,让乾隆帝很喜欢,而且事情办得很好,深的乾隆老爷的喜爱。尽管乾隆爷

  • 她给皇太极生下了著名的“建宁公主”,娘家却被皇太极带兵攻灭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建宁王妃,皇太极的5位著名妃子,皇太极的几位皇后

    生下建宁公主的人,是一位来自蒙古察哈尔部的女子,史书没有记载她的名字,只知道她是奇垒氏。我们知道,清朝一开始国号不叫清,而是女真建立的后金。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在建州崛起后,统一了女真各部,为了继续统一天下,女真就有了和蒙古联姻的习惯。皇太极身为努尔哈赤的继承人,改国号为清,建立大清,又延续了娶蒙古女

  • 清朝时,为什么人人都不愿娶宫女?说出原因你估计都不相信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宫女也叫宫人,从汉朝起,开始出现,指的是进宫服侍君主的人,通常都是普通人甚至奴隶。起初的宫女都是战俘,汉朝以后,可以从民间挑选进宫。她们大多年纪很小,或者是正值芳龄,运气好的可以被皇帝宠幸升个官职,不用再做下人,运气不好的也可能老死宫中或被惩处致死。虽说能被挑进宫的宫女都应该是长相不错,且机敏能干的

  • 洪秀全如何惩罚犯错的妃子?其刑罚名虽好听,却比人彘还要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洪秀全犯错的妃子,洪秀全选拔妃子标准,太平天国洪秀全的妃子

    百姓在这样水深火热的生活之中,不由的渴望可以获得一位英雄的救赎,而洪秀全所建立的拜上帝教,就在这种情况下悄然庞大。洪秀全本人不过是一个落魄书生而已,在参加过几次科举考试之后,均名落孙山,以后便对科举大为失望,自己也因此大病一场。后来,在传统思想无法解脱他的时候,在偶然的机会下,他得到了一本圣经,了解

  • 清朝附属国心生不满欲改国名,皇帝一怒将其国名倒写,沿用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中国一直是亚洲最强大的国家,周边有很多附属国或者藩属国,和中国保持密切的关系。每年向中国进贡,中国也赏赐附属国很多东西。其中有一个国家,秦汉时期一直是中国的郡县,后来独立,但仍然是中国的附属国。在清朝的时候,因为不满意自己的国名,向清朝皇帝申请更改国号,清朝皇帝同意了改名的请求,但是却让其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