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司马懿放弃攻城还是有其它的原因的。因为当时司马懿与司马昭所率领的大军足以踏破西城,而且司马昭仗着人数众多并不畏惧诸葛亮使诈的,是极力让司马懿下令攻城。最终司马懿选择了退兵,他的行为让世人一直无法理解。“吾事魏历年,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惊骇。”这是司马懿临死前对后人说的话,也正是这短短的17个字道出了他当时放弃攻打西城的良苦用心。
纵观当时的历史情况就能明白司马懿的处境是多么的凶险,虽说他是魏国的大功臣,但是他怕魏王怀疑他不忠,有二心而抛弃他。倘若他当时真的率军攻破西城并打败了诸葛亮,那么蜀国的灭亡就指日可待了。这样的话魏国就失去了一个劲敌,那司马懿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说不定日魏王随便安个不忠的罪名就将他杀了。可以说此时的诸葛亮就是他活下去的希望。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就有无数的猜忌,而且当时的魏国国内,曹家的势力是很庞大的,无论是曹操、曹睿等人对于司马懿的态度一直是表里不一的,总是一心想将手握大权的司马懿给除之而后快。所以说蜀国一旦被灭,那么曹家就可以全力对付自己的强敌司马懿了,凡是能让君主感到有威胁的大臣在历史是没有一个有好的下场的。对于“空城计”来说,事实上诸葛亮并不是最大的受益者,司马懿才是最后的赢家。他当时内心的疑虑是自己国内的纷争而并不所谓的诸葛亮的伏兵。
其实,司马懿看破“空城计”,何尝又不是诸葛亮在对他进行暗示呢?诸葛亮摆开空城计已经很明显的告诉他,你只要冲进城中,蜀国可灭,但是在如此坦坦荡荡的情况下,司马懿就需要静心思考蜀国灭了之后的时局环境了。当他在城前反复思考之后最终只会得出结论,若蜀国被灭,那以他当时的权势来说也注定被打压。想想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故意放走曹操,何尝不是为了钳制孙权取得平衡。可以说司马懿“看破”了空城计,但诸葛亮摆在他面前的不止是空城,而是暗示了他整个三国的时局,“空城计”其实是两位智谋高人的一次隔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