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重八即是后来的朱元璋,朱元璋的祖辈两次迁居,都是因为贫穷,但最终也未能逃过贫穷的命运,朱元璋的两个哥哥,朱重六和朱重七早早去世,在朱元璋十六岁的时候,淮北遭遇旱灾,朱元璋的父母及大哥朱重五又于凤阳先后去世,从此朱元璋成了一个孤儿,为了能够活下去,他当过和尚,做过乞丐,若不是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恐怕也会重蹈父兄的命运。
正是元末的乱局,给了朱元璋机会,朱元璋称帝后,将父祖几代人同时追尊为皇帝,朱百六为明德祖,朱四九即明懿祖,朱初一为明熙祖,朱五四为明仁祖。并分别在盱眙和凤阳修建了陵墓,位于盱眙的称作明祖陵,是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陵墓,耗时三十年营建完成,规模庞大,气势恢宏,至明成祖朱棣继位后,仍在不断完善。位于凤阳的叫做明皇陵,是朱元璋为父母和兄嫂修建的陵墓,营建过程中,朱元璋曾三次前往凤阳祭拜,朱棣继位后,又颁布明诏,凡官员路过者必须前往谒陵。
在修建好父祖的陵墓之后,朱元璋于洪武十四年,调集十万军工,开始为自己修建豪华的陵墓。第二年马皇后去世,葬入陵墓,因马皇后谥号为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于是将陵墓命名为明孝陵。朱元璋本意是,明朝所有后世君主的陵墓均依托孝陵而建,故而在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在孝陵以东,为太子修建了明东陵。虽然朱标生前没有做过皇帝,但朱元璋爱子心切,明东陵的规制依然达到了帝陵标准。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葬于明孝陵。依照以往历代王朝的惯例,继位的皇太孙朱允炆也会在孝陵周围,为自己营造陵墓,以便百年之后陪伴自己的父祖。然而遗憾的是,营建陵墓的事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燕王朱棣便发动靖难之役,取而代之了,建文帝朱允炆也不知所踪。朱棣继位后,将都城迁到北京,并在北京为自己营造了豪华的陵墓,称作长陵,此后明朝历代皇帝陵墓均围绕长陵而建,两百多年间,共有十三位皇帝长眠于此,因此也称作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的营建起源于朱棣迁都,但假如靖难后,朱棣没有迁都,那也就不会有北京的十三陵,明朝后世君王陵墓就将依托孝陵而建,或在南京择地而建。总之,不会出现如今只有朱元璋和长子朱标长眠于南京的情况,这是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此外明朝单独的帝陵还有朱祁钰的景泰陵和嘉靖父亲的明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