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斯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李斯被杀后,秦朝便迅速灭亡了?

李斯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李斯被杀后,秦朝便迅速灭亡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614 更新时间:2024/1/23 22:12:16

公元前208年7月,秦二世胡亥一声令下,一个年过六旬的大臣被推上刑场。

临死的时候,他大声喊道:“陛下,你不能杀我,那样的话,大秦要不了多久,就会灭亡!”

胡亥一听犹豫了,把目光投向身边的宰相赵高:“爱卿,这事你说该咋办?”

赵高回道:“陛下,别听他胡言乱语,没有了他李斯,咱们的大秦江山才会千秋万代!”

胡亥听了一挥手,刽子手将李斯推向刑场,手起刀落。

李斯的话不幸被言中,仅仅一年后,秦朝真的灭亡了。

李斯的死为何会导致秦朝灭亡?是巧合还是必然?

李斯出生在战国末年的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他也算是个官二代,祖上曾是蔡国上卿李属。不过到了李斯的祖父一代,李家已经没落,早已无功无爵,变成了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但是李斯并非一贫如洗,他是富有的,因为他继承了父辈的遗产,那就是优秀的家族基因。除此之外,祖上还留下了堆积如山的书,李斯从小就泡在书堆里,像老鼠一样咬文嚼字。

他越读书,视野越开阔,越读书,理想越远大,野心勃勃,想向命运发出挑战,当大官,享受富贵荣华,青史留名。

书中的治国之道,让李斯的心无法再平静下来,看着看着,李斯就觉得自己好像已经成为一个大人物,再也不能安分守己。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作为农民的儿子,李斯想要出人头地,比登天都难。

为了生活,李斯不得不赶着老黄牛下地,经常面对着田野中绿油油的秧苗唉声叹气。就在他万念俱灰的时候,一个朋友鼓励他说:“老兄啊,别自暴自弃,你应该学习一下韩国的苏秦。”

李斯一听来了精神,苏秦也是农家出身,在鬼谷子那里学了不少本事。他信心满满去赵国、秦国等国推销自己这匹千里马,却被当成一匹劣马。无人问津。

奔波很久,苏秦一无所获,穷困潦倒,被人耻笑。但是他没有气馁,继续出去自我推销,结果遇到了燕文侯这个伯乐。从此苏秦一发不可收,开始大展宏图,成为战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

李斯想:大家出身地位仿佛,苏秦能做到,我为何不能?想到此,他鼓足勇气迈进了上蔡县衙的大门。

由于李斯年富力强,能说会道,还写得一手好字,县令一眼就相中了他,直接任命他为看管粮库的小吏。这让李斯深受鼓舞,毕竟自己在努力之下,实现了由民到官的身份首次跨越。

李斯心里美极了,开始享受这难得的幸福生活,经常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牵着自己养的一条小黄狗,下班之后到上蔡县的东门外闲逛,引来不少羡慕的目光。

如果不是在厕所中的一次奇遇,李斯的一辈子恐怕就要在庸庸碌碌中度过了。这天,李斯尿急,进茅厕方便,粪坑旁的一群小耗子受到惊吓,拼命外逃。

其中一只干瘦的小耗子,因为过度紧张动作变形,怎么也爬不上去,挣扎了几下,最终还是手足掉进了粪坑。这一幕让李斯产生了联想,自己上班的粮仓中也有不少老鼠,它们个个肥头大耳、皮毛油亮,活得洒脱,见人来了也无动于衷,旁若无人,“嘎吱嘎吱”地大口大口地享用美餐。

身份同样是老鼠,生活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所处环境不同。"人生如鼠啊,不在仓,就在厕!"李斯感慨万千。人这一辈子有没有作为,活得是否滋润,全看为自己找到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了。

这样一想,李斯不再满足于现状,发誓要继续努力奋斗,寻找适合自己的更大的平台。

公元前255年,楚国攻灭了鲁国,令尹春申君邀请儒学大师、专家荀子到楚国去讲学。李斯听到这个消息产生一个想法,何不求见大师荀况,向他讨教帝王之术?

于是,李斯做出一个惊人举动,扔掉了自己的“铁饭碗”,在同事的一片惋惜声中,辞去了小吏一职,去荀子讲课的稷下学宫(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求学。

李斯态度诚恳,感动了荀子,成为其高徒。

同时,李斯还有一大收获,那就是在求学期间,李斯还认识了不少同学,扩展了自己的朋友圈。当时的稷下学宫,就好比现在的清北,是整个中原的最高学府。能到这所学校攻读的,家庭条件都不错,政治地位也不低,不是官二代就是贵族。

换言之,李斯朋友圈从此与众不同,朋友圈决定了你的格局,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也建立起你的人脉。

当然,李斯最大的收获是从师父荀子那里学到了帝王之术。

不过戏剧性的是,荀子是儒家宗师,李斯的脑子里却装满了法家思想,成了法家的重量级人物。

学成之后的李斯就准备走向职场,他要用自己的资本,即渊博的学识去当一个官仓的大老鼠,出人头地。

追求富贵是人性使然,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孔夫子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没有一个人天生爱受穷的,安贫乐道那还是因为不够贫穷,站着说话不腰疼。

李斯出山前,先分析了当下各大公司(各国)的业绩、经营状况(战略环境)和营收情况(国力和前景)。

最后,李斯看中了秦国这家实力强大、前景广阔的公司。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蒸蒸日上,国家面貌焕然一新,在战国七雄中一枝独秀,充满活力,崛起势不可挡。李斯想,我这颗宝石一定要卖个大价钱,恐怕只有秦国人识货。

秦王嬴政雄心勃勃,有一统天下的志向,不给他效力,还能给谁?

李斯并非一步登天,他根本没有直接向秦王推销自己的机会,他是被吕不韦这个伯乐看中的。

当时秦始皇他爹秦庄襄王刚驾崩,秦始皇刚刚登基,才13岁,大权在其相父吕不韦的手里。所以李斯入秦之后,必须要吕不韦面试通过,再录用。

吕不韦慧眼识珠,觉得李斯是个人才,就录用他为自己的“舍人”即门客。后来,李斯被吕不韦他安排了一份新的工作:郎官。

郎官这个官职很小,相当于皇宫的警卫人员,可以说是不入流的小官。但是李斯却非常高兴,屁颠屁颠去上班,因为工作性质决定了他可以在皇宫行走,从此有了接近秦始皇的机会。

巧合的是,少年秦始皇对相父吕不韦大权独揽心有不甘,打算削弱其权力控制朝政,但是苦于没有帮手。

你想,吕不韦大权独揽,秦始皇接触的都是其亲信,想找个助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能是又有能耐,却不起眼的人,才能让秦始皇接触到。

正好,李斯浑身本事,但是却又不惹眼。很快,李斯得到了少年秦始皇信任,被提升为长史,相当于国家智囊和皇帝参谋。

李斯一个“外国人”,能得到秦始皇的信任确实很不容易,其中还经历过两次危机。

第一次是吕不韦被罢相治罪,他的同党不是被杀头就是被罢官,而曾经是吕不韦亲信的李斯,却未受影响,安然渡过了危机。

这也说明李斯虽然是吕不韦提拔的,但是他头脑清醒,站在了秦始皇这边。

另一次是韩国人郑国以修渠为名消耗秦国国力,阴谋败露之后,秦宗室贵族乘机要求秦始皇“逐客”——驱逐在秦国的所有外来人口,理由是小心境外势力来颠覆秦国。

李斯也是外来人口,自然也在被逐之列。如果那样,李斯就功亏一篑,一落而成为“厕中鼠”。

然而李斯从容镇定,给秦始皇写了一份《谏逐客书》,说服了秦王,化险为夷,继续留在秦国,为秦始皇献计献策,实现自己的抱负。

这一来,李斯也成为各国在秦知识分子的领军人物,威望日渐提高。李斯也没有让秦始皇失望,为他统一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中公认的是,李斯用秦国经费收买六国的军政要人,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充当内应,从中捣乱。

其中最有名的被策反者有两个:一个是赵国的丞相郭开、齐国的丞相后胜。

前者干掉了赵国的两大名将,廉颇和李牧。

后者在秦国灭齐国的时候,劝说齐王采取不抵抗政策,让秦军没有战斗就兵不血刃地占领齐国都城。

由于出色的贡献,李斯的职务一再提升,从长史提升为客卿,再升任为廷尉。

廷尉乍一听官也不大,其实不然;按照秦国的三公九卿制,廷尉属于九卿之一,是司法系统首长,类似于宋朝的大理寺正卿,今天的最高法院院长,仅次于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等于进入了国家权力中枢。

不过李斯并不满足,他还想更上一层楼——当丞相。

经过多年努力之后,李斯终于当了丞相,走上权力巅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那么,他是凭什么受到重用的?除了给秦始皇灭六国献计献策,李斯还做出以下贡献:

一是废除分封制,而是实行郡县制。

分封制是对皇族和有功大臣进行封赏,让他们有自己的封地和军队。

这样好处是可以鼓励将军们建功立业,弊病是形成国中之国,削弱中央政权的权威,哪怕皇帝再强势也会被架空。

周朝就是亡在了分封上,各国纷纷崛起,不给周天子缴税费,不买他的账,互相征伐,搞得周王室名存实亡,寿终正寝。

李斯觉得,要想让秦国“长寿”必须吸取周朝教训,废除分封制,推行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

所谓的郡县制,就是全国各级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命,对朝廷负责,税收上交中央;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中央集权”。

李斯还做过一件大事,那就是焚书坑儒,杀害知识分子,销毁书籍。后人对于这件事褒贬不一,但它在事实上的确巩固了秦始皇的统治。

李斯的书法很有造诣,他创造的小篆被后人推崇,皇家大印上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据说就来自他的手笔。

这个跟政治无关,就不多说了。

除此之外,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也有李斯的功劳。作为秦始皇的助手,他肯定做了很多工作,起到主导作用。

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好大喜功,不是在出巡,就是在出巡的路上。他在位的十二年里,五次出去巡游,耗费的时间六年以上。加上准备的时间,秦始皇根本就没有时间治国,作为丞相的李斯担当重任,维持着帝国秩序,功不可没。

面对殊荣,李斯迷失了自我。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暴毙在第五次巡游的路上,按照规定长子扶苏应该继承王位。可李斯跟扶苏互相不对付,谈不来,便伙同赵高伪造遗诏,让秦始皇次子胡亥登上皇位,这就是有名的“沙丘之变”。

秦始皇的幼子胡亥上位的同时,李胡二人伪造的假圣旨送到了北方,皇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被赐死,完成了权力更迭。

这算是李斯人生的一大败笔,他觉得只要自己有治国能力,选择一个傀儡皇帝也无所谓。可是胡亥登基之后,却对赵高言听计从,冷落了李斯。

李斯根本就没有警惕赵高,不就是个宦官吗,有什么了不起的?

可问题是胡亥是个昏君,胸无大志,沉迷声色犬马,偏偏喜欢赵高。如此一来,赵高控制了朝政,李斯逐渐被边缘化。

直到陈胜吴广起义时,李斯还非常自信。

一来自己是丞相,二来自己的长子李由是秦国将军,手握兵权,还负责指挥秦军在荥阳地区同起义军的战斗。而且在李由的努力下,起义军也基本被镇压。

所以李斯认为,皇帝无论如何都不敢对自己怎么样。

可是历史上的政变都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赵高先发制人,撺掇胡亥下令逮捕了李斯。善于指鹿为马的赵高,很快就强加给了李斯一个罪名“谋反”。

这一来,李斯遂陷入万劫不复。罪名坐实之后,胡亥直接下令将李斯当街腰斩,并且杀了李家三族。

此刻,李由正率领秦军死守雍丘城,最终战死在城内。

李斯一死,秦朝彻底没了救。

首先赵高只会权术,不会治国,朝政大乱,国家机器几乎停摆,前方镇压起义军的秦军失去了后勤保障,不战自乱,让各地义军得到了喘息之机会,做大做强,改变了力量对比,最终灭掉秦国。

其次,胡亥是个昏君,没有治国本领。

还有,杀了李斯,让秦国文武百官寒心,没有人再愿意为秦朝卖命。

可以说,李斯之死是压垮秦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李斯不死的话,秦朝的中枢就可以正常运转,为前线秦军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如此一来,即使秦军被起义军打败,只要守住函谷关以西的地盘,保住昔日秦国的疆土,其实还是可以卷土重来的。

当然,秦朝的灭亡主要是因为它的暴政。

任何一个王朝,如果采取高压政策,横征暴敛和大兴土木,这个王朝就是被摆在火药桶上,灭亡是迟早的事。

可以想象,即使是李斯还活着,也只能延续它的寿命,而不能挽救秦王朝的灭亡。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世人皆知“负荆请罪”,却不知廉颇与蔺相如的结局如何,令人哀叹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负荆请罪廉颇和蔺相如还谈了什么,廉颇蔺相如负荆请罪对话100字,廉颇为何负荆请罪蔺相如

    在这些历史人物中,最为精彩的莫过于蔺相如与廉颇,他们两个人的一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传奇、例如蔺相如的完璧归赵、廉颇的负荆请罪,以及他们两个被人称赞的“将相和”。可是如今的我们对于他们两个人的这些经典故事都耳熟能详,但是他们后来又发生什么却一无所知。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廉颇对蔺相如负荆请罪,发生“将相和”

  • 秦始皇费尽心机才统一天下,却因错杀1人,导致秦朝只存活了14年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始皇杀了多少个无辜的人,秦始皇被谁刺杀差点成功,秦始皇是被项羽所杀吗

    ▲秦始皇(图/翻摄自百科词条)古时从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核心人物就是秦始皇“嬴政”。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飞跃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嬴政年幼时同母亲赵姬躲避战乱,流离失所,还被当人质在他国委屈多年,赵姬悉心保护下才得已长大。赢政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秦国,被爷爷看

  • 汉朝末年,夜空中突现大如半个竹席的亮星,现已扩展到宽达85光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85年,东汉灵帝中平二年,这一年的农历二月,京师洛阳发生大火灾,南宫被烧毁,于是增加亩税十钱助修宫室,百姓不堪重压,黄巾军等揭竿而起,加上当时瘟疫多发,社会动荡,征战连年,民不聊生,这一年也常被认为是汉朝末年的乱世之始。这一年的农历十月癸亥(阳历12月7日)晚,人们在夜空中角宿(东方苍龙七宿的

  • 齐桓公援助燕国,北伐山戎时被困沙漠,他是靠什么脱离险情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var1] 历史的时针拔到了春秋时期,周王朝的影响力渐渐式微,特别是周桓王被郑武公、郑庄公一顿折腾之后,周王朝的天子地位更是颜面扫地。 然而,齐桓公却在管仲的建议下,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从而一改秦、晋、楚等列强雄踞一方、各自为政的军阀作风,号召各方诸侯奉周天子为尊,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北方戎狄等

  • 请诸葛亮出山解决太阳危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原标题:请诸葛亮出山解决太阳危机!

  • 刘备不惜三顾茅庐,只为得到一个诸葛亮吗?其实....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刘备是中国历史上备受尊崇的英雄之一,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创立者和开国皇帝,他的事迹被广泛地传颂着。而刘备的得力干将诸葛亮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智囊之一,被誉为“千古奇才”。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组合之一。在历史上,刘备不惜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使得两人的合作开始了。但是,刘备之所以不

  • 齐国向刘邦投降后,韩信不准备灭齐,结果受此人挑唆继续灭齐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邦为何不让韩信打匈奴,刘邦韩信是什么电视剧,刘邦评价张良韩信萧何的三句话

    [var1] 郦食其到齐国之后,向齐王田广和丞相田横游说,要他们归顺汉朝。田横认为此事可行,就解除了齐国在历下对汉军的防备。这表示齐国已经归顺汉朝了。当然,韩信也认为战事结束了,毕竟齐国已经投降了。结果有个人挑唆了韩信,韩信听完之后继续灭齐。这个人就是蒯通。 蒯通当时是韩信的谋士,这个人对韩信的影响

  • 为筹军饷,曹操和刘备的做法:一个真小人,一个伪君子!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备是靠什么筹集军饷的,刘备与曹操,新三国刘备为什么像伪君子

    而三国时期的各路诸侯为了筹集军饷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其中最出名的要数枭雄曹操,他为了筹军饷居然想到了盗墓。我们盗墓类的小说带火了一个词语,“摸金校尉”,而“摸金校尉”这个职业,它首出自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也就是魏国丞相曹操之口。曹操为了能够养活他的百万大军,设了一个职位叫做“摸金校尉”。三国演义中说曹

  • 魏国短短46年,竟有五位皇帝,他们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魏国皇帝一览表,魏国有几位皇帝列表,魏国三代皇帝哪个厉害

    [var1] 第一、曹魏帝一代曹叡老爸魏世祖曹丕 魏高帝大太监曹腾的养子叫曹嵩,曹嵩有两个儿子,小的叫曹疾(又名德),大的叫曹操。曹操学习齐桓公奉天子以征诸侯,一统北方,直插雍凉,先后封为魏国公,魏国王。公元220年,曹操薨了,他家的老二曹丕和汉献帝愉快地做了工作交接。您也许会问老大呢?老大曹昂被老

  • 由藩王入继大统且毫无根基的汉文帝是如何玩转整个朝堂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封地最小的藩王,汉文帝怎么掌握实权的,藩王是什么意思

    吃尽了外戚实力强大苦楚们的大臣们在诛灭诸吕之后最终选择了刘恒前来京城继承皇位,但当使者将这个消息传到代地之时,隐忍、谨慎的刘恒一开始并不相信,他怕这是一场阴谋,因此与自己的大臣们进行了一番商议,可惜商议结果意见还是不同意,一方认为小心为上,谨慎行事,托病不往,另一方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可以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