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为何要杀华佗?别再被骗了,这才是曹操杀他的真相!

曹操为何要杀华佗?别再被骗了,这才是曹操杀他的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209 更新时间:2024/1/16 7:02:13

那么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

华佗之死和东汉末年“不从仕”风气有关

华佗医术很厉害,就不再这里为他背书了,总之你只要知道他是一个神医级别的医生就行了。曹操得了头风病以后,听闻华佗医术很好,于是就派人将这位神医请到自己的府上来,当时华佗替曹操诊断之后,得出结论说:

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三国志·方技传》

意思就是曹操的这个病短期之内治不好,只能慢慢调理延长寿命。当时曹操也没有说什么,因此就让他专门给自己治疗这个病,算是成为了曹操的“私人医生”。不过华佗是一个游医,什么叫游医,就是没有固定的治病场所,全国各地到处跑给人治病的医生。

当时华佗已经离开家很长时间,十分思念自己的妻子,于是就对曹操说: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收到家里一封信,要回去一趟)。曹操便把他放回去了,但是回去之后的华佗却再也不回来了,曹操脑袋疼得紧,于是派人去询问怎么回事。

原来是华佗的妻子生病了,曹操觉得很奇怪,怎么这么巧就生病了?因此就数次派人征召华佗,但是华佗都不搭理曹操。觉得更加奇怪的曹操于是再次派人调查华佗的妻子是不是真的生病了,并且吩咐使者说: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意思就是如果华佗的妻子真的生病了,就赐小豆给他,允许他延长一段时间再回来。如果是假的,就把他抓回来,结果使者一去查是假的,华佗就这样被抓起来送到了许都关了起来,当时曹操十分生气,让官吏审判华佗的罪名。

当时主要是两个罪名:欺君之罪和不从征罪;

司马懿当年也是不愿意到曹操的从事,当时曹操就用这个“不从征罪”威胁司马懿,如果不来,就要杀掉他。害怕被杀的司马懿只好屈服于曹操。

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晋书·宣帝纪》

所以,当时华佗就是因为这两个罪名被杀的,荀彧曾为他求情说:

“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三国志·方技传》

意思就是华佗医术很高,而且又救了很多人,不如放过他吧。但当时曹操很生气,说除了华佗难道天下就没有才能之辈了吗?华佗因此被判死刑,后来曹操每每头疼的时候,经常想起这件事,还很愤恨的说:

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三国志·方技传》

意思就是华佗虽然能够治好我的病,但是那家伙却故意拖延,打算用这个方法来要挟我,所以即便他活着也不会为我治好病。其实这属于是曹操自己的揣测,他杀了华佗真正的原因恐怕是因为华佗不服从他的征召,所以才激怒了曹操。

当时曹操正值头风,而华佗又迟迟不来为他治病,一怒之下的曹操自然就难免要杀华佗了。但是后来曹操的小儿子曹冲病死的时候,曹操却非常后悔杀死了华佗,因为他知道如果华佗还活着的话,肯定能够救活自己这个小儿子。

及后爱子仓舒病因,太祖叹曰:“吾侮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三国志·方技传》

其实华佗死的冤,但是曹操杀他也有自己的考虑,毕竟他当时头风痛得厉害,而华佗又恰恰能够治好他的病,但是又偏偏不来给他治,这恐怕换成任何人都会十分愤怒。都说“医者仁心”,不应该因对方的身份而区别对待,华佗作为一名医生,不去为曹操这个病人治病,恐怕也失妥当。

当然了,这种话未免有高唱道德赞歌的嫌疑,曹操当时身为“汉贼”,名气很差,这恐怕也是华佗不愿给他治病的原因吧。

其实当时华佗之所以不愿为曹操治病,可能也和当时东汉末年名士们不愿出山从仕的风气有关。

隐居之风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就是说天下太平的时候就出现,无道混乱的时候就隐居。当然这属于很少的情况,大部分人还是愿意出来匡扶社稷,拯救苍生,华佗大概属于不愿从仕的那类人。

譬如像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的东汉名士司马微(水镜先生)就是一个隐士,当时刘表曾经去拜访过他,但是刘表没有什么眼光,司马微既不愿当他的幕僚,他也瞧不上司马微。还有如庞德公这个人也是当时很有名气的隐士。

他是诸葛亮的老师之一,刘表倒是很欣赏这个人,所以好多次都去请他出山,但是庞德公就是不愿意。又因为庞德公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名士,所以刘表也不敢对他怎么样,这个人最后隐居在鹿门山直到去世。

荆州刺史刘表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高士传》

另一方面就华佗自身来说,他虽然医术很高明,但其实他还是想做一个隐居山水间的名士,所以经常后悔当医生,而且他也算半个文化人,《三国志》就记载他说“游学徐土,兼通数经”,这里的经自然就是指儒道经典。

所以才有后面记载的“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意思就是他们本来打算做一个谈学问、哲学和治国之道的名士,但却阴差阳错地当上了医生,所以经常后悔。不过大概华佗并不明白“救人就是救国”这个道理,要是他把曹操治好了,恐怕三国又是另一个结局。

凡此种种都说明,一心想要成为名士的华佗其实对自己这个医生的职业并不满意,这恐怕也就造成他不愿给曹操这个“汉贼”治病了,而名士自古以来都属于特立独行的一类人,恐怕正是这种骜不驯的心性最终才导致自己被曹操所杀吧。

亲,如果对这篇文章满意的话,点赞收藏以便查阅资料所需喲~

更多文章

  • 武则天和李世民12年都没有子女,却给李治生了6个,真相很荒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武则天,可谓是中国女子中的枭雄,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承认的女皇帝,十四岁入宫,服侍李世民十二年,后成为李治的皇后,在67岁时继位,终年82岁,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武则天是在贞观十一年的时候入了李世民的后宫,而这一年武则天仅仅14岁,虽然在我们现在看来还是个孩子,但是在唐朝的时候已

  • 武则天晚年为什么要宠幸男侍?原因很简单,只是大多数人不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武则天选男侍三个条件,武则天晚年最荒唐的事件,武则天晚年生活到底是啥样子的

    和她的性格有关系,武则天十四岁就进入可皇宫之中,被唐太宗赐名为“媚”,其寓意为千娇百媚,含苞待放。武则天渴望自己能够得到皇帝的宠爱,但结果却是在太宗身边而已,太宗看她是个“才人”,但是其实和一个普通的侍女差不多。大家都知道武则天字“曌”,在自己做皇帝之后,专门造的这个字,其意思就是日月当空,目无一切

  • 曹丕拿着一根甘蔗,击败三国剑术大师,他的武艺为何这么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记载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剑一直大规模装备军队,用于实战。东汉末年,则是剑的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剑开始逐渐退出军队主战兵器序列,逐渐开始成为武将和士大夫阶层的佩带仪仗,或者用来习武强身自卫。《三国演义》中,有一段精彩的剑术表演。说的是马超在西凉起兵造反,盟友韩遂与部下几个武将,密谋背叛马超。他们

  • 三位武举出身的名将:一位是唐代将军郭子仪,其他两位人尽皆知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科举制度,为我们古代选拔了大量优秀的政治人才。一方面,加强了2023集权巩固皇帝的统治。另一方面,给出身寒门的穷苦子弟一个改变命运的途径。在这科举制度的分支当中,却有一个分支——武举。武举的本意是为选拔军事人才,后来却演变为了选拔无知壮汉的冗制。武举概念画武举始立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始,是我国延续近乎

  • 从避战乱到民间寺学,唐代的寺院,是如何一步步向教育靠拢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代学府体系,唐代八大寺院,格鲁派僧人学习禅宗

    (一)唐代寺院教育的兴盛唐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官学比较发达,习业山林寺院的情况并不多见。唐中叶以后,官学教育日渐衰微,大批儒生士子离开学校,就读民间私学,为士子习业山林寺院提供了有利契机。加之,佛教寺院环境幽雅,禅客名僧学识修养较好,多兼通经史,且藏书丰富,有助于士子读书习业。所以当时无论是高门

  • 朱元璋想杀掉刘伯温,刘伯温冷静吐1字,成功保住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明太祖朱元璋。(图/翻摄百科词条)刘伯温出生于青田县南田乡(今浙江文成县),他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以神机妙算、博古通今、运筹帷幄著称于世,通经史、晓天文,一生不求名利,为人低调行事,正因为他的聪明才智而成为了朱元璋的心头大患。朱元璋是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同时,也是位疑心很重的魔王,一统天下,国泰民

  • 唐朝第二奇女子:若她能多活十年,就没有武则天什么事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在我们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号,可谓是鼎鼎大名,家喻户晓。李世民在位期间,唐朝开启了著名的贞观盛世,是历史上最有名的盛世之一。李世民一生英勇善战,作为皇帝又是难得的英明神武,广受后人赞誉。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李世民之所以能取得那些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缘自于他的皇后。长孙皇后。说起这位长孙

  • 西晋是如何灭亡的?经济学的一个微观理论,给你崭新的视角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266年,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三代人的经营,司马炎完整而和平地接受了曹魏帝国,改国号为晋,是为晋武帝。公元280年灭孙吴,三分归一,成就了空前而短暂的大晋朝。晋朝得天下来的太容易了,既没有像明朝那样有和少数民族的一起搏斗,也没有如唐、宋般从群雄割据的混战中杀出一条血路。而且开国后面对的外部

  • 赵匡胤留下半首诗,四百年来无人敢接,朱元璋:这有何难?让我来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赵匡胤随口说出半首诗,朱元璋是赵匡胤的后代,朱元璋为何叫赵匡胤

    抛开诗词水平不谈,皇帝都很喜欢在朝堂上吟诗作对,毕竟这既能博得群臣的赞誉,也能在诗坛上扬名立万,何乐而不为呢?就拿乾隆来说,他可是有名的“诗人皇帝”,一生写诗作词四万多首,但却没有一首,是被后世人认可的。当时,宋朝大军包围金陵的时候,南唐国君派学士徐铉和宋朝交涉,想要以口舌之辩解决问题。徐铉博学多才

  • 县令:皇上,您字写错了,修改过来吧!朱元璋:来人,拉下去砍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而登基后的朱元璋,自知自己出身农村,从小家里贫穷,知识有限,除了努力为老百姓谋福利外,自身的知识修养一刻是不敢放松,每日都有学富五车的大儒为朱元璋庭讲,四书五经,诗书子集等等,而对皇子皇孙们,更是要求严格,每年的假日才短短的几天而已,看看朱元璋的良苦用心,就知道他的心里对知识的渴望和明白知识对命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