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样安排剧情也许是一种创新!
作品在为靖难之役发生的起因进行一定程度的洗白——
朱棣造反,入京后斩杀数万建文帝朱允炆的官员,看似残暴,似乎已经有历史的定论,但真实的历史可能还要细看发生的原因和逻辑;
朱棣追查淮西集团的贪赃枉法、鱼肉百姓,造成集体反弹,他们不敢忤逆朱元璋,只有拿他的儿子开刀;
朱棣被冤枉一撸到底,心中自然嫉恨。
他的燕王府下属和府兵对这些躺在功劳簿上、挡住升官发财机会的官员,也会嫉恶如仇!
上篇文章我们分析过,朱标的老丈人吕本——是挑起胡惟庸淮西集团与刘伯温浙东集团火拼的幕后黑手、火上浇油者!
一旦他借助朱元璋之手,消灭掉功勋派和浙东集团士林,吕氏代表的儒生学派自然崛起,从而成为年少朱允炆的辅佐大臣——历史上齐泰、黄子澄、方孝儒等确实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许他们与吕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朱雄英被害死,朱标病死,朱元璋驾崩……随后,藩王各归领地,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吕氏一族权倾朝野,一家独大!
但这不是朱棣要的结果!
朱标不死,他可以辅佐;
朱雄英不死,他也可以辅佐,毕竟这小侄子深得四叔的喜爱!
但朱允炆上位,被吕氏一族当做傀儡木偶,大明朱姓江山眼瞅着要换成吕家……
加上吕氏集团开始筹划名为削藩,实则抢地盘、抢税收、抢爵位的大计,朱棣不得不“造反”,反对靖难之役——目的是遏制吕氏集团的谋权篡位,恢复大明朱姓的正统!
这样来看,朱棣后来的行为合情合理,洗刷了数百年的暴戾形象!
他的所作所为也正是朱元璋当年“开基定制”希望看到的——“天子守国门,诸王安社稷”
这也许就是作品要表达的意思吧?!
如果朱棣靖难之役不成功,吕氏继续操纵朝堂,也许历史是另一番景象——可能不会有后来的清军入关、八国联军、内战连连!
周末愉快,一起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