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高炽:在位10个月,立起“仁宗”之名,他是怎么做到的?

朱高炽:在位10个月,立起“仁宗”之名,他是怎么做到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241 更新时间:2024/1/24 11:30:32

一般来说,皇帝的登基流程是:宗室或文武百官,军队百姓,上表请求太子登基为帝。这叫做“劝进”,以示此人登基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而太子则要谦虚地表示:不行,我无才无德,你们还是另请高明吧。这是要表示自己对权力没有野心,对皇位毫无渴望。

百官和百姓当然不可能答应换人继位。他们继续上表罗列太子的品德和登基的必要性,请求太子登基。太子再拒绝。众人再请求。

到第3次的时候,太子终于不拒绝了,“勉为其难”地同意登基当皇帝。

这套流程,叫做“三请三辞”。在现代人看来,可能既矫情,又虚伪,但是古人就是很看重这些虚礼。

但是根据《明仁宗实录》记载,朱高炽在走这套流程的时候,却有点没按说明书来,而是横生了一点枝节:

他没有按照惯例,在第3次被请求登基的时候,就点头同意,而是让大臣们足足请求了5次,才终于“心不甘情不愿”地当上了皇帝。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朱高炽为父皇朱棣守孝期间,又出了一件不符合常理的事情。

古人在父母去世之后,需要守孝3年,准确来说,是27个月。守孝期间,不能娱乐,不能办喜事,也不工作。

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如果皇帝守孝27个月不上朝,不管事,天下岂不是要乱套?

于是,能屈能伸的古人,又发明了一个服务于皇帝的守孝规矩:以日易月。意思是,皇帝守孝一天,相当于一个月,只需要守孝27天就够了。

当朱高炽守满27天孝期的时候,礼部尚书吕震便按照惯例,请求朱高炽脱掉孝服,换回常服,结束孝期。

朱高炽没有说话。

精明的大臣,要从皇帝的沉默之中,读懂皇帝的言外之意:他不答应。

但是吕震并没有把皇帝的暗示当回事,而是直接告诉群臣:陛下要结束孝期了,你们也把丧服脱了吧,穿正常的官服上朝就行。

有大臣提出异议:陛下还没说话呢,这样不好吧。

最后,他们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无需再穿那种最高级别的丧服了,换成次一级的吧。

不料,第二天上朝,大臣们惊讶地发现,无论是朱高炽本人,还是朱高炽的心腹重臣,依然穿着最高级别的丧服出现在了朝堂之上。而大批的官员,都降低了丧服的等级。

一时之间,场面尴尬无比。

朱高炽当了20年太子,6次监国,精明无比。他这两个不符合惯例的举动,当然不会是一时脾气上来了,执拗地要为难大臣。

他这些行动的背后,自有他的深意。

朱高炽的父亲朱棣,是一个热爱折腾的皇帝。朱棣在位22年,组织编撰永乐大典,疏通大运河,六下西洋,五征漠北,迁都北京。这些东西写在史书上,后人看了会觉得非常了不起,但是对于当时的百姓而言,却是沉重的负担。

朱棣在位后期,百姓苦不堪言,明朝各地爆发了多次暴动,民间甚至出现了“厌多男子,生辄弃之不育”的情形,意思是,很多百姓为了逃避沉重的劳役,纷纷弃养男婴。

朱高炽接手的,就是这么一个国库空虚、民怨四起的局面。他知道,他不能再继续延续朱棣的政策了,他的任务是停止朱棣的这些大工程,开始休养生息。

要进行这么巨大的转变,就必须要有所铺垫。所以,才会出现上文所说的这两件反常的事情。

让臣民5次劝进才肯登基,

是因为劝进表里,会一次又一次地强调他优秀的品德、出众的能力、合法的继承权。他要不断地加深这些印象,树立自己的权威,强调自己是民心所向,为后面要做的事情减少障碍。

丧服事件,

是因为那个无视他意见的礼部尚书吕震,是朱棣非常重视的重臣,在朝中影响力很大。他要借助这个事件,打压老臣的同时,也向百官施压,现在是他当家做主了,他们都得听他的。

这只是和先帝旧臣较量的开端,后面他们还有不少博弈,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而做完这些立威的铺垫工作,朱高炽就开始着手发布他的新政了。

01、减轻百姓负担

朱高炽新政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减轻百姓负担。

为此,朱高炽切切实实做了几件大实事。

其一,减免拖欠

在朱棣年间,几项大工程同时进行,开支庞大。这些压力,自然就转移到了百姓身上。当百姓负担不起越来越繁重的赋税和劳役,便只能纷纷逃离故乡。

人一走,朝廷就收不上这部分税了。这对国库,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流民多了,也会引起动荡。

于是,朱高炽下令,让逃亡的人重归故里,朝廷不再要求他们补齐此前拖欠的税款和应征收物品。除此之外,他们回家登记之后,还能再免掉2年的税和劳役。

这么一来,百姓的负担就降低了很多。而逃亡的百姓回到家乡,恢复正常的生活之后,可以给朝廷正常上税,也能保证国库的稳定收入。

其二,降低赋税

朱高炽深知,民间之所以会出现大规模的逃亡和欠税状况,是因为朱棣年间,百姓的负担实在太重了,他们承担不起。

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将来百姓的生活,依然会难以为继。

于是,朱高炽也下令,降低多项赋税的征收标准。除了缴纳的钱财变少之外,关于征收的实物方面,更是做了重要的更改。

比如说,各地缴纳的芦柴,每年减免3/10。这这生下的7/10里,还只有2/7需要交实物,剩下的只需要交钞币。

在朱高炽之前,明朝规定,养马户必须每年交纳一匹马,如果交不上来,就要巨额赔偿。要知道,养马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成本很高,很多穷人甚至被逼到卖妻卖子,都交不上朝廷要求的马匹和赔偿。

而朱高炽下令,养马户交纳的马匹,从一年一匹,改为两年一匹,如果交不上来,或者马养死了,赔偿的金额,也大幅度降低。

而之前因为养马而被卖掉的人,官府也必须帮助养马户出钱把人赎回来。

此前朝廷经常向民间征用木柴和金银等物品,朱高炽也下令,改为朝廷用钱财购买。

对于古代百姓来说,由于交通不便、人口流通少、生产力不便,实物的赋税,负担远远比钱财的赋税要大。

比如说朝廷向一个地方征收丝绢,而这个地方未必出产丝绢,他们就得长途跋涉,花费不少钱财,先从外地把丝绢买回来,可能还得做进一步的加工制作,再运到朝廷指定地方,而路上的损耗,也由他们承担。这一番折腾下来,百姓缴纳丝绢的负担,远远重于缴纳丝绢同等金额的钱财。

所以,朱高炽在实物方面的诸多减免,对于减轻百姓的负担,具有重大的意义。

朱高炽年间赋税减免的力度,在明朝200多年的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其三,停止多项大工程

朱棣是在五征漠北回程的途中去世的,而朱高炽登基之后,就下令停止北征,对北方的蒙古不再主动出击,而是采取守势。

他告诉北方的边将,若蒙古犯边,只需把他们赶跑,把边镇守住,不要再大举出塞追击。毕竟,朱棣年间,五征漠北,除了前2次战果尚可,后年3次,都是劳师动众,却几乎找不到狡猾的敌人,军队消耗极大,却没有实质性的战果。明朝已经负担不起这样的折腾了。

他还准备从安南撤军,减少军费开支。

朱棣时代,郑和6次下西洋,开销大,收益却不能用之于民。朱高炽一登基,就下令停止下西洋。

他还打算把首都从北京迁回南京,减少漕运之需。

这些措施,在后世争议颇大,但是对于当时的百姓而言,确实减轻了不少负担。

02、减少严刑峻法

朱棣是靖难上位的,加上本人性情苛刻,于是屡兴大狱。

比如说,朱棣迁都北京之后才3个月,三大殿就被一把火烧了。古人相信,这是上天的示警,于是朱棣赶紧让群臣上书讨论自己的过失。可是群臣讨论一激烈,朱棣又不高兴,把上书的官员杀了一批,下狱了一批。

朱高炽登基之后,便释放了一批被朱棣以各种理由关押的大臣,还从政策上减少了这种冤案的发生。

其一,

朱高炽下令,若他出于一时愤怒,随意处罚大臣或手下,官员必须三次、五次地上奏,普通大臣不行,就由三公重臣上奏,奏到皇帝改变主意为止。

其二,

他规定,除非是谋逆的大罪,否则,一律只许处罚本人,不许株连家属。

其三,

审判重囚犯的时候,必须有司法部门之外的重臣参与进去,若判死刑,需要四、五次的复审,以最大程度减少冤假错案。

平心而论,这些措施,就连朱高炽本人,都未必能时时刻刻严格遵守。他也曾经因为李时勉上书戳中了他的痛点,直接把李时勉无罪下狱。

但是大部分时候,他都谨慎地对待司法案件,减少了不少冤假错案,以及无辜获罪的情况。

释放建文时期被无辜连累忠臣亲属,在某些范围内开始逐步客观地承认朱允炆,也是从朱高炽开始的。

03、缓和君臣关系

朱棣晚年,君臣关系相当紧张。

仅仅因为在国库空虚的情况下执意亲征,朱棣就把自己最信赖、最重用的大臣之一,户部尚书夏原吉,关进了监狱。

而朱高炽登基之后的一大任务,就是缓和君臣关系,让官员们得以安心地、尽心地为朝廷服务。

他深知,长期依靠皇帝一个人的智慧,是不能好好治国的。于是,他首先要提高辅政团体的地位。

朱高炽的辅政班底,由大名鼎鼎的“三杨”,曾被朱棣下狱的户部尚书夏原吉,以及多个昔日东宫幕僚组成。早在受到朱棣去世消息的当天,朱高炽就已经对杨士奇等人说:今后我就要仰仗你们了,你们一定要尽心尽力啊。

登基之后,朱高炽果然兑现自己的承诺,

给了内阁更大的自主权。

除此之外,朱高炽还全面提升了朝中文臣武将的待遇。

朱棣是在北征班师回朝的路上去世的。为了安抚北征大军,大军还没回到京城,朱高炽就开始准备犒赏事宜。

等他正式登基,局势稳定之后,他又提拔了一批跟随朱棣多年的锦衣卫官员,笼络了一波人心。

按照明朝的惯例,逢年过节的时候,皇帝都会给大臣奖赏钱钞。可是如果有大臣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参加朝廷的宴会,就拿不到这些奖赏了。

朱高炽特地下令,今后凡是不能参加宴会的官员,也能根据各自的级别,拿到500或1000贯奖赏。

他还给任职较久的官员放探亲假,考虑到官员回乡探亲需要花钱,他还会奖赏额外的费用。

在北京的文武官员,每月的口粮,也翻了一番。

朱元璋和朱棣年间,皇帝和大臣的关系,都是相当紧张的。到了朱高炽年间,君臣的关系,终于在朱高炽的努力和宽仁之下,变得和谐起来。

04、写在最后

朱高炽在位短短10个月,就猝然去世。可是他的历史评价却很高。

《明史》称赞他:

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由他开的“仁宣之治”,也是历史上有名的盛世。

这和他高超的权术手段,以及一系列矫除积弊、利国利民的政策,都是分不开的。

也难怪他可以拥有“仁宗”这个庙号了。

你觉得是不是呢?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刘火:于愁,李白不如李后主(外一首)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大桥丙烯《中都的菜花、山峦与天空》)于愁,李白不如李后主李白有句“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煜有句“问君还有几多怨,却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今•王仲闻•《南唐二主词校订》)李白千古一人,几无出其左右。然诗,并非首首精妙句句神品。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末句,化于太白句。然后主“问君

  • 传世文化之美,探析宋代瓷器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传承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代瓷器的特点和精神,宋代瓷器博山炉图片,宋代宣和年款瓷器

    宋代瓷器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巅峰之作,宋代瓷器的出现,推动了中国陶瓷工艺的发展和进步,本文将探索宋代瓷器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主要品种、对后世的影响等内容。一、介绍宋代瓷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概况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黄金时代。在宋代,瓷器成为了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一座唐代古墓,2种文字的碑文,考古专家揭秘古波斯人奇葩的婚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唐朝古墓构造解密,唐朝公主墓出土神秘石碑,唐朝陵墓考古发现

    1955年,西安出土了一座唐代古墓,墓文竟然有两种文字。汉文显示墓主人是夫妻,随着波斯文被翻译出来,专家一看脸色都变了!这座唐代古墓,是考古队在西安市郊区发现的,当时挖掘出两块墓碑,一块已无法辨认,另一块相对比较清晰。这块墓碑上刻有汉文和波斯文两种文字。通过对汉文内容进行辨认,这个墓主人是唐朝左神策

  • 万历十五年,——,明代农田所有制(民)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代万历年间移民,万历年间各地赋税排名,明万历丙午年

    虽然官方曾规定利率不得超过三分,而且不论借款时间之长短,利息总数不得逾本金之半,但这种规定从来未能认真执行。同时官方还规定土地因不能还贷而被放款者占有,五年之内,仍可以用原价赎回,这使放贷者和借贷之人矛盾突出增加了事情的复杂性。此时,海瑞被任命为南直隶巡抚(省级地方长官,总揽一省的军、政大权)驻扎苏

  • 一代女皇武则天,为何退位之后的却还政李家,看出她的宽广心胸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在武则天退位之后,却又选择将皇位还给了李氏。这举措也是令大家感到非常的好奇,其实在武则天继位时,便有很多人反对她担任皇帝。但是她也是凭借着自己的雷厉手段,在朝中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力量。而这一部分人大多数是出身贫寒,但都是才华出众。因此他们非但不在乎武则天的出身性别,反而是十分感恩她对自己的知遇之

  • 朱元璋最恨的一个人,下令:子孙世世代代在水中生活,不得上岸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元璋最恨的人排名,朱元璋1-46集免费观看电视剧,朱元璋孙子

    陈友谅和朱元璋一样,都是受到元朝压迫的底层人物,但是他的处境要比朱元璋要好很多,当朱元璋因为吃不饱而跑去庙里当和尚的时候,陈友谅已经时湖北县城中的一个小吏了,毕竟吃喝不愁,而陈友谅也自幼习武,熟读书籍,志向在以后闻名天下。陈友谅是自愿加入反元队伍中的,当时的南方反元势力此起彼伏,而陈友谅因为本领超群

  • 杨贵妃醉态残妆,玄宗怜爱笑道:“那是妃子醉了,是海棠没睡醒”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骊山温泉宫行幸。第二天上午,他就派玉真公主前往寿王府邸,诏令寿王妃杨玉环前往骊山侍驾。自武惠妃死后,寿王瑁就逐渐被父皇冷落了。此次诏令自己妻子前去试驾,李瑁内心很清楚,这是父亲要公开夺走玉环了。他痛苦不已,但自古君命难违,他和玉环不得不从。两人泪眼辞别,玉环随公主来到华清宫,这一次她陪李隆基度过了1

  • 连包拯也不敢动的柴文意,背景有多强?放眼整个宋朝皇室没人敢惹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包拯柴文意大结局,柴文意的妈妈的抖音,铡柴文意

    为了给包拯更多断案的权力,当朝皇帝甚至送给他三个铡刀,一个是龙头的,用来处决皇亲国戚;一个是虎头的,用来斩杀贪官污吏;另一个是狗头铡刀,主要负责斩杀平民百姓。除此之外,皇帝还赋予包拯先斩后奏的权力。即使如此,包拯在位期间还是遇到了无法处决的罪犯,这个人叫柴文意。但柴文意并不是皇亲国戚,也没有很大的兵

  • 揭露历史的隐秘:杨玉环在马嵬坡被赐死后,唐玄宗晚景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唐玄宗,作为唐朝最开明的皇帝,同时也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晚年却有些“晚节不保”的意思。唐玄宗的晚年生活,比起他之前挥斥方遒的霸气生涯来说,称得上一声“凄凉”。但这也怪不得别人,唐玄宗才是造成自己落得如此下场的“罪魁祸首”。 1.潼关之战 本来安禄山、史思明虽然来势汹汹,但大唐仍然占据绝对优势,综合实

  • 朱元璋落魄快饿死,受老婆婆救助捡回一命,当上皇帝后却下令杀她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随后,朱元璋也投身在了郭子兴的麾下,各处征战,最后建立大明王朝,看着那些陪他打天下的朋友们,朱元璋也非常的感激众人,并且给予了大家丰厚的奖赏,但后来,朱元璋却下令杀了那位好心的老婆婆,这是为什么呢?▲朱元璋曾一度落魄到没饭吃快饿死。(图/翻摄自百科词条)当初朱元璋心中树立起了解救天下苍生的远大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