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踏实厚道,勤快肯干,但惜财爱财;二儿子难于管教,无恶不作,争强斗狠;三儿子聪明博学,性格儒雅,不看重钱财,最像范蠡。
范蠡的二儿子在楚国做生意,因为一件小事,与人发生争执,由于性格太强势,非要争个上下,后来发展成为打架斗殴,一怒之下,竟把对方给杀了。
这在现在看来是一种严重的刑事案件,在古代也是一种重案。很快二儿子就被楚国的官府抓了起来, 判了死刑。
范蠡很了解二儿子,得知他杀人后,心态平和地对家人说:“杀人者偿命,应该受到惩罚,这是自古以来的惯例。但是他毕竟是我的亲生儿子,我必须要尽到父亲责任,用最大努力去挽救。”
范蠡把三儿子叫到身边,让他带一千两黄金,去找楚国的老朋友庄生,通过关系搭救二儿子的性命。
[var1]
大儿子听见后,心里不高兴了,一脸埋怨地对范蠡说:“父亲,你怎么可以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三弟去做?我是家里的长兄,应该为父分忧,必须派我去才行,否则就是你不信任我,别人也会说我无能。”
范蠡听到大儿子的话,满脸的无奈,说道:“你三弟去办这件事,挽救二弟的性命希望更大;如果是你去办,反而会害了二弟的。你若非要去,一定要按照我的要求去做。”
大儿子听完父亲的解释后,心里大喜,终于有机会去救二弟了。他表示完全听从父亲的安排。
范蠡经过深思熟虑后,写了一封亲笔信,交到大儿子的手上说道:“你到楚国后,一定要见到庄生本人,把这一封信和一千两黄金,亲自交给他,不需要说什么。 他怎么说,你就怎么做。”
大儿子救二弟心切,马不停蹄地很快就到了楚国。进入庄生的府邸后,按照父亲的安排把信和黄金亲手交到了庄生的手上。庄生看完信后,对范蠡的大儿子说:“这件事情我已经知道了,你赶紧回去给你父亲复命就行了。”
[var1]
大儿子完美地完成了父亲交给他的任务,心里乐开了花。但是他的心里还有一个疑惑,庄生只是收了黄金,但是没有说怎么救二弟,如果救不出来怎么办?那一千两黄金又怎么办?
大儿子想了想,还是不放心。于是找了一个客栈住了下来,先观察一段时间,等二弟出来后一起回去。
自从庄生收到范蠡的信后,夜不能眠, 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怎么营救范蠡的二儿子。
一天,庄生进宫见楚王,看楚王的心情还不错。趁机说道:“楚王,近日我夜观天象,楚国将有不祥之兆,需要大赦天下方能避免。”
楚王本来就信任庄生, 于是就承诺大赦天下,范蠡的二儿子也在大赦之列。
[var1]
范蠡大儿子看到大赦天下的布告后,满心欢喜,没有想到二弟还有如此好的运气。转念一想,那个庄生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白给他了一千两黄金,应该把那一千两黄金要回来。
第二天,大儿子就去找到了庄生,庄生见他还没有回去,满脸的惊讶。于是问他为什么没有回去?大儿子说:“自己的二弟已经被大赦天下放出来了,请把一千两黄金还给他带回去。”
庄生听后,心中大为不悦,但没有当场发作,叫下人把一千两黄金交给了范蠡的大儿子,自己进宫去了。
大儿子满怀喜悦地等待二弟出来的消息,可是情况有了180度的大转弯,得到消息是二弟被处决了。
庄生是一个敢承诺敢办事的人,在楚国很有影响力,广受普通老百姓的尊重。他作为范蠡的老朋友,本来是打算营救他的二儿子出来后,再把一千两黄金还给他,没有想到事情办成了,却把黄金给主动要回去,这不是卸磨杀驴么,让庄生的自尊受到了严重的创伤。
庄生进宫后,跟楚王说道:“楚王,现在市井乡间都在流传,说你收了范蠡的千两黄金,才赦免了他的二儿子,老百姓都在说你处事不公。”楚王听了后,很生气,为了不言自明,让老百姓信服,楚王下令杀掉范蠡的二儿子,以正视听。
[var1]
二儿子被杀的消息,很快被大儿子带回了老家,范蠡和一家人都很悲痛。
范蠡对自己的大儿子说道:“叫你去楚国的时候,我早已经预料到,你二弟不能活着回来,所以我早就安排好他的丧事了。你出生在我经商之前,从小受过各种苦难,知道赚钱不易,所以特别爱惜钱财。你三弟出生在我经商之后,从小生活富足,不贪图钱财。当初我派你三弟去楚国,就是因为他舍得钱财,而你却不能。就是因为你,才害死了你的二弟呀。不过,你二弟从小就不服管教,如今犯了罪杀了人,他被处以极刑,也是咎由自取,你无需过于自责。”
有人会问,范蠡既然知道大儿子救不了二儿子,为什么不自己去一趟呢?这个问题问得好,这也正是范蠡的智慧之处。
[var1]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儿子有难,父亲亲自出面解救是再正常不过的。如果范蠡亲自去楚国解救二儿子,毫无疑问是最可靠最有保障的。
但问题是二儿子的性格问题,从小就不受管束,这次他只是杀了人,以后可能会闯出更大的祸来。这次死的只是他自己,以后可能会危及整个家族的生命安全。
周围的人都知道范蠡有能力有实力解救自己儿子,如果他不管不问,难免落下口实,会被亲戚朋友和周围的老百姓说成是薄情寡义之人。
这次派大儿子去办这个事情,或许才是周全之策。既帮社会除去了这个害群之马,又保全了家族安全、保住了自己的名声。
范蠡作为世代景仰的“商圣”,他果然有超群的辨人识人本领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他不差毫厘地分析三个儿子的性格,正确地面对二儿子的死亡,把该做的都做了,该说的都说了,顺其自然,泰然处之的宽广心胸,着实令人佩服。
[va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