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问题在于,可千不该万不该,大明亡在崇祯皇帝手上。
当时明朝的魏忠贤,号称”九千岁”,他独断专行,祸乱后宫,把持着朝纲。结果怎么样呢?
1627年8月,17岁的崇祯刚一上位,就着手收拾魏忠贤。他先是把魏忠抓了起来,然后派他给朱元璋守陵。11月,魏忠贤自知回天乏力,就上吊自杀了。也就是说,才几十的功夫,崇祯就铲除了魏忠贤。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魏忠贤在朝内势力庞大,门生故吏更是遍布天下。因此可见,崇祯精通政治手腕,很有两下子。12月,崇祯诛杀了客氏子侯国兴。
1628年1月,崇祯又下令鞭魏忠贤及其党羽崔呈秀尸,并削冯铨、魏广微爵位。一年后,又打倒了崔呈秀以下六等官员,分别予以惩处,涉案人数多达255个。自此,魏忠贤和客氏余孽尽数被除。崇祯经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平息了阉宦之乱,大大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顿时,大明上下焕然一新。
讲到这里,问题就来了:崇祯为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付出了那么多,是一位励精图治,兢兢业业的皇帝,大明最后为何会亡在他手上?
我认为,答案只有八个字:刚愎自用,疑心重重。
上面八个字,就是崇祯性格的总概括。
崇祯虽然除掉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宦实力,但这也导致了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实力的崛起。此外,他还要面对强大的满人和泛滥的农民起义。
也就是说,崇祯此刻可谓是内忧外困,困难重重。他必须要重用良臣,以抵抗那三股势力,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然而崇祯皇帝偏不,他刚愎自用,自以为靠自己一人就可摆,而没有意识到形势的严峻性。
这也就罢了,他还疑心重重。当时明朝有个叫袁崇焕的人,甚是厉害,被派到辽东去驻防,一炮就轰死了努尔哈赤。皇太极一看,这样下去可不行,就想方设法要除掉袁崇焕。后来,他抓到了明朝的几个太监,故意让他们听到自己打算跟袁崇焕要合谋,一起夺取大明的江山的嘀咕。最后,又故意让他们逃跑。
那几个太监赶到京城后,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崇祯。崇祯就怀疑起了袁崇焕。再加上这时皇太极又耍了个阴谋,他故意绕过了袁崇焕的防地。不久,有人又跟崇祯禀报,说不好了,袁崇焕跟满军勾结在了一起,不然满军怎能打到这里?结果是,崇祯下令召回了袁崇焕,把他下了大牢,最后把他给杀了。
而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崇祯那样做,彻底伤了大臣们的心,从此不会有人肯为他效力了,大明亡在他身上也就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