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璟(663年—737年)
于是,名相宋璟出场了。
宋璟此时的职务是广州提督。他为人刚正不阿,他在历史上的名气不如唐初的名相魏征那样大,可他那种嫉恶如仇、敢于直言的性情和魏征简直是如出一辙。
宋璟刚出道时就到处得罪人,而且谁的权势大他就得罪谁。所以宋璟一开始在仕途上混得并不顺利,他先后得罪了武三思和太平公主这些重量级人物,多次被贬到外地。
苏颋(670年-727年)
宋璟还有一个副手,名叫苏珽。苏珽和宋璟虽然同为宰相,但他甘当绿叶,尽心尽力支持宋璟的工作。两人在一起施政,实行了不少措施。比如他们在公元719年对包括刑法在内的法令完成了修订,这部法令称为《开元后令》。
宋璟脾气耿直,说话不懂得拐弯抹角,因此每次当他和唐玄宗顶撞,搞得唐玄宗心情极度郁闷之时,苏珽总会不失时机地站出来给两人打圆场。
把宋璟要表达的意思换一种委婉的方式重新表达出来,使唐玄宗的心情阴转晴,也让宋璟的主张得以实行。所以宋璟常常感叹:“苏珽真是个尽公不顾私的君子啊!”
正是在宋璟和苏珽两人的精心治理和默契配合下,唐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史称“开元之治”。而宋璟本人也赢得了一个外号,叫“有脚阳春”,翻译过来就是:“宋大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
有一天,唐玄宗和宋璟一起吃饭,忽然心血来潮,命人把一双金筷子放到宋璟的面前。在当时,用黄金制作的餐具是皇家专用,其它人是没有资格用的。所以宋璟大惊失色,忙拿起金筷,起身说道:“陛下,你的金筷。”
唐玄宗却给了宋璟一个灿烂的笑容:“不,是你的金筷。”
宋璟这才知道唐玄宗这是要把金筷赐给自己,不由得诚惶诚恐,受宠若惊,拿回家后也不敢用,直接把筷子供在自家的大堂上。从这件小事中,可以看出唐玄宗对宋璟是非常倚重,也很信任的。
不过,宋璟和苏珽的宰相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两人在对待“恶钱”一事上,就栽了一个大跟头。所谓“恶钱”,说白了就是假币。
在古时候,人民的生活还是比较简单的,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易以物易物的形式居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所以对铜钱的需求就越来越大了。
在那个年代,造钱可不像现在这么简单,只要开启印钞机就行了。那时候用的是铜钱,需要一整套铸造的工艺,因此,铸钱的效率没那么高,官方铸造的铜钱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
于是,私铸的铜钱就应运而生了,这种钱就被称为“恶钱”。
宋璟上台以后,对待“恶钱”的措施是非常简单而粗暴的。他下令:“一旦发现使用恶钱进行交易的,一律没收,私自铸钱者,斩!”
在我们今天看来,假币的危害不言而喻,宋璟采取严厉措施对假币进行打击似乎没有太大问题,但凡事都需要放在特定的环境下去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宋璟执政的年代,恶钱早已大行其道,在社会上已经大面积流通多年,老百姓的手里已经持有很多恶钱。
现在宋璟不由分说地搞一刀切,一股脑儿全部没收,这对老百姓来说,简直就是明目张胆的抢劫。因此,宋璟大失民心,很多人对他有意见。
正在这个时候,关中平原发生大旱。为了对付旱情,唐玄宗决定举行“烧旱魃”仪式。
这种仪式有点儿类似于俗称的“跳大神”,是一种表演形式。根据民间传说,人间之所以出现旱情是因为阴间的一些恶鬼故意捣蛋,把雨水给封了的缘故,这些作乱的鬼就是“旱魃”。
不过,只要举行了“烧旱魃”的仪式,旱情就可以得到缓解。具体来说是这样的:由两个人配合表演,其中一个饰演收降旱魃的神灵,另一个饰演旱魃。
由神灵对“旱魃”老大一番教训后,把其它用纸扎的所有旱魃一把火烧掉就完了。
然而,这次的烧旱魃仪式和以往有些不同,“旱魃”借着表演的机会,说出了一番让唐玄宗意想不到的话,含沙射影地攻击当朝宰相宋璟,说他们之所以出来捣乱,完全是因为宰相太坏了。
唐玄宗勃然大怒,于是罢了宋璟的官,连同苏珽也一起被撤职。
表面上看,唐玄宗似乎是因为戏子的一句话而罢免了两位宰相的职务,不过仔细想来,宋璟的被罢其实是他的个性造成的。
宋璟的成功,在于他刚直的个性,而他的失败,恰恰也在于他的刚直不阿。当一个人凡事都过于刚直而不懂变通的时候,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真是一点儿也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