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周夷王活煮了齐哀公,齐人历经九世复仇成功,汉武帝为此动容

周夷王活煮了齐哀公,齐人历经九世复仇成功,汉武帝为此动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930 更新时间:2024/1/24 9:23:14

但懿王之后的王位传承却出现了问题,按继承制度应该登基的太子燮,却被叔叔夺走了王位,这位叔叔就是周孝王。《史记·周本纪》载,“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

周孝王之所以能破坏礼制夺取王位,是因为周朝的统治出现了问题。

西周到周昭王时,周王室的权威已经面临挑战了。由于经过了“成康之治”的积累,周朝物阜民丰,当时天下承平已久,周的统治阶层枕于宴饮田猎,对国政的治理日益松懈。而周昭王却好大喜功,四处对外征伐,虽然征服了徐夷、淮夷,使得东南之夷二十六国臣服,可是周的国力也遭到了巨大消耗了,以至于对一些国内的重大事变无力过问,周天子的威望因此受损。

当时鲁国发生政变,国君鲁幽公被弟弟姬沸诛杀,姬沸自立为君,是为鲁魏公,《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幽公十四年,幽公弟沸杀幽公而自立,是为魏公。”

鲁魏公弑君篡位,破坏了周宗室的继承礼制,可谓十恶不赦,周天子理应率领诸侯征伐叛逆,恢复礼制。

但是周昭王对这一严重事件竟然没有做出反应,让天下诸侯感到非常意外。周的统治是建立周礼上的,破坏礼制就是动摇国家根基,而周天子却不闻不问,致使“王道微缺”。于是各诸侯国的胆子便大了起来,僭越礼制的事时有发生,“礼崩乐坏”的势头开始出现了。

然而周昭王并没有意识到危机,依然穷兵黩武,两次率军南征,讨伐荆蛮,结果兵败身死。《史记·周本纪》载:“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

周昭王南征

昭王自己在南征之役中死了,带去的周朝军队主力“成周八师”也损失殆尽。从此周的军力一落千丈,原来已经臣服的戎狄也开始蠢蠢欲动,后来灭了西周的戎狄之祸从此开端。国内诸侯眼见周室式微,也便有了不臣之心,有些诸侯甚至公开藐视朝廷,不来朝,不纳贡。

周懿王时,周朝国势每况愈下,经常受到周边蛮族侵略,出现了“戎狄交侵,周室衰微”的局面。《史记•周本纪》载:“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

周的统治危机,使统治阶层产生了寻找一位强者来挽回局面的想法。于是,周懿王死后,他的叔父凭借其在朝中的实力和威望,从懦弱的太子燮手中夺取了王位,是为周孝王。

被剥夺了王位的太子燮,为了保住性命,只能“爪牙潜伏忍受”。同时他也在诸侯中广结善缘,求得他们的支持,以待将来。果然,周孝王死后,太子燮在诸侯们的拥戴下登上王位,成为周夷王。《史记•周本纪》载:“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周夷王

夷王即位后,对诸侯表现得比较弱势,这一方面是出于感念诸侯们的拥立之功,更主要的是国力疲弱,无力对诸侯实行强势控制。

周夷王二年,蜀国和纪国前来朝贡,向周夷王敬献琼玉。夷王很高兴,亲自到黄河边去迎接来使,并待以宾客之礼,然而他的做法却是带头破坏了礼制。

对此,《礼经》是这样评价的:“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由夷王已下也”。

《帝王世纪》说:“夷王即位,诸侯来朝,王降与抗礼”。

《纲鉴易知录》也说:“天子始下堂见诸侯,觐礼废”。

可见后世对周夷王的做法都持否定和批评的态度,认为他的做法有违礼制,有损于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尊卑秩序。

对于天子“下堂而见诸侯”的做法,诸侯们是很乐见的,他们对夷王都报以赞誉。《帝王世纪》说:“诸侯德之”,诸侯都认为夷王是位有德的君主。

周夷王这种柔软的做法,其实是在权力尚未巩固之前的一种权宜之计,然而他却为此付出了代价。君臣之礼因此受到了损害,天子权威遭到藐视,有些诸侯甚至不朝贡,还相互征伐,《史记。孔子世家》载,“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

其中最大胆的,是楚国国君熊渠,他居然完全无视周礼,自称为王,还把他三个儿子也封了王。他还嚣张地叫嚣,“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面对强大的楚国,周室虽然恼怒万分,却又不敢兴兵伐楚,当年昭王南征的悲剧仍令如今的夷王心悸,何况周的国力已远不如昭王之时。无可奈何之下只能默认。后世的史家对此如鲠在喉,千方百计找理由为周王挽回颜面。《晋书》中说:“……楚称王,而诸侯不以为非者,盖蛮夷畜之也。假令齐鲁称王,诸侯岂不伐之!”意思是说,楚国称王,中原诸侯没有为难它,是因为中原诸侯把楚国这种蛮夷当做畜牲,不值得与其计较,如果是齐国鲁国称王,怎么能不去讨伐他们!也算找了一个台阶下。

可问题是齐鲁这种正统诸侯也不安分,此时的齐国便十分骜。齐国的国君齐哀公多年不来朝不纳贡,还四处征伐周边小国,无视宗周权威。

周夷王虽然貌似弱势,实际上却很有心机权谋。他刚登基时,因为地位不稳,不得不示弱于诸侯。三年后,随着王位日渐稳固,他便开始设法控制诸侯,重振宗周声威。

由于齐国是东方大国,如能制住齐国,其他诸侯国也会畏服于周天子的权威。

齐国的首任国君就是姜尚,他帮助武王伐纣,灭了商朝,建立西周,“兴周八百年”。姜尚不仅是周朝开国元勋,还是武王的岳父,成王的外公。因此,齐国是周王室的外戚,关系非常亲密。

姜太公

西周建立后,在东方开拓了大片疆土,但那里离周的统治中心较远,周天子的势力难以直接控制那里。所以他要派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去那里,统治臣民拱卫周室,而姜尚就是最合适人选。

姜尚去了齐地,被封为侯爵,得到了周天子赋予的很大权限,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他被授予“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的征伐大权。

齐国最初方圆不过百里,是土地贫瘠,人口稀少的东夷之地,经过几代齐侯的苦心经营,灭了许多周边小国,疆域扩大了数倍;再加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逐渐拥有了盐铁之利,人口得到繁衍,国势日渐强盛。到西周中期,齐国“兵甲数万,富甲一方”,在诸侯国中实力最强,是名副其实的政治大国和军事经济强国。

周夷王时,齐国国君是齐哀公,姜姓,原名吕不辰,又名吕不臣,是齐癸公之子。齐哀公是姜尚的五世孙,而夷王则是姜尚女婿武王的八世孙。齐哀公傲慢地对外宣称,按辈份,自己是长辈,夷王是晚辈,长辈不用给晚辈行礼,所以他不去朝贡。而且,齐国远居东方,周天子无法直接对那里施加影响,因此对齐国的不臣之举也无可奈何。

诸侯们见齐哀公不尊周天子并没有受到惩罚,于是竞相仿效,有的诸侯不仅不朝不贡,还像齐国那样四处攻伐,开疆拓土。

为了拿下齐国,周夷王就设了一个局,声称自己病了,以此试探诸侯们对宗周的态度。《帝王世纪》载,“三年,王有恶疾,愆于厥身。”意思是,周夷王三年,天子得了重病。

诸侯闻讯后,“莫不并走群望,以祈王身”。大家都前去探望天子,以示忠心。而齐哀公则显得漠不关心,没有依礼问候天子的病情。

历史上对齐哀公的评价并不好,《史记索隐》说他“荒淫田游”,《诗·齐风》中讽刺他“从兽无厌,昏利不行”。

诸侯们关心天子疾病的态度让夷王很满意,而齐哀公的冷漠与与无礼则令他心生憎恨。他心里已经有了底,准备采取进一步行动。

这时,纪国国君来朝,周夷王的生母是纪国贵族之女,因此纪国也是周外戚,而且夷王与纪侯的关系非常亲密,几乎无话不谈。

纪国与齐国相邻,但国力弱小,无力对抗齐国。纪侯与强邻为伴,一直深感忧虑,担心被并吞。看到周天子对齐国不满,便趁机进谗言,说齐哀公企图谋反,想借周王室之力打击和削弱齐国。听了纪侯的话,周夷王更坚定了铲除齐哀公的决心。

周夷王三年,周天子发出天下诸侯会盟的号令。

西周时期的会盟是国家重大的政治和军事行动。从政治上来说,天下诸侯响应周王室的号令,来到指定地点集合,对周天子行觐见之礼,体现了天子的权威和中央政府与地方诸侯之间的主从关系,是诸侯们在尊王攘夷思想下对周礼的践行;从军事上讲,各诸侯率领本国军队来到会盟地点,接受周天子的检阅,是一次调动全国武装力量的大规模军事演习。通过这种演习,周天子可以评估朝廷的组织指挥能力,观察诸侯国军队的作战能力和精神面貌。

诸侯会盟

当年武王伐纣前,通过“盟津观兵”,不期而会“八百诸侯”,奠定了武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为周发动灭商的战争做好了准备。

收到周天子的会盟号令后,即使傲慢如齐哀公,也必须认真对待。于是他奉诏上路,率军离开齐国都城营丘赶往周的京师镐京,前去参加会盟。然而,从他出发的那一刻起,他的悲剧已经注定了。

齐哀公长途跋涉来到镐京,即前往王宫觐见天子,可是当他刚刚踏入大殿,就被周夷王喝令左右拿下,不由分说地投入一口已经沸水滚滚的大鼎中。一代齐侯,姜子牙的五世孙齐哀公,就这样被活活烹杀了。

中国古代史料记录了这个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史记·周本纪》载,“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古本《竹书纪年》记载:“三年,王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

周夷王杀齐哀公的目的是为了杀一儆百,震慑诸侯,让他们臣服于宗周。他烹杀齐哀公的理由是齐侯不尊周礼,无视君臣秩序,齐哀公得名吕不臣,可能就是周夷王加给他的羞辱性名字。

齐哀公死后,周夷王另立他的一位异母弟为齐侯,是为胡公。《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司马迁认为,是纪侯的谗言,导致齐哀公被烹杀。

齐哀公的惨死,被齐国视为奇耻大辱,从此齐国与纪国结下了深仇,后世的每一代齐侯都不忘报仇,对纪国展开了一次次的征伐。

公元前707年,齐僖公伐纪未果。

公元前695年,齐襄公伐纪国,在鲁国斡旋下,纪国得以保全。

公元前693年,齐襄公以报世仇为名,再次兴兵伐纪,攻下纪国三座城池。

公元前690年,齐襄终于攻破纪国都城,毁其宗庙,纪国灭亡。

从公元前868年齐哀公被周天子烹煮杀死到公元前690年齐襄公灭纪国,齐国历经九世一百七十八年终于复仇成功。此后,齐国日益强大,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按春秋时期的习俗,家仇只能追溯五世。可是齐国人却穷追猛打,孜孜以求,历经九世,直到灭了仇人的国度才罢休。对此《公羊传》感叹道:“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国君一体也。先君之耻,犹今君之耻也。今君之耻,犹先君之耻也。”意思是,不要说九世,就是百世也要报仇。国家和君王是一体的,先王的耻辱就是现在的耻辱,现在的耻辱也是先王的耻辱。

齐国九世复仇的事对后来汉武帝下定讨伐匈奴的决心,也有很大影响

汉朝建国后长期被匈奴压制,连吕后都遭到匈奴单于的羞辱,却因国力不济,只能以和亲换和平,通过恭送女子金帛求生存,耻辱不可谓不深,直到汉武帝时才决心反击。汉武帝说:“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可见汉武帝非常推崇齐人的复仇行动,他以此为榜样,坚决对匈奴展开了多轮北伐,终于打败匈奴,使汉朝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帝国。

周夷王烹杀齐哀公后,虽然一时间使诸侯们有所畏惧,但并没有达到加强周天子权威,重振周朝的目的,西周的国势仍然继续下滑,他儿子周厉王继位后,因为施行暴政,导致“国人暴动”,被迫仓皇出逃,最后死于逃亡中。

历史上对周夷王烹杀齐哀公的评价也不高,《史记》、《竹书记年》等对周夷王因齐哀公不朝而杀他的理由只字不提,只说是受了纪侯的谗言才这么做的,也许在司马迁他们看来,西周的衰微是由于周王室自己失德在先,然后才导致齐哀公等诸侯的不臣之举,杀一个齐侯,并不能挽回周王朝的颓势。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姜太公钓鱼——铸铜姜子牙人物雕塑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武官名),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 ,成为周国军事统帅。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 灭商后受封于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为齐国开国之君。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促成成康之治,周康王六

  • 封神中有位商纣将领,得异人秘传道术,西周阵营只有两人能破此术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按照封神原文所写,陈奇胯下坐骑是一匹火眼金睛兽,掌中兵器一条荡魔杵,并且在他手下还有三千名经过特殊训练的飞虎兵,而这些飞虎兵的作用便是使用挠钩套索配合陈奇的神通拿人,当然对于陈奇这身神通的来历和作用,封神原文写道:陈奇原是左道,有异人秘传,养成腹内一道黄气,喷出口来,凡是精血成胎者,必定有三魂七魄,

  • 商纣王的儿子到底有多厉害 商朝差一点就被复国成功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据说商纣王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迅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而他的儿子武庚,显然也继承了其父的基因传承,聪明好学,深得宠信;但武庚并没能如愿的继承父亲的基业,在商纣王自焚于鹿台后,商朝被灭,武庚成了俘虏;但周武王并没有处死武庚,而是让武庚管理殷商的遗民;但周武王也并不是就如此

  • 夏朝亡后,王子携王后私奔大漠,1400年后繁衍出汉人“天敌”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夏朝还有个,很有才华的人叫伊尹。伊尹以尧、舜之道劝谏夏桀,再不收拢民心夏就要亡国了。伊尹的良苦用心,换来的只是夏桀的嘲笑:“我拥有天下,就像天上有太阳一样。天上什么时候没了太阳,夏朝才可能灭亡”!受到极大侮辱的伊尹,就投奔了商汤,并将夏桀原话告诉了夏民。夏朝人民愤怒地骂道:“那你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

  • 周代诸侯建国录之虢:武王的二位叔父,守住周朝王畿东西两扇门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说是两个国家,因为他们分隔两地,确实是不同的诸侯国。但奇怪的是,明明是两个国家,他们又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虢,只不过为了区分他们,历史上按照地理位置将他们分别称作东虢和西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因为封国太多,武王忘记了曾经封过一个虢国,从而重复用了同样的名字?还是因为这两国的国君关系很近,是

  • 牙璋:夏朝文化广域传播的“佐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新华视点文字记者:桂娟、袁月明视频记者:任卓如9月2日,“繁星盈天——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在郑州博物馆(文翰街馆)开展,这是第九届“博博会”期间推出的展览之一。 在诸多展现中国考古百年足迹和丰硕成果的文物珍品中,几件牙璋吸引不少观众驻足围观,遥想中国最早王朝——夏王朝的辉煌。 与此同时,位

  • 新华全媒+|妇好鸮尊:回望青铜时代的巅峰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不远处的文创展台上,考古盲盒、冰箱贴、天气瓶等一系列围绕妇好鸮尊IP打造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这是第九届“博博会”河南展区的妇好鸮尊复制品。鸮,是古人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在商朝,鸮受到喜爱和崇拜,被认为是象征英勇与聪慧的神禽。位列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的妇好鸮尊,通高46.3厘米、重16千克,距

  • 部编七上|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 春秋争霸是旧体制下的矛盾冲突总爆发,分封制下的周王室逐步没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有传统大一统情怀的人士,认为这是进入了“乱世”: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王室沦落,夷狄争强。乱世之中,各国都恃强凌弱,对于天下百姓而言,战争频频,自然生灵涂炭。因此,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认为春秋争霸是历史的退步。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春秋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兴盛时期。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历史文化名人,

  • 大唐名将李靖,为什么乱入殷商“封神榜”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历史上真实的李靖不是商朝陈唐关总兵,实际上,殷商也并不存在“总兵”一职,他的真实身份是大唐开国名将。大唐将军李靖为何成为商朝托塔天王的原型?他又是如何实现这种跨越朝代、跨越身份的转化?托塔李天王与哪吒。来源/老版《西游记》截图一代战神:历史上的李靖李靖,本名药师,出生于隋末官宦之家,其舅父韩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