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不赔款,不各地,不和亲?
这话说得,好像晋朝不愿意和亲、割地、赔款似的,他倒是想,也要人家原意啊。皇帝和大臣都被人家一锅端了,人家自己都在洛阳当皇帝了,哪来的机会和亲、割地、赔款?
不要小看和亲、割地、赔款这些事。这些事虽然丢脸,但比起被人家连皇帝、宗室、后宫、大臣都一锅端来,还是要强很多的。最起码的,有能力、有机会做这些事,说明对方还消灭不了你,只能接受你和亲、赔款、割地。
而要做到这些,就意味着你必须在战争中虽然无法消灭你的敌人,起码的是要做到让敌人也消灭不了你。当然,晚清以后的割地赔款是另外的性质,这里先不谈了。
比如汉朝在汉武帝之前,长期和亲。为什么和亲呢?因为有白登之围,汉高祖刘邦的三十万军队被冒顿单于的四十万骑兵围困,虽然汉高祖差点不能脱身,但同样的,匈奴骑兵也只是围困而已,主动进攻了几次,都没占到什么便宜。
最后冒顿单于同意放刘邦一条生路,也并不完全是因为陈平的什么奇计,更重要的是单于也意识到了,自己是没有能力消灭这些汉军的,还不如建立一个稳定的联系。所以,最后才达成了和亲和汉朝每年给予匈奴一定财物的办法,来保持和平,汉朝也需要时间在大战乱结束后休养生息,恢复一段时间。
再来说另一个所谓的屈辱王朝宋朝。北宋对辽国,初期也是经历了长期的战争的,互有攻守,各有胜败,谁也没占到太多便宜。到最后达成澶渊之盟的澶州之战,也是辽军主动进攻,宋军防御,而且并没有吃亏,辽军看占不到什么便宜,又怕陷入正在赶来的宋军的包围,才同意接受了和约。
而且,汉高祖面对的冒顿单于是匈奴刚统一起来的第一个单于,匈奴国势算是在鼎盛期。而北宋所面对的辽国,更是建国比宋朝早很多,国力也很强大,而且是处在国力的上升期。宋朝在这种情况下,也仍然能够守住底线,而且还主动进行过几次北伐,才换来了澶渊之盟,达成了和平。
西晋面对的是什么情况呢?匈奴在汉朝的持续打击之下,早已经衰落了,对中原并不构成太大的威胁。羌族也在东汉持续长达近百年的打击下,比较稳定,没有能力威胁中原王朝的安全。唯一在崛起的是乌桓,结果乌桓还没来得及加强统一,就被曹操打散了。鲜卑也才刚开始兴起,也无法威胁中原安全。
也就是说,西晋统一时,外部威胁是并不大的。只要西晋自己能够保持安定,让国家能够有一段时间的恢复和发展,造成永嘉之乱的五胡是完全没有能力构成威胁的。尤其是已经内迁的匈奴,等待他们的将会是逐步和汉族同化。
结果晋朝可倒好。灭吴才十年,司马炎死了,又过了一年,八王之乱就开始了。等到八王之乱自己把中原地区的兵源和战争资源都消耗得差不多了,又开始各自找外援。最后一举消灭东海王司马越的十万军队,俘虏西晋皇帝、宗室、后宫嫔妃和大臣的匈奴人,就是成都王司马颖找来的外援。
东晋南渡之后,北方大乱,一开始黄河以南还有大量汉族豪强建立的坞堡势力,在为晋朝坚守。但东晋自顾不暇,连内不稳定都保持不了,更不用去想解救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北方的汉族人民了。石勒倒是真的还给东晋写过信,希望能建立平等关系,但东晋并没有回信。
东晋不回信,并不是因为民族气节使然,而是东晋政权实际上是东海王司马越一系的势力建立起来的,所以他们是下意识地把石勒当作敌对的成都王司马颖一派,而拒绝来往的。等到鲜卑人建立的政权来了,东晋就愿意和他们交往了,因为鲜卑就是司马越找来对付匈奴势力的外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