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避战乱到民间寺学,唐代的寺院,是如何一步步向教育靠拢的

从避战乱到民间寺学,唐代的寺院,是如何一步步向教育靠拢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197 更新时间:2024/2/11 15:45:32

(一)唐代寺院教育的兴盛

唐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官学比较发达,习业山林寺院的情况并不多见。唐中叶以后,官学教育日渐衰微,大批儒生士子离开学校,就读民间私学,为士子习业山林寺院提供了有利契机。加之,佛教寺院环境幽雅,禅客名僧学识修养较好,多兼通经史,且藏书丰富,有助于士子读书习业。所以当时无论是高门子弟,还是寒门庶子,都乐于在佛寺内读书习业,读书山林寺院蔚然成风,成为唐代文人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

1. 兴盛的表现

东晋以降,有不少士子在寺院读书习业,逐渐形成一种社会风气。至唐中期以后,这种风气大为兴盛。当时到佛教寺院读书习业的人很多,与东晋南北朝名士避世的方式不同,他们更多的是为了准备科举考试。

在寺院读书习业的众多学子中,绝大多数是受家境限制,无力就读官学或私塾的贫寒士子,他们有的为求取食宿,随僧洗钵;有的为求取学问,能够饱览寺内藏书;也有的是为了习业的方便。如唐代文人郑虔早年十分贫寒,学书无钱买纸,见慈恩寺内有柿叶数屋,遂借居寺内,取叶练字,最终学有所成。这些贫士在寺院的生活并不轻松,甚至十分凄苦。

另外,由于寺院环境幽雅,藏书丰富,又有高僧名士讲学寺内,学术氛围浓厚,有助于士子读书习业,所以即便是高门子弟或家资富足者,也有不少在寺院学习。

当时终南山、华山、嵩山、泰山、中条山、庐山、衡山、罗浮山等名山佛刹,都有儒生士子读书习业,盛况空前。这些士子在佛寺中读书学习,有时也会遭遇意想不到的机遇。如唐人宋济到长安参加科考时,寓居长安西明寺读书学习,恰好巧遇微服出巡的唐德宗,深受德宗皇帝喜爱,因而科考顺畅,步入仕途。

在唐代,名声对于士子而言十分新的,所以,士子入京参加科考时,通常都会拜访社会上有威望的人以期获取赏识,提升名望。而佛寺又恰好为士族等人所钟爱,即便是当朝君主有时也会到佛寺游玩,这就为在寺院读书的普通士子提供了结识名士的机会。

由于学子们的刻苦努力,再加上佛教寺院提供的有利环境,这些寄寺读书的文人士子有许多人参加了科举考试并及第,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

唐代士子在佛教寺院内读书习业,最初只是个人的自发行为,到后来,随着寺院藏书的丰富,寄学规模的扩大,逐渐演变为由佛寺管理的寺学。

2. 兴盛原因考察

寺院教育在唐代得以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科举制度的变革是唐代寺院教育发展的新的前提。唐初,科举地位并不是很高,且通过科举入仕者寥寥无几。高宗以后,科举地位日渐提升,士人即便官至宰相,地位很高,可是如果不是科举选士出身,依旧会觉得抱憾在身,以至于每年参加进士科考的举子常常多达八九百人。

至开元、天宝时,科举考试更趋兴盛,每岁贡举,多达数千人,科举入仕已然成为唐代士人步入仕途的主要途径。因此,随着进士科地位的不断上升,以及诗词歌赋在科考内容中所占比重的增加,读书佛教寺院者逐渐增多。

其次,唐代官学的衰落,促进了寺院教育的发展。唐朝初期,统治者大力振兴官学,使得学校教育一度极为兴盛。但武则天掌权后,为了提高庶族地主地位,巩固其统治基础,重科举而轻学校。

当时官学教师大多由王室贵族担任,有名无实,而官学生徒不受朝廷重视,经常被用作齐郎执役,荒废学业。这样,学校教育渐趋衰落。对此,陈子昂韦嗣立曾先后上疏指斥,痛批当时官学荒废状况,请求统治者召生徒,重整官学。

玄宗即位后,重新振作官学,学校教育有所恢复。但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王朝遭到极大破新,学校教育因政治、经济等因素的限制,日益困顿,生徒流散四方。在此之后,历代君王虽偶有兴学之举,但成效并不明显。

加之,开元以后科考内容及录取标准发生改变,进士科更加强调诗赋的新的性,但学校教育仍旧是由儒家教授占据主导地位,无法适应科考变化。因此,对于想要参加科考,特别是参加进士科的士子来说,在官学学校学习变得不再新的,甚至成为一种对时间的浪费。

此外,诗文的学习,不再重视老师的传道授业,而对学习环境的要求很大。寺院环境清幽,古朴雅致,最为适宜学子们陶冶性情,悟发灵性。所以,一些儒生学子不愿就读官学,而是选择在山林寺院之中读书习业。

再次,佛教的兴盛也推进了士人读书佛寺的风尚。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土,历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至唐代臻至鼎盛。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寺院数量逐渐增多,遍及全国各地,且佛寺大都建在环境清幽的山林中,出现了“有寺山皆遍”的局面。

山林寺院环境清幽,藏书丰富,不仅有数量众多的佛教经典,还有大量的外学典籍,加之可以寄食寄宿,因此对于生活窘迫意图进取的贫寒子弟而言,无疑有着强烈的吸引。

另外,唐代僧人多精通儒学,甚至有些人在文学艺术上也造诣颇深,故而文人学子多乐从游学。唐人颜真卿曾说,我不信奉佛教,但是喜欢借寓寺院中,喜欢同僧侣交谈,所以在别人眼中我是信佛之人,其实并非如此。颜氏只是单纯喜欢佛寺的清幽环境与浓厚的学术氛围。

就现存史料来说,如颜氏这般时常借居佛寺,却不信奉佛学的人,绝不在少数,如岑参、杜牧、李绅李德裕等都曾在寺院内读书学习。

此外,唐中期以后,由于政治环境恶劣,时局动荡不安,加之科举的失衡与官场上的腐朽,因而大量文人士子退隐山林,借寓佛寺之中。

据《新唐书·五行志》载,天宝以后,社会动荡,文人士子多怀忧愁劳苦之思,流寓四方,故多借居佛寺中,以求安身。又如韦应物在担任洛阳丞时,受人诬讼,遂弃官回家,闲居洛阳同德寺,后又曾寓居善福寺,静心修养。

(二)会昌毁佛与寺院教育的衰落

“会昌”(841-846)是唐武宗李炎的年号。会昌年间,朝廷下令拆毁佛寺,沙汰僧尼,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史称“会昌毁佛”或“会昌法难”。这次毁佛使佛教遭受到一场前所未有的毁灭性打击,不仅大量的佛教寺院被拆除,许多僧人被迫还俗,而且典籍、佛像等都遭到大规模毁新。从此佛教由盛转衰。经此沉重打击,唐代佛教元气大伤,此后虽有所恢复,但已是大不如前。寺院教育因依托佛教寺院而存在,随着佛寺的大量拆毁,唐代寺院教育日渐衰落。

会昌毁佛与寺院教育的衰落

会昌毁佛对唐代佛教的打击是全方位的,其中一个新的的表现,即佛寺的大量拆毁。据前引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早在会昌四年,唐武宗便多次下令拆除佛寺。到了会昌五年,毁佛运动扩展至全国,共拆毁寺院四千六百多所,以及招提、兰若等四万多所。当时黄河以北一些藩镇节度使因为信奉佛法,没有听从2023之令,使当地佛寺有所保留。

但总的来说,武宗毁佛的命令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广泛落实,即便是较为独立的河北藩镇,迫于2023的压力,也不得不贯彻执行。

会昌六年(846),武宗因服食丹药意外离去,不久,宣宗登基,开始着手复兴佛教。同年五月,敕令天下各州、节度使修建佛寺,安置僧尼,允许之前还俗的僧尼重新出家,并重新恢复了三长月断屠不杀生制度。

之后,又诏令恢复各地佛寺,无论是京畿地区,还是全国各郡县,百姓如果想要兴建寺庙,当地官府都不得禁止,而且放宽了度僧的条件。这样,在宣宗大力扶持下,佛教得以快速发展和恢复。

及至懿宗时,更是广建佛寺,大造佛像,布施钱财无数。然而即便有宣宗、懿宗大力发展佛教事业,当时的佛教也无法恢复到毁佛前的兴盛程度,单只寺院数量就已经大不如前了。故而原本依赖佛寺而存在的寺院教育也逐渐衰落,习业山林寺院者日趋减少。

(三)敦煌寺学的出现及发展

“会昌毁佛”后,中原佛教寺院多遭毁新,寺院教育也渐趋衰落,而当时的敦煌尚处于吐蕃统治之下,并未受到毁佛影响。归义军收复敦煌后,寺院教育进一步发展。所知如三界寺、龙兴寺、永安寺、金光明寺、净土寺、莲台寺、灵图寺、大云寺、显德寺、乾明寺等十所佛寺皆有寺学。寺院教育在敦煌地区有了新的发展。

敦煌寺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义塾的性质,这与当时敦煌官学荒废以及当地私塾落后有很大联系,寺学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官学教育的不足,对敦煌地区的教育,尤其是童蒙教育发挥了新的作用。

更多文章

  • 朱元璋想杀掉刘伯温,刘伯温冷静吐1字,成功保住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明太祖朱元璋。(图/翻摄百科词条)刘伯温出生于青田县南田乡(今浙江文成县),他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以神机妙算、博古通今、运筹帷幄著称于世,通经史、晓天文,一生不求名利,为人低调行事,正因为他的聪明才智而成为了朱元璋的心头大患。朱元璋是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同时,也是位疑心很重的魔王,一统天下,国泰民

  • 唐朝第二奇女子:若她能多活十年,就没有武则天什么事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在我们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号,可谓是鼎鼎大名,家喻户晓。李世民在位期间,唐朝开启了著名的贞观盛世,是历史上最有名的盛世之一。李世民一生英勇善战,作为皇帝又是难得的英明神武,广受后人赞誉。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李世民之所以能取得那些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缘自于他的皇后。长孙皇后。说起这位长孙

  • 西晋是如何灭亡的?经济学的一个微观理论,给你崭新的视角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266年,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三代人的经营,司马炎完整而和平地接受了曹魏帝国,改国号为晋,是为晋武帝。公元280年灭孙吴,三分归一,成就了空前而短暂的大晋朝。晋朝得天下来的太容易了,既没有像明朝那样有和少数民族的一起搏斗,也没有如唐、宋般从群雄割据的混战中杀出一条血路。而且开国后面对的外部

  • 赵匡胤留下半首诗,四百年来无人敢接,朱元璋:这有何难?让我来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赵匡胤随口说出半首诗,朱元璋是赵匡胤的后代,朱元璋为何叫赵匡胤

    抛开诗词水平不谈,皇帝都很喜欢在朝堂上吟诗作对,毕竟这既能博得群臣的赞誉,也能在诗坛上扬名立万,何乐而不为呢?就拿乾隆来说,他可是有名的“诗人皇帝”,一生写诗作词四万多首,但却没有一首,是被后世人认可的。当时,宋朝大军包围金陵的时候,南唐国君派学士徐铉和宋朝交涉,想要以口舌之辩解决问题。徐铉博学多才

  • 县令:皇上,您字写错了,修改过来吧!朱元璋:来人,拉下去砍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而登基后的朱元璋,自知自己出身农村,从小家里贫穷,知识有限,除了努力为老百姓谋福利外,自身的知识修养一刻是不敢放松,每日都有学富五车的大儒为朱元璋庭讲,四书五经,诗书子集等等,而对皇子皇孙们,更是要求严格,每年的假日才短短的几天而已,看看朱元璋的良苦用心,就知道他的心里对知识的渴望和明白知识对命运的

  • 华夏打败日本的第一名将,汉光武帝的后代,武则天对他尊重有加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提到白江口之战,就不得不提到一位优秀将领。他的身份非常特殊——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最会打仗,最有学问”的皇帝汉光武帝的后代。就连唐高宗和武则天对他称赞有加,他就是华夏打败日本的第一名将刘仁轨。下面就来介绍刘仁轨的人生轨迹和著名的白江口海战。663年7月,唐军和新罗联军决定消灭百济叛军。刘仁愿、

  • 古代讲究避讳,明朝国姓是朱那百姓杀猪怎么办?朱元璋机智解决!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之称,虽然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这五千年真的是很短很短,对于大自然也根本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我们人类来说,那可真的是已经够长了,人类在这五千年里能发展成我们现在的文明史,这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很不容易。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一个礼仪之邦的地方,不管是君臣之间还是父子之间都不敢有一

  • 唐朝一个小县令,被南诏俘虏却成了暴力宰相,其后代一百年后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这件事的起因纯属张虔陀欺人太甚。南诏原本是云南“六诏”之一,在朝廷的支持下它兼并了其它五诏,并被册封为世袭罔替的诸侯国。不过在张虔陀眼中,国王就是个暴发户,你“王富贵”再牛叉,还不得听村长的?所以他一向不把阁罗凤放在眼里。按照唐朝法律规定,阁罗凤要定期携带妻子儿女去拜见张虔陀。张虔陀也不知道哪来的“

  • 我们古代第一巨贪不是和珅,而是他,名字很熟悉,毁掉了宋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乾隆为啥不杀巨贪和珅,巨贪和珅免费观看,和和珅齐名的巨贪

    不管是在电视剧当中,还是历史初级当中说到古代贪官时,脑海中反映出来的第一个人都是何坤。和坤是清朝乾隆时期的一位大臣及其授权的皇帝的宠幸。这是有了乾隆皇帝毫无理智的宠幸,才导致和坤利用这一层联系疯狂敛财,搜刮民脂民膏。甚至何坤所污的财富,达到了清政府年收入的十倍。一个官员的财富比得上一个地方全年收入十

  • 透过古代女性地位发展分析:宋仁宗宠爱的公主,为何结局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宋仁宗在位时十分宠爱他的长公主福康公主,平时的吃穿用度堪比皇太子,却被指婚给一位十分貌丑的男子,晚年穷困潦倒,竟然重病时都没有医官医治。这样的结局,和我们古时女性地位低下有关,更与当时的政治背景不可分割……1、 女性地位的发展(一)男女地位相对平等的时代纵观我们古代历史的男女地位变化,不难发现虽然女