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平心而论,蜀国的衰败不能由阿斗一个人背黑锅。刘禅17岁当皇帝,直到28岁诸葛亮去世,这11年里蜀国大事小事都是诸葛亮一手操劳。这就导致诸葛亮实际上的权力比刘禅更大。所以刘禅虽为皇帝但并无太大实权,关于蜀国国政并没有太大的话语权,因此也就导致刘禅政治才能很一般。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所以刘禅能力不行,诸葛亮要背一部分的锅。
但是刘禅虽然从政能力不行,但他其实是一个聪明的人。早年他因为战火而被人抓住卖身为奴,后来被救出,才重新当上了皇子。这段童年经历让刘禅少了点英雄气概,多了些小人物的势利气。
二
公元263年,虽然将军姜维等仍在全力抵抗,但是刘禅决定投降魏国。不久之后,刘禅等人被迁移到曹魏都城洛阳。对此,已经掌握曹魏大军的司马昭,自然要和后主刘禅交流交流。在一场宴会上,司马昭让人演奏蜀国的歌舞,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唯独刘禅依然笑容依在。见此,司马昭问刘禅:你还思念蜀国吗?对此,刘禅回“此间乐,不思蜀”。
事后,司马昭如此评价刘禅:
像刘禅这样的人,难怪有诸葛亮这样的贤才也不能让他成功!
这就是“乐不思蜀”这个典故的由来,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司马昭问过刘禅这个问题两次。乐不思蜀出自于第一次,但是第二次却很少有人知道。
三
“乐不思蜀”事情发生的第二天,前任蜀臣郤正听说了这个消息。他教训刘禅说:下次有人在问你,是否思念蜀汉,你就回到没有一刻不在思念。结果没过几天,司马昭宴请刘禅,宴上司马昭果然又问刘禅:你还怀念蜀汉的日子吗?
刘禅一听,赶紧按着郤正教他的说:我的先人现在都埋藏在川蜀,我无时无刻不怀念哪里,我每天都想回去。
司马昭听了,表示:“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
四
刘禅没想到司马昭竟能猜到这番话是郤正所教的,只能把经过告诉司马昭。司马昭和下属们听完哈哈大笑。经过这两次试探,司马昭彻底放松了对刘禅的戒备,而刘禅也因此逃过一劫。
面对司马昭两次提问,后主刘禅的两次回答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第一次回答,刘禅的回答显得没心没肺。第二次回答,虽然刘禅说自己思念故国,但是他不假思索地承认了是郤正教自己这么说的。在司马昭看来,后主刘禅不仅没有野心,而且实在太过老实了,所以不会对司马氏以及之后的西晋王朝造成威胁。
大浪淘沙,英雄已逝。三国争雄中,虽然魏国延续的最久,但是没多久这份胜利果实就被司马家窃取。刘孙曹三家为天下争斗了几十年,最终却是给他人做了嫁衣。看三国后人中,曹魏一族偌大的事业被司马窃取;孙家骨肉相残,血色宫廷;乐不思蜀开城投降的刘禅倒是过得不错,一直生活到晋朝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