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封建政治之中一直有两个斗争路线,一个是皇权专制的日益强化,一个是中央集权的稳定。皇权专制简单来讲其实就是皇帝和以宰相为首的官僚集团的斗争。
在秦汉时期,宰相作为三公之首,百官之首,地位崇高,甚至说皇帝见到了也要礼让三分。因而说宰相乃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毫不过分。
当然这样的状况定然会引发皇帝的不满,作为帝王,他需要臣子惧怕自己,臣服自己,而不是需要有人有着和自己一样的地位。而且在早期,宰相和皇帝同样拥有着决策权,皇帝的政令,宰相如果不满,是有权力驳回的。
一、皇权的不断加强、相权的不断衰落
因而为了维护皇权呢,历代的皇帝也是采取了很多的办法。汉朝初年皇帝权力被宰相制衡,到来汉武帝时期呢便采取了全新的方式来分割相权。
那就是内外朝制度,什么是内朝,其实就是皇帝从一些亲近皇帝的官员中选拔组成一个智囊团,一些重要的决策在这里形成。
之后再传达给宰相,宰相只需要去执行就可以了,无需过问决策是否可行。如此一来,宰相的决策权便被分割了,变相地加强了皇权。
到来唐代,便是著名的三省六部制度,宰相的权力被分割为了三部分,分别是决策、审议、执行。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掌控了不同的职责,尚书省下设六部。如此一来宰相从最初一人变为了三人,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但是权力却更为分散。
到了宋代采用的三司制度,根本上和唐朝没有太大的区别。真正的变化是在明代朱元璋时期。明代朱元璋不仅仅是分割宰相权力,而是直接取消了宰相这个职位,使得六部等机构直接被皇帝管辖。
如此一来极大地维护了皇权,但是也给皇帝造成了巨大负担,平常宰相所处理的事务,全部堆积在了皇帝身边。而这也是催生明代内阁诞生的重要原因。
二、帝王的工具:内阁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内阁,往往提到内阁就会想到内阁权臣,甚至将其看作宰相一般。但是我们要明白明代的内阁可不是宰相。
甚至严格的来说,内阁就是辅佐皇帝工作的工具。再简单一点其实内阁就是皇帝的秘书处、智囊团,他们的工作早期很简单,那就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上文提到皇帝的政务随着宰相的去除日益增加,处理不过来的事务自然要交由其他人来解决,而这些人就是内阁成员。早期的内阁成员品级较低,根本无法和六部官员抗衡,因为他们的本质不是政务的实际参与者,只是帝王的助手。
为何后面内阁权力越来越大呢,其实和皇帝有着重大的关系。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非常勤奋,原因把所有的时期都揽到自己身上。为了减轻自身的负担,便开始放权给内阁大臣,相当于下放了部分的皇权给内阁大臣,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地位。
例如朱瞻基去世之时,便将太子朱祁镇托付了当时内阁大臣们,也就是著名的三杨。由此可见此时的内阁已经有着相当大的权力了。
三、内阁的崛起
其实内阁之所以能够掌握如此众多的权力,和皇帝的懒惰有关,嘉靖年间首辅严嵩权倾一时的重要原因就是嘉靖皇帝沉迷炼丹修仙,将大部分的权力交给了严嵩。因而从本质上来说,内阁所代表的还是皇帝,内阁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皇帝愿意放权多少。
纵观明代的权臣,不论是内阁首辅还是当时宦官专权,其实都是皇帝对权力的掌控问题。因而其实质就是皇权专制的不断加强。无论是早期内阁权力的孱弱,还是后期内阁独揽朝政的超然地位,其最终所体现的都是皇权。
就整个封建社会的发展来看,皇权一直都在加强,而制衡皇权的相权则在日益削弱,直到明朝的时候,宰相制度被取消。
当然对于宰相的作用我们是无法否定的,基本明代宰相取消了,但是还是出现了能够顶替宰相职能的内阁。内阁虽然有宰相之名,但是没有宰相之实,就是皇权专制的工具罢了。
后来清代为了加强皇权,同样是出现了军机处这个类似于内阁机构。既是皇帝的智囊团,也在不断强化发展中履行了宰相的权力。
不论是明代的内阁,还是清代的军机处,他们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首先就是关于权力的来源,其都是皇权下放的结果,当然也是由皇权决定其未来的。
另外就是内阁大臣和军机大臣的能力强弱决定了其对朝堂的影响。如严嵩这般的青词学士,必然只会给朝堂带来混乱,甚至说一无是处。
而如张居正这般能力强大的权臣,不仅仅能够为衰亡的大明续命,甚至还能开创短暂的盛世。因而在任用内阁大臣的决策上,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