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姜太公总共有多少个名字?数了数,大概18个

姜太公总共有多少个名字?数了数,大概18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499 更新时间:2023/12/23 15:20:11

准确讲,我们要统计的不是姜子牙的“名字”,而是“称呼”。

我数了数,除去“爹地”“大姨夫”“二舅爹”“亲爱滴”“老宝贝儿”之类的“家庭内部叫法”,能够正儿八经用来确指姜老先生本人的称呼,至少有18种。

可能因为姜子牙的时代过于遥远,古籍对他姓名的记载比较混乱。一般认为他姓“姜”,名“尚”,字“牙”,也有人说他字“子牙”,还有人觉得“牙”是他的名,“尚”才是字。反正不管怎么说,我们可以称他为姜尚、姜牙或者姜子牙。

又有故事说,姜子牙钓鱼钓到周文王,周文王激动地说“吾太公望子久矣”,意思是“我家爹地盼望您这样的贤人已经很久很久了”。这句名言被缩略成了姜子牙的新名号:太公望。我们还可依此尊称他为:太公、姜望、姜太公。

但令人遗憾的是,无论姜尚、姜望、姜牙,还是姜子牙和姜太公,所有把“姜”姓挂在前头的称呼,在姜老先生的时代,根本不会出现。

这是因为在秦汉以前,古人“姓”“氏”分开,男子不称“姓”,多称“氏”。

比如,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人家可不姓屈,而是姓芈——对,就是芈月的芈。老屈家祖上是楚国王室,后被分封到“屈”这个地方,便以封地为“氏”,而屈氏一族的“姓”,仍和楚王一样,是“芈”。

“姓氏”一词原本包含“姓”和“氏”两层意思。随着后代开枝散叶,同一个“姓”会细分出不同的“氏”来。比如周文王有个儿子,姓姬,名奭(音是),文王把“召(音邵)”这个地方划给他做“采邑”,供他吃喝,所以他被称为召公奭。召公奭后来接受“太保”官职,又被封为燕国国君。等到他死后,三个儿子分别继承召公奭的采邑、官职和封国,于是发展出三个“氏”来:召氏、太保氏和燕氏。但这三个“氏”的子孙,仍然“姓”姬。

太保鼎,西周,天津博物馆藏

内壁有铭文“大(太)保铸”,一般认为做器者是召公奭

有人如此总结秦汉以前的“姓氏关系”:“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通志·氏族略》)

“氏”的范围比“姓”小得多,更能体现自己这支子孙混得好不好,所以男子更乐意表明自己的“氏”,所以屈原更乐意自称屈原,而不是芈原。

“姓”的作用是防止“同姓婚姻”,杜绝近亲繁衍(话说贾宝玉和薛宝钗那种异姓血亲结婚是不管的),所以女子的称呼必须带上“姓”,只是会不会是“芈月”这种“姓+名”的简单模式?女子究竟有没有“氏”?

随仲芈加鼎,春秋,湖北省博物馆藏

器主人是楚国公主“随仲芈加”,其称呼的构成方式为“夫氏+排行+父姓+名”

毫无疑问,姜子牙这样的成功男士,肯定有“氏”。据说其先祖辅佐大禹有功,夏朝时得到“吕”这块封地,所以姜太公姓姜,吕氏。

所以,在姜子牙的时代,人们更有可能这样称呼他:吕尚、吕牙、吕子牙、吕望、吕太公。

天哪!原来姜子牙、姜太公统统叫错了!应该叫吕子牙、吕太公!

用西周的标准来看,确实叫错了,但如今改口也没必要,因为“姓”和“氏”很早就合二为一了。

早在战国时期,“姓”和“氏”就有了混淆的苗头。孟子说“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孟子·尽心下》),意思是我们要避讳长辈的“名”,但不用避讳“姓”,因为“姓”为家族共有,而“名”为各人独有。这句话直接无视了“氏”的存在,可能把“氏”归入了“姓”的范畴。

到了汉代,“姓”和“氏”更是乱成一锅粥。司马迁说姜子牙“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史记·齐太公世家》)。这句话把姜姓说成“姜氏”,把源于封地的“封氏”说成“封姓”,明显混用了“姓”和“氏”的概念。

受“姓氏”困扰的名人,远不止姜太公一位,甚至包括秦始皇。

你觉得秦始皇叫啥?嬴政啊!

“嬴”是秦始皇的姓,但人家也有“氏”嘛。秦始皇及历代秦国国君,都属“赵氏”,就是赵国的赵……原来,秦赵两家源于同一嬴姓祖先,后来赵家子孙率先发达,被周穆王封在“赵”地(山西赵城),从此以地名为氏。秦家子孙想沾亲戚的光,也跟着自称赵氏。所以,按照“男子称氏”的规矩,秦始皇应该被称为赵政。

“赵政”念起来是不是没有“嬴政”顺口?难道真有人叫他赵政?

还真有。

北京大学收藏的一套西汉简牍,就是这么称呼他的:

《赵正书》竹书,西汉,北京大学藏

秦始皇的名字有“政”和“正”两种说法,赵正即赵政,就是我们熟悉的嬴政

话说回来,无论嬴政还是赵政,当时的人都不可能如此“指名道姓”称呼皇上。姜子牙也一样,就连周文王都毕恭毕敬道一声“太公望”,请问谁敢当面质询老头子“你到底叫吕尚还是姜尚”?

我琢磨了一下,感觉从官职的角度称呼姜老先生比较稳妥——谁知周武王恰好也是这么想的。

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尊称姜太公为“师尚父”。姜子牙是兵书《六韬》的传说作者,自然能征善战,“师”就是周朝的军职,约等于现在的将军。“尚”是姜太公的“名”,也有人认为是“字”。“父”则是男子专用的美称,也可以写成“甫”,一般加在“字”的后面——我不禁想起唐朝诗人杜甫,杜大诗人名甫,字子美,从“名”到“字”都“美美哒”!

按照“官职+名/字”的格式,我们还可以称姜太公为师望、师尚、师牙、师子牙。

此外,姜太公还位列朝廷“三公”之一,官居“太师”。所以,我们又能称他为太师望、太师尚、太师尚父、太师牙、太师子牙。这些称呼里,师望和太师望使用频率比较高,其他几种很少在古籍里出现。

师趛鬲,西周,故宫博物院藏

鬲音立,炊煮器,做器者“趛”的职位也是“师”

姜太公至少有18种称呼,前面介绍了15种,分别是:

剩下三种,都与山东有关,都比较生僻。尤其最后一种,连文博圈的大学者,也是最近几年刚刚知道!

姜太公一生的最后时光,与山东结下不解之缘。

推翻商朝统治后,他被封为齐国国君,横扫山东诸地。但诡异的是,考古学家从未在山东发现与姜太公同时代的古城,也从未在国内发现任何与他存在直接联系的文物。千百年来,这位名贯古今的历史人物始终活跃在传说中,存在于文献里,却隐遁于人世间。

一直等到2003年,考古队终于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花沟镇陈庄村发现一处西周城址,即高青陈庄遗址,后于2008年至2010年进行深入发掘,在一座贵族墓葬里找到七件铸有铭文的青铜器。

青铜器上的七条铭文如下:

1. 丰作厥祖齐公尊彝

2. 丰作厥祖甲宝尊彝

3. 丰启作祖甲宝尊彝

4. 丰启作文祖齐公尊彝

5. 丰启作文祖齐公尊彝

6. 丰启作厥祖甲齐公宝尊彝

7. 祖甲

如此重要的铭文,我知道你只动了动手指,便划过去了。

没关系,只需读懂铭文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五个字,你就能猜出大概意思:“丰”是对青铜器主人的称呼。“作”意为制作。“祖”指爷爷,也可以指爷爷辈或更久远的祖辈。“尊彝”是商周人对青铜器的统称。

“丰作祖尊彝”,合起来的意思是:本人“丰”为一位祖先制作了这件青铜器。

丰卣,西周,山东高青陈庄遗址18号墓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卣音有,盛酒器

“丰”想要纪念的祖先是谁?咱们再看一遍铭文:

1. 丰作厥祖齐公尊彝

2. 丰启作厥祖甲宝尊彝

3. 丰启作祖甲宝尊彝

4. 丰启作文祖齐公尊彝

5. 丰启作文祖齐公尊彝

6. 丰启作厥祖甲齐公宝尊彝

7. 祖甲

原来,这位祖先被称作“齐公”。

丰觥,西周,山东高青陈庄遗址18号墓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觥音弓,盛酒器

有人可能要惊呼:“齐公”莫非指姜太公?

可你如果对周朝历史有所了解,第一反应恐怕是:古人写错了吧?因为这是青铜器铭文里第一次出现“齐公”二字。按照“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度,齐国属于侯国,齐国国君应该称为“齐侯”,而非“齐公”。

史书里被称为“公”的周代诸侯有很多,比如“晋文公”“鲁隐公”和“郑庄公”,但这三人的封国并不是公国。晋国和鲁国是侯国,郑国只是伯国,所以他们应该被称为晋侯、鲁侯和郑伯,直到去世后才得到“晋文公”之类的尊称。但即便如此,在青铜器铭文里,“晋文公”“鲁隐公”“郑庄公”也绝对不会简化成“晋公”“鲁公”“郑公”这样的“国名+公”格式。

姜太公的情况稍微复杂些。姜老不仅是齐国国君,也是朝廷重臣,是位高权重的“太师”,所以在朝廷里可以被尊称为“公”(如同之前提到的召“公”奭)。但如果用封国来称呼姜太公,称他为“齐侯”更加妥当。

姜太公去世后,也得到一个类似“晋文公”那样的“国别尊称”,被称为“齐太公”。虽然“齐太公”和“姜太公”都包含“太公”二字,但意义恐怕并不相同。“姜太公”里的“太公”源于“太公望”,是周文王赠予的。“齐太公”里的“太公”可能是对一国早期君主的尊称,其他诸侯国也有类似的习俗。

丰尊,西周,山东高青陈庄遗址18号墓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尊为盛酒器,内底铭文:丰启作文祖齐公尊彝

那么,“丰”青铜器上的“齐公”铭文真的写错了?

别着急。

有学者进一步研究发现,“国名+公”的格式虽然少见,但并非没有。比如,鲁侯熙制作过一件青铜鬲(音立,炊煮器),他在铭文里声称这是为了纪念父亲“鲁公”。据文献记载,鲁侯熙的父亲是第一代鲁侯伯禽。所以有人认为,假如诸侯国并非公国,那么青铜器铭文里的“国名+公”应该指该国第一代国君。

所以兜了一大圈,“齐公”最有可能指代的齐侯,还是齐国的创始人:姜太公。

结合考古发掘的其他线索,多数专家认定,“丰”是姜太公的非嫡系孙辈,下葬于西周早中期。青铜器铭文提到的“祖”和“齐公”,正是“丰”的亲爷爷姜太公。“丰”墓出土的青铜器,成为国内发现的首批与姜太公存在直接联系的文物。

确定“齐公”就是姜太公之后,学者们再次检查青铜器铭文,发现姜老先生竟然还有一种从未被历朝历代任何文献记载的称呼!这就是18种称呼里的最后一种:

1. 丰作厥祖齐公尊彝

2. 丰启作厥祖甲宝尊彝

3. 丰启作祖甲宝尊彝

4. 丰启作文祖齐公尊彝

5. 丰启作文祖齐公尊彝

6. 丰启作厥祖甲齐公宝尊彝

7. 祖甲

这个称呼是:“甲”。

“甲”是什么意思,要从一个美丽的传说,讲起。

据说,古人相信,你每天看到的太阳是不一样的。哪怕今天跟昨天气温相同,这两天的太阳也绝非同一个。古人认为天界有十个太阳,它们住在世界的东方,每天轮流出来值班,十天为一轮,称为一旬。

古人还非常有爱地,给每个太阳起了名字,分别叫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太阳的名字就是“日名”,又称日干、天干。“丰”青铜器上的“甲”便是日名。

古人是不是真的相信“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并不清楚。但早在夏朝,日名确实已经出现在人名里了,比如有位夏朝君主叫“孔甲”,“甲”便是他的日名。

到了商代,几乎每位商王都有自己的日名。比如迁都到殷的“盘庚”,其日名为“庚”;盘庚的侄子“武丁”,日名为“丁”;亡国之君商纣王,又被称为“帝辛”,日名为“辛”。历代出土的大量青铜器进一步证明,商代贵族曾普遍使用日名。

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商代,河南安阳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商朝王室为纪念王后“戊”所铸,“戊”是日名

一般认为,日名与祭祀活动有关,相当于后世的庙号。但一个人的日名究竟代表了哪个日子,是生日还是忌日,抑或其他某个特殊的日子,学者们从古代吵到今天,依然没有达成共识。所以我们暂时不清楚,姜太公与那个名叫“甲”的太阳,有过怎样的因缘。

但能够确定姜太公的日名,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发现,因为历代文献从未记载过这个细节。姜太公这位西周重臣愿意使用日名,这也证明至少在西周初年,上层贵族接受并继承了日名传统,推翻了过去所谓日名习俗随商朝灭亡而消失的说法。

这就是姜老先生的18种称呼,也许还有更多,欢迎你来补充。

在我看来,这些繁星般的称呼,构成了一张包罗万象的社会关系网。

有些称呼反映了他与祖先的关系,比如姜尚和吕尚。有些体现了他与子孙的关系,比如齐公和祖甲。有些看似正经严肃,其实暗藏人生赢家的风光得意,比如太师望,又如师尚父。有些带有历史的浪漫,又像真实的传说,比如他甩竿钓来的那句太公望。而我最喜欢的称呼,还是从小就熟悉的那两个:姜子牙和姜太公。因为这两个称呼代表了我童年对他的记忆和敬意。

你心中的姜太公,又是什么样子?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封神演义》里有多少真实历史:纣王真那么昏庸?妲己真那么祸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封神演义》又被翻拍了!借用一句名言“对名著的每一次翻拍都是名著的重生”——这部出自明代许仲琳之手的、号称中国“诸神之战”的《封神演义》如今又迎来了新的生命!一部《封神演义》,历史与神话交织,事实与传说并存。究竟孰真孰幻? 《封神演义》,2019年王丽坤、邓伦主演电视剧纣王、妲己,真的很差劲么?妲

  • 公元前1200年的青铜时代,为什么文明和科技会消失?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我们认可了人类文明从石器时代(原始时代)到铁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进步。据说在公元前1200年的青铜时代,世界上的文明发展如此之快,其中之一就是东地中海和爱琴海。当时,村民们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并将其合并为工具或手段。最早使用青铜器的地区之一是苏美尔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当时,米诺斯人和迈凯纳人在克

  • 一口气看完西周历史!除了那些神话传说,真实的西周到底是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在英明神武的周武王带领下,正义的周朝大军,干翻了昏庸无道的商纣王。这期间又有姜子牙、杨戬、哪吒这帮人,帮周武王打败了很多强大的敌人,然后大家最终建立了一个新的朝代,这就是西周。但要说历史上真实的西周,到底都发生过哪些事情?完整的历史到底是怎样的?很多人可能就说不清楚了。因为时代太过久远,再加上《封神

  • 8、商汤的阳谋:网开三面,收住人心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汤的能力不仅在于开国治国,同时还很会收买人心。在他的大肆舆论攻击下,德才兼备、深的民心的人设形象在人民心中建立起来。 有一次外出,他看见一个农夫正在张网捕鸟。待网挂好后,农夫跪地祈祷:“上天保佑,网已挂好,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四方的鸟兽快到我的网中来吧。”(还有水里游的哦) 汤听见后,感慨到“要是

  • 殷墟考古新发现,河南发现3千年前商代道路!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宽阔笔直的道路相互连通,其上车辙清晰可辨……记者日前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获悉, 考古人员在安阳殷墟洹河北岸新发现一条大型东西向道路,洹河北岸道路网格局初现“真容”。这是安阳殷墟遗址新发现的大型道路俯视图。(资料照片)“道路系统一直是都城考古的重点。新发现为探索3000多年前商代晚期都

  • 河南发现3千年前商代道路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道路系统一直都是都城考古的重点,这次发现的这条道路,为研究和探索3000多年前商代晚期都城的整体布局和交通网络以及功能分区,提供了又一份关键性的重要材料。

  • 禹会村遗址考古新进展:龙山文化北城垣上发现四座汉代墓葬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当日上午,大皖新闻记者来到蚌埠禹会村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看到由于天气较冷,很多考古工作人员穿着棉服在进行发掘工作。在考古现场的探方里,一个墓葬正在清理中,清晰可见数个陶罐排列整齐,位于墓葬内棺椁的一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负责人张东向大皖新闻记者介绍:“我们目前一共发现了四处汉代的

  • ​汉字简史8000年:从贾湖刻符、黄帝书、夏禹书、蝌蚪文到二简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良渚人在建造大型水坝随着良渚遗址申遗成功,中华文明正式进入上下5000年序列。良渚遗址已经发现大约800多个“刻画符号”,正在研究解读中,能不能认定文字还需时日。目前国际上认可的中国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因为商朝有成系列的甲骨文。几十万片甲骨和上千个单字,赫赫文采让人不能忽视。由于夏朝没有发现大量成体

  • 封神中,妲己为何一定要杀伯邑考?你看伯邑考对她做过啥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令伯邑考没想到的是,纣王对于“西岐三宝”似乎并不是太感兴趣,能令他感兴趣的则是伯邑考的琴技和歌声,为此,纣王还特意将伯邑考留在宫中传授妲己琴技。当然对于妲己而言,她更感兴趣的则是伯邑考英俊帅气的容貌,对此,当她在与伯邑考单独相处时,甚至还主动勾引伯邑考,封神原文写道:可将你移于上坐,我坐你怀内,

  • 指尖上的国宝52丨西周应国窃曲纹铜簠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青铜簠(fǔ)是西周晚期大量出现的一种新器型,春秋时期得到较大发展,战国以后逐渐衰落。根据文献和铭文记载可知,铜簠主要是用来盛放稻、粱、粟的盛器。1984年出土于河南平顶山应国墓的西周晚期窃曲纹铜簠,长28.5厘米,宽24厘米,通高16厘米,重4.66千克,现藏于平顶山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