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大秦赋》应该是在兵戈铁马、锋火狼烟四处战乱的背景下,始皇帝如何纵横捭阖、横扫六国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继而励精图治实现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历史壮举,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个因焚书坑儒、建阿房宫、修骊山陵实施暴政的暴君,我们想看的是秦始皇从一个身在赵国的质子之后,如何逆袭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一帝。
《大秦赋》的背景应该宏大如斯:
这样充满宏大的历史厚重感的画面,使《大秦赋》开播时拿下8.9分的评分,战争场面毫不含糊:
即使我们对四十多岁的张鲁一饰演13岁的秦始皇有多么的不满意,但对于《大秦赋》的置景以及服化道是挑不出多大的毛病的。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大秦赋》的评分出现高开低走的颓势,从8.9直降至6.5分,很多网友甚至预测接下来的评分会更低。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毕竟,《大秦赋》的制作班底是很有实力的,而且投资巨大,任用的演员大部分都是演技丰富的演员,开播收获了大量好评的《大秦赋》为什么如今却被网友改名为《大情妇》或《嫪毐传》,还有一种更为贴切的叫法——《大秦秘史》?
段奕宏演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吕不韦,他的演绎方式跟之前任何一版的吕不韦都不一样,这版的吕不韦是段氏风格的吕不韦,段奕宏的表演方式,更加自然生活化一些,没有端起来的危严感,他塑造的吕不韦,除了缺了几分奸诈之外,其他还是很可的,心思缜密,喜怒不形于色,这是一个商人和政治家应该有的样子,段奕宏的演技是没有问题的。
张鲁一出现的太早,他不该在赢政13岁时出现,这让很多人接受无力,毕竟一个四十多岁的人去诠释13岁的少年,那种年龄上产生的巨大违和感不是单凭演技就能摆平的。张鲁一出现的太早已经让评分下跌了一些,他与赵姬母子之间的对手戏,也是评分继续往下跌的原因之一。
张鲁一气质完全与秦始皇不符,他身上没有秦始皇应该具备的纵横天下的王者之气,张鲁一本人的气质偏阴沉,而且他也演过很多心机腹黑的角色,从演员的气质到演员的固有印象两方面都影响了观众的观感。
但是张鲁一毕竟是一个有表演能力的人,随着剧情的推进,张鲁一对秦始皇的塑造还是很有说服力的,至少说服了我,只是对张鲁一的近视眼表示怎么看都不舒服,在我的想象中秦始皇应是目光如炬、不怒自危的形象,张鲁一幸亏有演技傍身,不然的话这个角色会更加失败。
再来说说赵姬。这个演员的形象倒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与赵姬这个人物水性杨花、潇洒成性的外在形象还是很贴合的,朱珠看起来也很时尚,赵姬这个人物其实也没有多大的难度,她本身也没有太复杂的性格,没有政治野心,只是一个缺爱又放纵自我还自私的女人,但尽管如此,朱珠的塑造依然是失败的。
她对赵姬的塑造太过单一,表演没有细节,情绪没有递进没有层次,她对生气的诠释除了瞪眼就是瞪眼,对人物的内心的情绪变化没有诠释的能力,使赵姬这个人物太过扁平,尽管戏份很多,但存在感却极弱。
《大秦赋》是一个群像剧,其他演员大部分都是表演经验丰富的老演员,演员表演整体来讲没有太大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剧本。
一部七十多集的电视剧,赢政从13岁即位至49岁驾崩,从十一集直至四十七集始皇帝方亲政,其中三十多集大部分都在讲赵姬和嫪毐,对于秦始皇的刻画较少,甚至于宫斗戏占去了大部分的故事线,这样一来,使得一部好端端的正剧变成宫斗剧,使历史正剧的严肃性大打折扣。
除此之外,该剧不尊重史实的改编也让观众极其失望,例如对秦始皇不立后的讲述严重胡编乱造,当秦始皇牵着楚国公主与齐国公主宣布永不立后时,一股琼瑶剧的味道扑面而来,要知道秦始皇不立后是因为看到赵姬不顾母子之情,不顾秦王朝的江山社稷,竭力包庇嫪毐,并且不顾秦始皇的颜面,与一个假太监生下两个孩子,不但弱化了赵姬与秦始皇之间的矛盾,更弱化了赵姬的行为对秦始皇后期冷酷性格的原因。
整个《大秦赋》从十集开始,剧情拖沓,情节注水,有头重脚轻、抓不住重点之感,情节硬伤使《大秦赋》评分严重下滑。
如果将《大秦赋》更名为《大秦秘史》,这部剧也不失为一部观赏性较强的剧,至少场景、服化道、演员的演技大都在线。
但是《大秦赋》毕竟是以正剧拍摄宣传并开播的,这样注水甚至娱乐的态度是对历史正剧的一种亵渎。
毕竟,这部剧是我们翘首以盼三四年的一部大制作剧,拍成这样,实在令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