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是曹操的经典著作,“宁叫我消极,不叫世界消极我”。单是曹操的话就触怒了全世界的人。他把自己凌驾于全世界人民之上。当然,全世界的人都得互相争斗。其实,曹操是个真正的人。在中国人的双重思维方式中,他既不好也不坏,也不黑也不白,所以很多人把他当成坏人!曹操和袁绍在事业之初都是热血青年。维护皇权是他们最原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曹操是个喜欢引人注目的人。他想一举成名,赢得全世界学者的尊敬,于是主动刺杀董卓。
后来,十八路诸侯攻打董卓时,在阴谋和阴谋的情况下,狡猾、奸诈、残暴应运而生。这种安排没有不合理之处,完全符合整个《三国演义》的情节发展。早在曹操“侍奉皇帝,不封臣”或“威逼皇帝,封臣”之前,北方就基本解体了。十三个州说,曹操“侍奉皇帝,令其不为臣”或“挟持皇帝,令其臣”的行为,包括后来的“耕耘、畜养、军费”等配套措施,对当时的曹操和曹操集团都是有利的,也有利于当时北方地区的和平与人民。一方面,曹操及其军政集团占领了政治高地。
另一方面,世界秩序和法治至少在等级上恢复到了一定的秩序。这也为稳定北方奠定了政治基础。曹操作为一代汉奸,欢迎皇帝,在北方地区建立了以皇帝为虚头、以皇帝为实头的幕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政治和法律秩序。同时,他结束了北方的战争和分裂主义,统一了北方。从统一的角度看,北境统一的成功避免了世界分裂的进一步严重危机,为以后西晋统一世界奠定了基础。
曹操为了躲避中原的侵略,对外征服了南匈奴、五环、鲜卑等地。从这个角度讲,大胆地说,如果北方没有曹操这样的恶棍,即使没有五狐花草的危机,恐怕也会有一场大规模的中原掠夺,伤亡人数不亚于秦汉几十年来匈奴的掠夺和入侵。官渡之战的主要原因是袁绍轻视敌人。其次,曹操是有能力的。曹操选择这个预设战场并不简单。官渡附近不仅有两条河流,西部还有一个大沼泽。在东部,有一条大河供水。如此复杂的地形基本上消除了被包围的可能性。
所以从史料上看,曹军不仅可以攻打进进出出的援军,而且总能得到补给,甚至可能得到援军。袁绍对此显然缺乏了解。也许他把它当成了易经。但曹操不是公孙赞。袁绍猛攻时,他敢于与袁绍搏斗。这就是曹操的战斗风格。他必须非常活跃。为了和这样的人作战,当他准备进驻军营时,他还派了一个文学小丑独自去追曹操的整个中国军队。如果他想这样做,他会被杀的。
在整个战役中,袁绍才开始老老实实地打仗。在那之前和之后,他非常任性地战斗。如果食物被抢,你不会派中国军队的精英去救它。对方的老将军会出来为自己的生命而战。你还要送他上路吗?从没见过这样的战争。最后,无论是去吴超拦截曹操,还是攻打官渡,袁绍都不能随心所欲。但他不愿意去任何地方在营地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