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王猜忌信陵君是因为后者有继承权?浅解战国后期魏廷之破局方案

魏王猜忌信陵君是因为后者有继承权?浅解战国后期魏廷之破局方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756 更新时间:2024/2/7 6:31:01

那么,魏安釐王为什么会对其弟魏无忌有如此的猜忌呢?

[var1]

上图为后世想象中的魏无忌形象。

需要说明,很多朋友因为“公子”一词容易把魏无忌想象成青年人,不过从时间推测其在邯郸之战期间至少应为中年人甚至中老年。

网上有些观点认为魏安釐王对魏无忌的猜忌是源自于后者有“继承权”?

这种说法又是否可信呢?

·

“信陵君有王位继承权”之说的辨析

首先要指出,“信陵君有王位继承权”之说应是一种严重的误读。

就继承权的所有者:

在魏昭王一朝,继承权为魏安釐王占有——如果魏安釐王在继位前死亡或其他原因丧失继承权的话,也应归于其他嫡弟而非异母弟占有;

在魏安釐王一朝,继承权为魏景闵王占有——如果魏景闵王在继位前死亡或其他原因丧失继承权的话,也应归于魏安釐王诸子而非王弟占有。

就个人猜想,估计是有一部分朋友混淆了金朝、清朝与其他朝代继承法之间的区别,再或者混淆了合法继承权与公室夺权法统依据之间的区别。

这里必须说明一点:

在网络上,一部分观点的问题主要在基础常识性内容错位。至于持该观点的朋友,有些朋友是单纯没注意过,一经提醒马上就能反应过来;也存在一些朋友确实是因为种种原因就是理解不了,常见的原因有年龄低、阅历少、知识积累有限等原因。

但总之,在网络上很多历史话题下的争议并不是来自于言论本身,而是来自于一部分参与者缺乏某些基础常识——这当然不是说我的任何观点全对,更不是说不同意我的观点就是不懂常识——而是说很多讨论其实并不是建立在相同的常识基础之上的,所以经常出现鸡同鸭讲的尴尬。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魏安釐王归纳为“历代魏君中最昏庸的一个”,但有一部分朋友看了我的归纳以后坚称我把魏安釐王“吹得英明神武”——究其根本在于,一些基础的政治运作已经超越了这部分朋友思维能力的极限,因此魏安釐王只要干出点正常范畴内的基础操作就会被认定为是“英明神武”。

在谈及网络上的很多言论时,很多时候首先要明确基础常识才能作进一步讨论。

·

魏安釐王一朝魏廷对信陵君的具体态度

而后,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信陵君是怎么招募来上千号门客的?

有件事我也不掩饰——我在上中学那会认为只要靠道德、仗义及公子的身份就足够。

但我现在要告诉你一个基础常识,想结交天下豪杰乃至为己所用最少需要两个基础:

一个是钱;

一个是权势。

至于信陵君的这两样东西是从哪里来的,起码在邯郸之战以前只能从他哥哥那里来。

当然,你非要聊有“魏公子”的身份就一定有这两样东西那当我没说——毕竟,有太多的少年都在臆想自己赶上个有钱有势的亲爹或者后爹就能横行天下——顺便打个岔,我年轻的时候喜欢把自己臆想成超级英雄片里的怪博士,不过这个话题就扯远了。

那么,魏安釐王给予或容忍信陵君拥有钱和权势是否就等于扶持了呢?

这就要涉及到另一个基础常识:

古代的君臣关系。

在古代,任何一个君主对任何一个臣仆都会存在忌惮的心理——无论是位高权重的重臣,还是只握一把单刀的近卫,再或是在宫里负责擦地板的宦官——忌惮只有多与少的问题,而非有或无的区别。

我见过有个别青少年认为一些权力很大的政治人物完全可以不用忌惮比自己权力低的人。就这种想法,或许是来自于电子游戏,事实上确实有一部分青少年认为现实政治就是决策者动动鼠标就可以等着下面的人像机器人一样坚决落实。

估计有些朋友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

我们经常看到的“某个君主忌惮谁谁谁”、“某个君主扶持谁谁谁”,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

忌惮和扶持从来不是绝对对立的——君主在重点扶持某位重臣时不代表对其毫无忌惮,君主在重点忌惮某位重臣时也不代表对其毫无扶持或者说“容忍”,确切的说这也是一种支持——具体要看君主的政治诉求和取舍。

那么,魏安釐王对魏无忌是否存在着某些政治诉求,这种政治诉求又是否胜过了他对魏无忌的忌惮呢?

·

魏安釐王对“信陵君”这一政治单位的具体诉求

此时,就存在一个问题:

为什么魏廷在魏安釐王一朝会出现一名公室重臣骤然崛起的情况?

在少年时,我也会认为单纯是魏无忌的能力太强所致。

早年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估计相对有点岁数的朋友都会给出这么一个答案:

要么是魏廷的王权失控,要么是魏王故意为之。

从惯性来看,魏廷本身有在特殊时期重用公室重臣的习惯。

具体来说:

魏文侯一朝,魏廷在国内外压力较大的前期任用文侯弟季成子为相;

魏武侯一朝,魏廷在主“少”国疑又悍臣满朝的时期任用某位可能有公孙身份的重臣为相——不过也有可能身份并非魏公室;

魏襄王一朝,魏廷在权力争夺最激烈的时间节点任用时为太子的魏昭王为相;

在魏安釐王一朝,前期是以魏齐为相。对于魏齐的身份,有历史学家猜测此人应属魏公子。假设此说属实的话,这一人事任命应与华阳大败、魏相芒卯失踪后魏廷的窘境有关。

在这里,我们可以讨论一下魏廷在魏安釐王即位以后所处的环境:

一者,田文大约在魏昭王末期淡出了政治舞台,魏廷失去了当时最具政治资源的超级重臣;

二者,芒卯在魏安釐王前期因战败而失踪,还留下了华阳惨败的一地鸡毛,此时魏廷在纵横领域的出现了相对的人才短板;

三者,秦廷的超级重臣魏冉正利用自身的权势不断折腾大梁方面,而北方的赵廷和南方的楚廷均出现有超级重臣崛起之势。

在上述三者的刺激下,魏廷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出一个诉求:

扶持魏廷的超级重臣,以应付魏冉、赵胜、黄歇对纵横走势的把控。

但同时也要警惕两个因素,一是这位超级重臣绝不可以超越王权,二是这位超级重臣绝不能引起他国的警惕,那么人为的控制和公开的“猜忌”态度就成了必然的政策选择和政治表象。

以上诉求在当时魏廷表现出的公开信息中非常明显:

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复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赵王猎耳,非为寇也。”魏王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我在中学的年龄里也会认为以上公开信息是魏王猜忌魏无忌的“证据”——这当然是年少时思维能力发育有限的表现——在文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魏安釐王虽然在“主观”上“畏公子之贤能”,在“实际行动”上“不敢任公子以国政”,但从未实质性对魏无忌的“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进行过掣肘抑或是限制。

这一点在侯嬴事件中非常明显: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从这一公开信息显示,魏无忌对侯嬴的拉拢使用了金钱攻势——可见,魏无忌的财源并未受到明显限制;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

在这一公开信息中,与会的“宾客”包括了魏相、魏将、魏宗室这些朝中权贵——可见,魏无忌的政治资源并未受到明显的限制;

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巿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在这一公开信息中显示,侯嬴是在宴席中公开表示出对魏无忌吸纳门客的支持,而宴席中就有魏相、魏将、魏宗室等重臣参与——可见,魏无忌给自己养了上千人的私人精锐部队兼间谍部队兼官员预备队在大梁是公开的且毫无顾忌的。

对比一下齐廷在齐闵王一朝对田文的限制和当时田文门下的凄凉情况,魏无忌在当时显然没有受到任何的实质性限制。

所以,所谓的“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实际情况是:

魏廷在政治表象上维系一种“猜忌魏无忌”的态度,但在实质上从不对魏无忌在经济、政治及私属军事力量等方面有任何限制。

我岁数大了,已经忘了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了,实在理解不了这都不算扶持的话什么才能算扶持。

除非当时魏廷的王权业已失控——但从之后的所有表现来看又无法支撑这种假设。

估计有年轻的朋友会问这么一个问题:

这是否意味着魏无忌的存在是魏廷需要这样一个超级重臣的存在,而非他的个人能力使然呢?

这个问题其实有点问题。

所谓的客观环境和个人能力并非绝对的对立,而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具体来说:

只有魏廷产生出这一诉求之时,魏无忌这个自然人才有条件展示出自身拥有满足这一诉求的能力;也只有魏无忌产生出拥有吸纳天下士人的能力时,魏廷才会产生出这一诉求。这者无所谓何为因、何为果,非要讨论就成了“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

最后一点说明

当然,以上内容全部是我个人根据目前对当时政治表象的记录进行的个人基础分析。

如果你的分析和我差不多,那正常。

如果你的分析和我的有很大出入,也正常。

这种事情原本就没有标准答案,即使当事人亲口所说,我们一样也要以政治语言的态度对其进行分析。

不过,我在网上也常看见一些反对的意见,具体倒不是说分析中具体存在有哪些问题,而是说你不能对政治表象进行分析,进行分析了就是“脑补”,就是“臆测”。

至于原因,应于基础教育不鼓励个人分析能力有关,也应于大部分媒体版块的信息里不涉及分析有关。

不过有个例外——在经济领域这个版块里,经常会出现对某些政策的分析——对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多关注一下这些版块。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旅游达人(9)杜甫的旅游之路,花溅泪,鸟惊心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杜甫旅游足迹,关于杜甫在成都游玩的随笔,杜甫故里主要景点及文化底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杜甫游历过的地方杜甫712年出生,770年58岁时离去。杜甫是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甫雕像杜甫一生出游五次。第一次出游是开元十九年,也就是731年,这年杜甫19岁。杜甫开始了他的漫游活动,长见识、找机遇

  • 在唐朝,秦叔宝到底是什么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如果谈起唐朝的演义,那绝对离不开李世民,而只要提到李世民,就绝对有程咬金、尉迟敬德、秦叔宝三人,他们被视为“大唐四人组”,不论是南征北战还是加官晋爵,这四个人都在一起,然而演义很多时候虽然有讲故事的成分,可核心的背景,往往是真实的。秦叔宝是李世民崛起路上最大的收获之一。武德二年,大唐已经建立了半年的

  •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唐】李白 | 译典(第821期)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唐】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

  • 战国时期为何魏国君主多短视?窃国者的连锁效应之困(上)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魏桓子、魏文侯、魏武侯、魏惠成王、魏襄王(魏哀王)、魏昭王、魏安釐王、魏景闵王、魏王假。从目前已知的内容来看,历代魏君均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即:严重短视,缺乏长期规划的意识或执行力。说明一点:这里提及的【短视】是以政治领域的正常水平为参考,而非以你我一类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水平为参考,更非以一些娱乐

  •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自古以来,男性一直是统治者的主要角色,女性往往被限制在家庭和家务中。然而,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女性打破了这种传统,成为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她的故事充满了争议和传奇,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篇章。武则天于624年出生在陕西省渭南市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里。她聪明伶俐,很早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在她年

  • 《山海经》中的昆仑墟,曾存在于古代,为何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发现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昆仑禁墟,山海经中最可怕的一页,昆仑之墟读后感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神话史诗,其中提到了传说中的昆仑山,但是昆仑墟却一直没有被发现。昆仑墟可能曾经存在于古代中国,但是由于历史的演变,昆仑墟最终消失了。首先,昆仑墟在《山海经》中被提及,昆仑山位于古代中国的西北边缘,就在今天的新疆地区,但从历史文献上来看,并不清楚昆仑墟具体在什么地方,它可

  • 杨贵妃备受唐玄宗宠爱,为何一生都没有子嗣?其中原因有很多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可是如此美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一生之中却没有留下任何子嗣,在历史记录中,也并没有关于她怀孕生育的记录。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说她的身上有什么难言之隐吗?或者说美貌的杨贵妃有着不孕不育的隐疾?一、杨玉环的生平杨玉环也是正经的官家小姐,出生于一个唐朝贵族之家,他的家族之中,入朝为官的人不在少数。

  • 四代皇帝齐聚长安——唐代盛世的绚烂篇章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被称为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唐朝的盛世为何能够长盛不衰呢?除了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繁荣外,唐朝皇帝的英明和治国能力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唐朝共传下十四位皇帝,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开元盛世时期的四位皇帝——太宗、高宗、中宗和武则天。他们共同发扬了唐朝的文化底蕴和治

  • 范蠡明知道大儿子会害死二儿子,为什么还要让大儿子去救二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范蠡舟,范蠡电视剧全集免费观看,范蠡为什么被长子杀死

    [var1]范蠡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踏实厚道,勤快肯干,但惜财爱财;二儿子难于管教,无恶不作,争强斗狠;三儿子聪明博学,性格儒雅,不看重钱财,最像范蠡。范蠡的二儿子在楚国做生意,因为一件小事,与人发生争执,由于性格太强势,非要争个上下,后来发展成为打架斗殴,一怒之下,竟把对方给杀了。这在现在看来是一

  • 深刻的哲理 感人的诗篇 一介绍白居易的七律《放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在过去,每当人们遇到委决不下的事,受到无端冤枉之时,往往哀告上苍,求神问卜以占吉凶。但诗人却一反其道,他从现实生活中搭出一种道理,并愿将这个道理作为一法赠给别人。此“法有什么用处呢?“赠君一法决狐疑,是为了解决狐疑的。相传狐善多疑,狐疑就是犹豫不决之意。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不用钻龟与祝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