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早在唐代德宗时期,著名文学家韩愈、刘禹锡等就听说过衡山有禹王碑的事了。据说,韩愈曾游览衡山,但没有亲眼看到禹王碑,于是遗憾的写诗道:“千搜万索竟何有?森森绿树猿犹悲。”直到南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有一个名叫何致的人游览衡山,在樵夫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这块禹王碑。他照原样拓描下来,回到长沙,摹刻了一块碑竖立于岳麓山,从此,岣嵝峰的禹王碑顿时名扬四海。
据描述,禹王碑碑面宽110厘米,高184厘米,共77字,每字径约17厘米。
据学者研究,这篇碑文既不同于甲骨钟鼎文,也不同于籀文蝌蚪文,很难辨认。据古代传说,大禹为了寻求治水方法,日夜奔波于三山五岳,后来,大禹在南岳衡山梦见苍水使者,在仙翁的指点下,获得有治水方略的金简玉书,终于制伏了洪水。
许多学者认为,一个人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创造如此复杂的汉字,因此目前史学界、书法界普遍同意一种观点:汉字是远古时代的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几经约定俗成后,为人们共同认识、使用而创制的。但为何其字形奇怪,既不像大篆,更不像小篆,也没有一点甲骨文的痕迹呢?显然无论如何仅凭这些文字是考证不出其内容的。至今,禹王碑仍是一个无法彻底揭晓的谜,它涉及远古历史及古文字发展问题,只有等待哪一天甲骨文被大量发现后,才有可能通过相互对照来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