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诛杀一众功臣,那么李世民为何没这么做呢?

朱元璋诛杀一众功臣,那么李世民为何没这么做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094 更新时间:2023/12/8 12:03:38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跟随开国皇帝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大多数都没什么好下场,如跟随刘邦韩信,要轮到绝的那就是明朝朱元璋可谓是杀尽功臣,但是有位皇帝一招就制服了各位功臣,他就是李世民。这是怎么回事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首先说说朱元璋那些杀的功臣:

一、被杀的功臣

1.韩国公李善长

定远人,早年间加入朱元璋义军,“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

1370年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左丞相,位居功臣第一,朱元璋在制词将他比作萧何。之后李善长一度与.刘伯温在朝中博弈,后推举胡惟庸任丞相。

1390年朱元璋以“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将77岁的李善长以及一家七十余人全部处死。

2.吉安侯陆仲亨

濠州人,17岁就加入了朱元璋义军。1370年陆仲亨被封为吉安侯。曾因事被降为指挥使,负责抓捕盗贼,但不久恢复爵位。

朱元璋经常对人说“此(陆仲亨)我初起时腹心股肱也”。

但1390年朱元璋惩治胡惟庸党时,陆仲亨的家奴举报他与唐胜宗、费聚、赵庸同谋,因而被处死。

3.延安侯唐胜宗

濠州人,18岁时就加入朱元璋的义军。1370年唐胜宗被封为延安侯,曾因“擅驰驿骑”,被夺爵,但不久又恢复。

此后他又镇守辽东、巡视陕西,1390年坐胡惟庸党被处死。

4.平凉侯费聚

五河人,在濠州加入朱元璋义军。1370年费聚被封为平凉侯,此后又参与平定云南之战。

1390年费聚被列入胡惟庸党。为此朱元璋还找了一个二十多年前的借口,“聚曩使姑苏不称旨,朕尝詈责,遂欲反耶!”最终费聚被处死。

5.南雄侯赵庸

庐州人,早年与兄赵仲中聚众水寨屯兵巢湖,后归顺朱元璋。赵庸功勋卓著,应该封公的,但因他在行军至应昌时私自纳奴婢为妾,最终只能封侯。

1390年赵庸随朱棣出塞,征讨乃儿不花。大军班师归来时,赵庸论入胡惟庸党被处死。

6.荥阳侯郑遇春

濠州人,早年间与兄长郑遇霖投入朱元璋麾下。1370年郑遇春被封为荥阳侯,1390年坐论胡党,而被处斩。

7.宜春侯黄彬

江夏人,早年间在徐寿辉手下,后不满陈友谅而投靠朱元璋,在平定陈友谅的战役中立下大功。1370年黄彬被封为宜春侯,1390年论入胡惟庸党被处死。

8.河南侯陆聚

元末时陆聚缮城保境,后以徐、宿二州归降朱元璋。1370年陆聚被封为河南侯,1390年被列入胡惟庸党而处死。

9.靖宁侯叶升

合肥人,本是元朝将领,后自动来投朱元璋。1379年叶升被封为靖宁侯,1392年论胡惟庸党被处死,之后又被列入蓝玉党。

10.永嘉侯朱亮祖

六安人,原是元朝的义兵元帅,后被朱元璋俘虏,投入麾下。1370年朱亮祖被封为永嘉侯,后奉命镇守广东。在镇期间朱亮祖有许多不法行为,1380年他被番禺知县道同举报。但朱亮祖“恶人也告状”,道同反而被杀。事情真相大白后,朱元璋将朱亮祖父子鞭杀。

11.江夏侯周德兴

濠州人,与朱元璋是发小。1370年周德兴被封江夏侯,但他与汤和相比,很不懂事,营建宅第超越规制,恃宠而骄。

1392年周德兴之子周骥被揭发同宫女乱搞关系,父子连坐诛死。

12.凉国公蓝玉

定远人,常遇春的妻弟。蓝玉是后起之秀,1379年被封为永昌侯,此后在捕鱼儿海大破北元,晋封凉国公。

1393年蓝玉被人告发意图谋反,因此被杀,受株连者达1万5千人。不可否认蓝玉有一些不法行为,但不至于谋反。

13.蓝玉党

所谓的“蓝玉党”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主要有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会宁侯张温、普定侯陈桓、舳舻侯朱寿、怀远侯曹兴等人,这里不再一一介绍。

14.罪名不详

被处死的功臣中有两人罪名不详,分别为1394年被处死的永平侯谢成、1395年被处死的崇山侯李新。

二、赐死的功臣

朱元璋在即位初年以及晚年时期,对于一些功勋卓著、过错不明显的功臣予以赐死的方式。具体情况如下:

1.宋国公冯胜

定远人,初名国胜。早年间与兄长冯国用结寨自保,后归顺朱元璋。

1370年冯胜被封为宋国公。朱元璋在诰词中称冯“胜兄弟亲同骨肉”。1393年蓝玉被杀当月,冯胜被召回京。两年之后(1395年),冯胜被赐死。文献记载,“上召胜饮之,酒归而暴卒”。

2.颖国公傅友德

砀山人,元末加入红巾军。傅友德先后在明玉珍、陈友谅麾下,但无所知名,后归顺朱元璋,遂得重用。1370年傅友德被封为颍川侯,此后他大放异彩,平巴蜀、征西塞、伐云南,功勋第一。1384年晋封为颍国公。

1394年傅友德被赐死,据说他是在朱元璋面前当众自尽的。

3.德庆侯廖永忠

巢县人,早年间与兄长廖永安在巢湖聚众,后以水军投靠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中,朱元璋评价廖永忠“功超群将,智迈雄师”。本来廖永忠可以封公的,但朱元璋借口他“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1375年朱元璋以僭用龙凤等违法之事赐死廖永忠。值得一提的是小明王是让朱元璋授意廖永忠除掉的。

那我们再看看李世民是怎么制服功臣的呢?

当时,武将李靖刚刚打败了突厥,立下了不俗的战功,本来怀着雀跃的心情胜利回朝,想着该怎么讨赏,结果还没开口,就被人参了一本,说他不守纪律,打败敌军之后竟然放纵手下的人去抢夺突厥人的东西。

这下可瞬间让李靖苦了脸了,这个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毕竟打仗在外,好不容易费了那么大一番功夫打赢了拿点战利品什么的也算人之常情啊,没必要非要较这个真,而且打败突厥的战功那么大,怎么也能抵消了这番过错,但是再怎么样,错了就是错了,给别人留下了把柄,就怪不得别人趁机使坏,这下结果如何就要全看皇帝是怎么想的了。

李靖思前想后,心里老是惴惴不安,这个往小了说也不过就是士兵违纪,往大了说还能说他目无军纪,甚至是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一不小心就是杀头抄家的大祸,所以在这样的忐忑不安的心情下,他去见了皇帝。

李世民崩着脸,看着别人参的奏折,一句话也不问就直接开始斥责他,军功什么的也不提,没办法,李靖只好磕头认错,希望能从轻处罚,李世民就单纯数落,也不给个结果,所以李靖回到家里之后,老是觉得好像头上悬着一把刀。

过了没多久,李世民又见了他,这下这个事情终于有了个结果,李世民讲那错误他就不追究了,但是他以后要记住不许再犯,同时还要奖赏他。李靖这下总算放心了,接着皇帝给的各种赏赐也下来了,而且接连升了好几级,让他对皇帝感激佩服的五体投地。他也明白这是皇帝对他的敲打,以后也开始谨慎起来。

后来他再次出站获得胜利,却又遭人污蔑,他吸取上次的教训,闭门不出,低调做人,哪怕是后来被证明是清白的,也坚持着低调行事。

同样的招数不仅是在李靖身上用过,在尉迟敬德身上也被使用过。

尉迟敬德这人有点蛮气,李世民有一次大宴群臣,大家一边看着表演,一边喝着小酒,正高兴着呢,但是尉迟敬德却一直扳着个脸,原因是他觉得这宴会的位子排的不对,有个大臣明明功劳没他高,坐的位子却比他尊贵,他不服,在酒喝多了之后,他就开始大闹了起来,当着众臣的面子把那个大臣给痛骂了一顿。

这个大臣是个懂分寸的,怕扫了皇帝还有大家的兴,就尽力忍了,旁边的官员瞅着这样下去也不行,就做个和事佬,想劝几句,结果尉迟敬德直接动了手,打了这好心相劝的官员一拳,他是武将出身,这一拳哪是常人能吃的消的,那官员的脸瞬间就青肿了起来,好好的宴会就这样被搅合了,很多官员都还没弄清发生了什么,就只见皇帝崩着个脸,很生气的就离席了,最后搞得着宴会不欢而散。

后来皇帝就把尉迟敬德给叫了过来,尉迟敬德虽然蛮,但是不傻,也知道自己当时是昏了脑袋,所以对这次面圣心里也是非常忐忑,还不知道会受到啥处罚呢。他一见到皇帝,本以为会迎来一顿斥责,没想到皇帝直接很严肃的和他说:“当时你们这些人和我一起打江山,经历了多少困难,图什么?图的就是有一天胜利了,大家能好好坐到一起,一块享富贵,顺带能够给子孙们留点东西,可是你说你,时不时就犯错,给我捅娄子,眼里有没有王法?都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你我之间虽然狗。共过患难,但是我是一国之君,必须得赏罚分明,不能随便迁就徇私,你最好心里有点数,省的以后自讨苦吃。”

尉迟敬德听到这里瞬间给吓了一哆嗦,之后,身为一介武夫的他也开始夹着尾巴做人,做事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事事谨慎,处处小心,就怕捅下什么篓子,给自己招来祸患,皇帝也时不时叫他进宫“提点”几句。

有一次谈话,皇帝突然对着尉迟敬德蹦出来一句“有人说你要造反”。尉迟敬德憋了好久的蛮劲立马上来了,他虽然以前做事不拘小节了一些,可是那纯粹是个性问题,而且现在他已经收敛好多,怎么还有人看他不顺眼,他直接把自己衣服给扒了,露出身上征战时留下的累累疤痕,很是愤慨地说:“现在日子好过了,我这身满是伤残的破身子骨都这么不中用了,怎么还有人看我不顺眼,污蔑我想要造反?真是可笑”。看着这身吓人的疤痕,皇帝也想起来以前并肩作战征战沙场的日子,瞬间满是感概,他立马换了和缓的语气安抚到:“我就是相信你不会那样才选择和你讲的。”

由此可见李世民在帝王之术上的造诣,不论是恩赐还是敲打,都掌握拿捏的刚刚好,而且他对每个大臣的性子都了如指掌,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手段,总归是要在自己的掌控内的。

对待这些老臣,他虽然清楚他们的品性,但是总归还是有着帝王的多疑,而且如果对这些老臣恩宠太过,不仅会招人眼红,也容易使这些老臣忘了身份,所以时不时敲打一对不论是对这些老臣,还是对他的统治都是有好处的。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标签: 唐朝李世民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他刚出生母亲就死了,一生战功赫赫建立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裕,南朝,历史解密

    谈起帝王,运筹帷幄者多,征战沙场者少,但帝王之中,还真不乏军事家,除了曹操这种声震天下的人物外,还有一位深藏不露的军事家,那就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刘裕此人身世极为传奇,他出生不久,母亲即亡,家中贫穷,无钱请乳母,其父亲就想将他舍弃,多亏当时好心人代为哺乳,这才得以存活。刘裕出身如此低微,人却器宇

  • 八爷党在夺嫡中输给雍正 他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还不了解:雍正和八爷党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九子夺嫡的八爷党却输给了雍正,八爷党结局如何?康熙晚期,各个皇子争权夺利,九龙夺嫡,虽然混乱但无疑是人才大爆发的时期。各个政党相互征伐,最终虽然以四皇子为首的团队夺得了头筹,但能与他有一争之力的八皇子团体无疑也是十分卓越的。八

  • 汉朝和明朝相比 朱元璋为何能够创造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汉朝,明朝,历史解密

    对汉朝和明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朝经过三代皇帝才有了文景之治,明代为什么建国就是盛世?汉朝建立的时候,刘邦已经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根本没有精力再去治理汉朝。事实上从刘邦建立汉朝,一直到刘邦去世,刘邦一直都在不停地征战,根本没有休养生息的时间。吕后掌管大权之后,采取了

  • 奕訢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奕訢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咸丰逃到承德避暑山庄,但咸丰签订了一系列不平衡的条约以换取暂时的稳定。但他没有回北京,在避暑胜地去世,年仅31岁。不过,咸丰临死前,做了一些后事安排。他立长子载淳为太子,为儿子选了八位侍郎。为了避免八大臣的专政,他将自己的两枚御玺“皇赏”和

  • 唐朝的藩镇之乱,为什么一直没能彻底根除?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藩镇,历史解密

    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掌管地方军政大权,玄宗时在边境设置十节度使,通称“藩镇”。各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掌握全部军政大权,形成地方割据,常与朝廷对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历史的卷轴中,恐怕没有哪个朝代,如唐朝一样命运多舛。唐朝曾

  •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其他藩王不反对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棣,明朝,历史解密

    朱棣,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的皇位。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1402年,经过4年的靖难之役,朱棣攻破南京城,最终建文帝朱允炆在宫中纵火,然后不知所踪。燕王朱棣在客套一番之后,经过群臣劝进,荣登大宝,是为明成祖,号永乐。那么面对皇位,其他二十多位藩王都不反

  • 黄忠死前高呼八字,赵云听了想跑路?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黄忠死前高呼八字,赵云听了想跑路,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黄忠作为五虎上将之一,实力非常强劲,他先是和关羽打成平手,后又一刀将夏侯渊斩为两半,可谓武力高强功勋绰卓。虽然他登场的时候年事已高,但廉颇老矣尚能饭,蜀汉每次军事行动,都少不了黄忠的身影,益州汉中伐吴,黄忠几乎全部参与,可谓是五虎上

  • 秦始皇活着的时候,为何刘邦和项羽没敢造反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时期刘邦和项羽没有起兵造反的原因是不相同的,不能一概而论。刘邦没有造反,是因为他没有造反的理由。楚国的文人、士大夫是很有气节的,因此在楚国灭亡的时候能够喊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让秦始皇一生挥之不去的诅咒。但刘邦并不是楚国贵族,早年间的他生活习性接近于一个市井无赖,虽然经历了国破家亡,但对

  • “夹竹桃”真的有毒吗?古代真的有用它下毒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我国对于植物草药的利用由来已久,传说古代神农尝百草,初步将各类植物花草进行了一个分辨,将那些对人体有利的植物分辨了出来,但最终却栽在了一株断肠草上面。后世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神农氏,便将其尊称为药王,广建药王庙,以表示对他的尊重。说起来,我国中医理论的成型建立,可能就是出自这神农尝百草之后,人们对这些草

  • 王羲之是如何成为书圣的?他年轻时下了多少功夫?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羲之,东晋,历史解密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大臣、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颇高,兼善隶、草、楷、行各体,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曾巩在《墨池记》中说: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