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明代《无款夫妇容像》中的带钩细部
古文献关于带钩的记述颇多,如史书记载,春秋时,齐国发生内乱,为扶持公子纠当上齐国国君,谋臣管仲箭射公子小白,正好射中小白的带钩,公子小白装死躲过了这场灾难。
后公子小白成为齐国国君齐桓公。在鲍叔牙的推荐之下,齐桓公不记前仇,重用管仲,终于完成专业。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带钩之约。
[var1]
玉带钩 春秋晚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长2.1cm,宽1.7cm,厚1.3cm
最早的带钩应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现于杭州市良渚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带钩,但其形制和后来
传统意义上的带钩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var1]
良渚文化 玉带钩
一般意义上的玉带钩起源于西周未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制作工艺的提高和金、银、铁等金属的广泛使用,开始出现一些利用镶嵌工艺制成的带钩,这种带钩一般都是在银、铜、铁上鎏金(或错金错银)嵌玉。
而“包金镶玉银带钩”正是这一时期利于鎏金工艺和镶嵌工艺制成的一件做工精细、华丽的典型带钩。这件“包金镶玉银带钩”1951年11月出土于河南省辉县固围村的5号战国墓,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全体长18.4cm,宽4.9cm,中腹有一圆孔,直径1.1cm。
[var1]
包金镶玉银带钩 战国 国家博物馆
该带钩整体用白银铸造,通体鎏金,钩身铸出浮雕式的兽首和长尾鸟,兽首分列于钩身前后两端,作相背的对称排列,形似牛首,而双耳作扁环状,长尾鸟居钩身左右两侧亦作对称安排,体修长呈S形,盘曲透逸回旋,尾部作歧出的分尾形,并以爪、尾反复虬结,点缀鸟体,使装饰效果突出。
[var1]
除了钩首用白玉雕出之外,钩身的脊部也镶了三枚白玉玦,三玦均排列在同一中轴线上,自前而后大小依次递增。玦面琢谷粒纹饰。玉玦是古代圆形系列玉器中的一种,近似玉环,但有一缺口。
[var1]
《国语·晋语》中有“玦如环而缺”的解释。考古发现的玉玦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片状玦,一种是柱状玦,而“包金嵌玉银带钩”钩身所嵌玉块即为片状玦。此三玦之上都饰以谷纹,而这也是战国时期主要的玉器纹饰之一。
[var1]
在玉玦中心各雕一粒半球形琉璃彩珠,钩身前端又镶入用白玉琢制成鸿雁首形的弯钩作为钩首,其上用阳线雕出鸿雁的口、眼等细部,从侧面看恰似一曲颈昂首的鸿雁。钩身局部还凿饰有小点,以黑漆勾线、点睛、突出轮廓。从这件带钩中,我们完全可以一窥我国战国时期带钩的制作工艺与水平。
[va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